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能”与“不能”

2022-07-16 11:51袁璐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袁璐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二者有机融合,发挥最大育人效应的前提是厘清关系,避免认识误区。本文从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践行方法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入过程中的五个“不能”,避免融入误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合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7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对用好学校思想政治课这个主渠道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来源,将二者创造性、创新性的有机融合,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发挥最大育人效应,重要前提是厘清二者关系,对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融入和融入过程中有哪些“不能”即误区进行深入分析。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之可“能”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育人目标能协同

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为基本载体,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文化作为精神生产的创造物无处不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人5000多年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例如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义胜私欲”等理念对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爱国情怀、荣辱观念、责任奉献都有积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营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亲和力、感召力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说服力优势互补,协同发力,二者融合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更好达成育人目标。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能相通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课程内容围绕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要不要、能不能在内容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融合融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的具体实际当然内在包含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当我们进一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时,就会发现二者具有很大程度的兼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理念、民本民心爱民富民思想、和谐的观念、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也正是这些理念上的契合促使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能够迅速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这些理念、内容的契合也为今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可能。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课程包括绪论在内的所有章节内容都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的理念思想。例如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契合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民族传统;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契合明德慎罚、礼法并用的思想理念,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除此之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讲授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形成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内容上的契合为融入提供可能。二者有機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践行方法能一致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掌握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后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所倡导“知行合一”不谋而合。理论是“知”,实践是“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有做到“知”“行”结合,才算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除了“知行合一”之外,优秀传统文化还有诸多践行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一致。例如省察克治的方法,强调时刻反思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主动自觉地止恶;慎独自律的方法,强调在没有人看到、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否有人监督都应该按照道德要求办事;学思并重的方法,强调不断学习和善于思考之间的关系,主张学习与思考并举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践行方法,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适用,具有积极意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融之不“能”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定位准确,不能喧宾夺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对高等教育而言,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门课程,更肩负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捍卫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任。思想政治课所立的“德”不仅是作为现代公民应当遵守社会规范之“小”德,更包含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之“大”德,课程除了理论知识讲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培育和价值引导,课程和教学要突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时,首先要明确融入目标。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喧宾夺主,融入不是将课程“一分为二”,更不能淡化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功能,甚至用传统文化知识取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将课程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要明确融入的最终目标是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思想政治课更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发挥协同作用,使二者相得益彰。要在保证思想政治课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课更有亲和力、感染力,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提升个人人生境界,在知识积累中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要系统设计,不能零散无序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基本方式,要用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亦要遵循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避免融入内容零散、无序、重复,做到系统设计,整体谋划。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设计,针对小学阶段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的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融入内容、融入形式和融入渠道,做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學生成长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实现纵向有机衔接。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要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各门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和教学重点,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势与政策》课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要结合不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差异,系统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重点,做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门课程合理布局,融入内容系统集成,实现横向协同配合。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创造创新,不能简单移植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重要枢纽。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无数营养与智慧,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也必然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限制,表现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消极、保守。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绝不能简单的移植,粗暴的拼凑或者机械的嫁接,要立足国情、世情,以科学的态度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依照时代特点,“升级改造”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为其融入新的时代精神,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要结合时代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的进行思考比较,面向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把带有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内容剔除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活生命力。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向学生讲授家庭美德如何对待父母时,一方面应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发挥“孝”德作为传统美德的核心道德教化作用,用好“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积极意义的“孝”德传统故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热议的“微信说明书”“照顾老人有补贴”等案例作为“孝”德创新性发展的切入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要精准匹配,不能大水漫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从知识体系、行为规范到价值观念不胜枚举。如何做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匹配,避免盲目供给?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挖掘,在深度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自强不息、修己慎独、勇毅力行、见利思义、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依托经典篇目、人文故事、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传统文化遗存等载体形式恰当呈现上述思想资源。其次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供给。要在分析教材、教学专题、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匹配的融入内容,使优秀传统文化精准契合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思维培养、使命担当培养,避免融入内容“大水漫灌”,真正做到有机结合,靶向供给,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无声”,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手段灵活,不能机械套用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融合,是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方式。当前思想政治课依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手段要灵活多样,在课堂组织、教学方法上探索创新,避免教师单向“灌输式”“机械套用式”“照本宣科式”输出,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参与度,探索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线上云课堂联动模式。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熟练运用信息化平台,用好用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01).

[2]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8(3).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求是,2020,(17).

[5]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N].求是,2021,(9).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