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多元信息传播下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

2022-07-16 11:51孙嘉悦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全媒体

孙嘉悦

摘 要:新媒体凭借信息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新的信息载体及发展方向,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针对此,应从网络阵地、大学生主体、话语权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及教育引导,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并促进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环境净化。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多元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86

全媒体时代,亦称“跨媒体”“新媒体”“多媒体”时代,典型特征表现为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全息媒体。由于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的特性,信息传播方式逐渐由单一、封闭传播变为开放、自由传播,信息载体也从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等拓展为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平台,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全媒体环境下,其提供的信息便捷性、多元性优势,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机遇,而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在此环境下有效利用这些优势开展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并探寻媒体平台的环境优化,值得深究。

1 全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

1.1 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

目前各大高校的育人理念仍以“管理、文化、活动”兼并化育人为主,主要通过课堂教授、材料练习、实验活动、专家报道等方开展教育,辅以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平台丰富,以强化教育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受时间、场地、受众等因素所限,覆盖面不足,且传播范围较窄,同时单方面的填鸭式教育容易引发诸多大学生的不满与抵触,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全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信息具有多样性、交互性与快捷性特点,让意识形态教育从静态、平台、一对一传播走向动态、立体、一对多或多对多传播,加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另外,新媒体的实时交互机制,让学生可以通过渠道更为快捷、方便地传递信息,从而主动参与意识形态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实时反馈的内容理解学生思想情况,从而调整并改进工作方式与内容。在如此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被逐步消解,并孕育出开放化、双向互动性、参与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格局。

1.2 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合力构建

高校应当正确定位全媒体,将其作为现代网络新媒体的核心,让国家主流意识通过自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当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并成为其中一员,能够直接通过官方指定的自媒体释放的内容,对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等多种领域出现的焦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解,从正面角度进行解读与阐释。应深化理解官方自媒体的作用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朝向,强化高校生意识形态建设,并持续拓展教育,促进线上与线下教育高质量结合。新媒体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兴载体,可让学生便捷学习,因此要结合传统课堂教育做好合力育人;可将文化知识作为载体,将意识形态教育蕴含其中,避免思政填鸭式教育的空洞,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中,借助图文视频同存、信息量大且传播广等特点,通过丰富教育形式与方式,加快知识获取,实现了促进高校文化传播、舆情管理,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功能,为深化高校学生对马中化意识形态的情理认同开辟更广阔丰富的平台。

2 全媒体多元信息传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困境

2.1 “泛娱乐化”盛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

当前网络话语的流行特征以调侃、恶搞为主,对我国传统文化与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变相地解释。特别是某些由资本逻辑助推的媒体平台,为争夺文章或视频的阅读率、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将传统文化“异化”为网络娱乐文化,以内容低俗、格调低下、趣味低级的文字、图片、视频吸引受众,导致当前网络信息传播呈现“泛娱乐化”。这一现象核心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以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现代媒介作为载体,传播偶像崇拜、娱乐明星崇拜、色情暴力、戏说历史等内容,从而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理想观念、行为选择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而随着“泛娱乐化”的持续性泛滥,如今甚至已经侵入政治领域,对英雄人物及其事件进无底线调侃、对传统文化变相戏说、对主流观点低俗恶搞,这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进一步下降,严重阻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程,腐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2.2 碎片化信息传播,影响高校学生的主观思考

当前社交网络每日可提供数以万计的碎片化信息,大学生通过不全面信息进行思考,可能会养成以偏概全的思维惯性,这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首先关注信息节奏,自媒体想要争夺学生注意力,就需要利用“喜好推送机制”,利用不断更新的一个又一个热点吸引学生。由于网络空间无时无刻不处于“热点信息”并存状态,大学生可以在各种热点信息冲击下得到持续而又高饱和的感官刺激,降低对正在进行事件的专注度。其次,信息内容亦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热点信息之所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因为有媒体从客观事件从提取碎片化而有梗的信息,通过设计悬念、夸张等方法拟定标题,让学生带有强烈情感去接受信息,从而片面地去看待事件真相。“碎片化”式的輿论传播模式,所产生典型的问题是,大部分观众难以对事件真相进行调查核实,并在长时间接受片面化、感性、残缺的信息影响下,极易产生认知偏向,影响客观思考,甚至不再思考探索或是提出质疑。

