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2-07-16 11:51贺彩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发展

贺彩

摘 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首要经验,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保证。百年党史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和百年发展,回顾与重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巩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阶段特征,充分理解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从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党史;经济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66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鲜活、生动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迎来了新的伟大飞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中,党和人民的事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片面追求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过时,进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发生了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恶性质变,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打断。在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和斗争都陷于失败之际,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一剂良方,它为早期共产党人的阶级立场、行动纲领及目标意旨的确立提供了理论遵循。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原则,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开展调查,掌握和分析了中国国情和各阶级的状况,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刻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

遵义会议召开后,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逐步巩固。在这段历史时期,毛泽东从我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总结党在思想路线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对党内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巩固和加强了黨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一科学之洞见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原则和哲学真理,以中国的国情为背景、以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为依托,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化”在中国历史前进的步履中,并有效避免了马克思主义陷入教条化、形式化的泥淖。党的七大会议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的理论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理论丰碑。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距离社会主义社会的酝酿和形成还需要一个过渡时期。因此,彻底解决民主革命未解决的问题,全面走上通往社会主义社会的黎明之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成为新中国必须完成的首个历史课题。在1949-1952年这段时间,党对官僚资本、私有工商业和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初步改造,与此同时,党还领导人民扫除了国内外残余敌对势力,以高度历史责任感把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全面完成。在这三年经济恢复期,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1953年6月,为进一步克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阻碍,改造生产关系,党正式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和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这项任务前所未有,找到实现这一任务的“结合点”也异常艰难,但党秉持着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的态度和精神,领导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为做好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合理因素,形成全面系统的发展合力,使其充分发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和功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并提出正确处理两大矛盾的学说和方法以及如何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成果。这不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实践和具体行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和新进展,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新时期呼唤新理论。邓小平带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疑问和思考,重新强调实事求是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进行立场鲜明地分析与批判,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由此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二次飞跃的伟大画卷。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实现了党历史征程中的革命性转折和历史性跨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伟大飞跃在现实需要与理论实现的良性互动中开辟出了宽广的道路和光明的前景,产生和发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继续向前行进。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目标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作出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掀开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各方面体制接续改革的浪潮。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花越开越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也越发丰硕。党的十三大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要义被明确概括,三步走发展战略得以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被全面总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主体框架的形成。

在党的十三大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但也出现了少部分人对改革开放心存疑虑和困惑的情况。为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四年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发展的具体形势,以前瞻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视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子迈稳致远,南方谈话的顺利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要用新思想、新观点继续书写中华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对邓小平所作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为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的正式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和理论铺垫。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江泽民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容面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科学定位党的历史坐标,深刻总结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紧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以及加强党自身的建设,积累了治党建党的丰富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生产力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在陷入低谷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坚守定力、攻坚克难,以强大的力量凝结和制度保障牢牢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程顺利推向21世纪。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继续豪迈向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亦不断更新和推进。胡锦涛指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改革開放不断深化发展的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胡锦涛同志始终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敏锐洞悉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人民的幸福为发展的着力点,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概括性地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带有中国特殊印记的实践思路,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链条注入了衔接性的关键环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滚滚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时代发展,成功踏上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党以强烈的初心意识和使命担当助力实现中国梦,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遵循,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态繁荣,在社会治理、环境改善等方面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理论之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大的真理威力和智慧光芒在建党百年之际引领人民群众摆脱绝对贫困、全面迈向小康,同时为坚定信心、奋力实现本世纪中叶的新中国成立百年目标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显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趋势和光明前景。

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不难看出,正是缘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时代问题、联系客观实际,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中寻找方法和智慧,善于从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从革命先辈的建党精神中传承思想和红色基因,才能探索出诸多社会主义发展的独创性成果,才能交出一份份令世界人民惊叹、令中国人民满意的答卷,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百年辉煌。这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获得启发,行疾步稳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首先,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重温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和壮大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体现着对经济工作的重视和把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正是我们党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科学判断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优先顺序,统筹谋划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和基本方略,才能创造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着我们党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与哲思,中国的深度改革和前进探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抓住我国经济最新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点”,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走进现实、融入现实、指导现实,让马克思主义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继续显示和证明自身的真理光芒和历史命运。

其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问题和阶段特征的晴雨表,是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问题导向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基点。在一定意义上讲,抓住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一条逻辑主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追求高质量生产、高品质生活以及补齐发展结构失衡和短板的最新变化,对这一变化的充分认识和掌握有利于我们党规划的准确制定、战略的科学部署、发展的重点突破以及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必须认识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状况,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依据、动力和导向,坚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问题导向,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与现实需要的良性互动,进而切实、有效地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最后,要识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进入新时代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党和人民共同的期待。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保持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做出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身处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基础、新的条件、新的环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结合起来,历史地、现实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阶段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这百年的沧桑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的理论成果,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开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长途光辉灿烂;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明前景大有可期。要继续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指导,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更加注重效率、体现公平,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不断登上新高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5]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6.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