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及扬弃道路

2022-07-16 11:51向丰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解放历史唯物主义

向丰华

摘 要: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与资本结合,最终,技术异化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压迫人、奴役人。产业技术的异化、分工技术的异化、资本统治与剥削技术的异化是马克思立足于时代现状对技术异化进行剖析的三个层面。自然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人的异化是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马克思指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通过对技术异化的扬弃,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的解放道路。

关键词:技术异化;历史唯物主义;扬弃;解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67

1 马克思对技术的解读

马克思没有对“技术”一词进行专门的界定,但他常常用技术的物化形态,即工具、机器、手推磨、蒸汽机等,或用抽象的词汇,如技巧、技艺、工艺学、工业等来指代技术。马克思反对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来定义工业,而是从人的本质意义上定义了工业,即整个工业史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使用技术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技术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紧密联系的。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将人从“自然人”解放成“社会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变革了封建社会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旧式生产关系,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特别是三大发明给欧洲世界带来了巨变。“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资本兼具着创造文明和追求价值增值的双重逻辑,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基调。资本积累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手段,技术的发展则加速了财富积累的资本主义速度。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技术的吸收是有限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技术就成了异己力量。

厘清了技术的二重性和资本逻辑的二重性,我们必须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出发去理解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正如资本主义时代每件事物好像都包含着它的反面,技术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2 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的三个维度

2.1 产业技术的异化

产业技术异化是指产业活动中应用的技术与劳动相结合,并且主导了劳动过程,成为压迫劳动者的外在力量。

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技术要素的劳动手段——机器在工厂里被大量使用,马克思指出“机械是代替劳动和劳动者的最有力的手段,同时,它又不分男女老幼,把劳动者家庭中的人,尽数驱使在资本的直接支配下……并且把在家庭范围和伦理限界内实行的家庭自由劳动的地位剥夺了”。技术使机器代替了肌肉,在产业生产活动中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以至于超出了人的生理和道德的界限。此时的劳动者成为产业技术系统的一个有意识的器官,被迫按照产业技术运行的节奏劳作。

2.2 分工技術的异化

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按照机器体系运转需要来进行分工,这样“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工人像从属于自己的命运一样从属于机器,从属于机器的动作和作业”。分工技术的异化使工人丧失了主体自由,成为机器时代的提线木偶。

同时,分工技术异化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终身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转化为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分工技术使得工人成为局部工人,“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工人的生产活动被制约和束缚,智力才能无法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2.3 资本统治与剥削技术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除直接受产业技术、分工技术等奴役外,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管束。同时,就资产阶级而言……他们也为这一技术体系所奴役,这也是资本统治与剥削技术异化的表现”。

资产阶级诞生之初是为了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解放被剥削压迫的人民。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操纵着国家机器和社会管理技术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然而资产阶级自身也受到剥削技术的控制,再也离不开技术这个剥削工具。此外,无产阶级受到的技术剥削程度越深,他们反抗地就越彻底。可以说,资产阶级为自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3 技术异化的后果

3.1 自然的异化后果

马克思批判了传统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是既成的、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客观的物质对象。他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们利用技术改造大自然,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交换。

技术异化在自然层面的表现是技术使自然环境被破坏,出现生态失衡、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局面。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但是,在人类利用技术大量攫取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开始报复人类。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在技术的支持下大肆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枯竭。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污染了河流土地,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一方面,它把社会之历史的动力集中了;另一方面,它又破坏了人与土地间的物质交换……它使都市劳动者牺牲肉体的健康,又使农村劳动者牺牲精神的生活”。

3.2 社会的异化后果

从社会层面看,技术异化表现在技术应用破坏了社会文明、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首先,技术异化成为资本家进行利益斗争的武器,同时也成为破坏人类文明的武器。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社会文明被技术破坏了。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提到“不列颠人……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对英国来说,工业革命是机遇和成就,对印度来说,工业革命是对文明的破坏。其次,技术异化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工具理性膨胀、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3.3 人的异化后果

技术异化造成了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被技术所奴役。技术的发展让部门分工更加精细化,工人身上的价值被压榨得也更彻底。“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技术的使用初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将人类从劳动枷锁中解放出来。但在资本裹挟下,技术反而成了压榨工人的武器。马克思指出“由于人隶属于机器或由于极端的分工,各种不同的劳动逐渐趋向一致;劳动把人置于次要地位……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人的主体性随之丧失,失去自由和个性,成为单向度的个体。

4 技术异化的扬弃道路

4.1 坚持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异化的扬弃必须要坚持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首先,从技术的自然属性看,任何技术创造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人类自身认识水平,正确使用技术。其次,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看,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因此,技术异化批判不能简单地将矛头对准技术本身而盲目地抛弃技术,我们应该认清技术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区别,合理地发展技术。

技术的否定性体现在人是自觉自为的主体,技术主体对于技术的性质起着关键的作用。马克思洞察到资产阶级掌握了技术这一武器为本阶级牟利、剥削底层人民的现象,因此,他提出,无产阶级必须要掌握技术这一强大的否定力量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

4.2 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消除资本对技术的控制是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成为消除技术异化的必由之路。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會固有矛盾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制度最终在全世界实现的科学论断。共产主义制度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只有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人类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那时,技术活动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融合,技术异化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5,52,49,8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526.

[4]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76,35835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208,776,2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9.

[8]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94.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3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猜你喜欢
解放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