2.3 “信息乱象”传播环境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客观认知

“信息乱象”传播是指个人或团体以自身利益作为目的,通过“炒热度”等方式吸引受众,生产迎合观众但片面化的信息。由于观众对于信息的理解容易受到主观认知的影响,因此在此类不良信息的引导下,各种成见、负性情绪态度等则会取代客观理性的判断,混淆正确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信息乱象”环境中,真实事实的理性信息会受到情绪化、臆断化信息的影响,让主观化思考失去学生支持。“信息乱象”的传播环境表现为去中心化的特点,官方媒体的信息权力分散到普通媒体与网民中,导致网民(包括学生)接收的信息不仅包括事件真相,也包括一系列有待考证的噪音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普通媒体刻意的情感设计后,学生通过情绪化解读就会得到歪曲的信息,经过平台推送与转发后,此类信息就会增长为体量更大、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信息,随着舆论发酵逐渐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成为事实判断的风向标,而大学生由于认知不足在此“信息乱象”环境中极容易被误导。其次,主观思维在学生认同中起到引导作用,信息传播的价值体系明显异化,如现阶段某一信息数据的优劣评判标准是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浏览量等数量的多少,但这些指标通常会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是由主观情绪放大而产生,是其在众多情绪中得到的自我认同感,并非是基于事实真相的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基于喜好推送机制会接收众多的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信息,个人意识不断被模糊化,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体意识支持,其会尝试纠正、抨击、排斥一切不同的声音,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大学生会越来越以己为重,漠视权威,无视社会主流价值,这无疑对高校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及开展教育造成严峻挑战。

3 全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3.1 加强互联网主流文化阵地建设,筑造优质思政环境

第一,平台应当明确自身适宜度,做好尺度监管,对于黄赌毒、污蔑化、曲解化、恶意调侃化等不良信息做到坚决抵制,避免其进入平台。其次,坚持质量与内容第一的原则,从供给角度,确保内容的导向正确、内涵深刻、寓教于乐,提供丰富且有层次性的网络信息内容,引导大学生摄取健康的精神文化,避免泛娱乐化内容荼毒其思想。因此,平台自身或可联合其他文化传播公司培育正能量专项团队,结合社会热点制作具有社会价值的有用信息。如“传统文化活动”——深化审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铭记悠久历史;“正确爱国行为”——避免“公知”化、指导如何做、强化公民意识。最后,强调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做好健康的引导作用,让其成为学生的风向标,让娱乐审美文化的发展有目标,告知大学生什么是低俗娱乐,什么是有价值的娱乐,认识到“低俗、欲望、单纯感官娱乐并不代表精神富裕”。

第二,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体系。首先,全面推动官方媒体技术升级与革新。官方媒体是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重要阵地,其作为算法技术的领跑者,利用核心技术引领时代潮流、强化思想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具有先天优势,因此维持技术领先也可以确保官方媒体具有权威的影响力。其次,做好议程设置的引导作用。掌握当前流行文化的方向,确定其是否偏离主流价值观,及时引导议程设置。最后,合理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利用在圈群内有较高领导力与信任度的领袖发布信息,引导圈群文化价值观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结合主流内容,传播正能量内容,适时开展相应文化活动,积极邀请学生参与,陶冶文化情操,提升个人品位。

第三,当前《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中对网络传播内容进行了约束,基于此,还应加大算法研发开发的力度,提高信息的审核技术与效率,着力优化内容,立足于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发布、传播以及影响的扩大。同时还应优化算法关键词筛选技术,增强推荐灵活性,拓展关键词筛选的相关性、范围。如教育类,可拓展成长、心理学、国家安全等模块,不仅接触教育相关知识,还可观看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共青团与党建类,可拓展爱国、公民、普法、公益等关键词。不仅可了解到当下国际、社会热点新闻等,还可进一步深化正能量传播,有助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并构建绿色媒体平台。诸如此类做法,扩增信息涉及的范围、深度、主流度,以丰富并净化传播的信息。

第四,加强传播内容审核。

3.2 重视大学生受众的需求差异,优化教育方式及内容

话语传播的目标对象是根据受众群体的身心特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决定的,因此,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够精细化投放和精准化传播,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规律,可对大学生表达习惯、接受心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信息进行调研,特别是对于自诩为“网络原住民”的“95后”“00后”大学生,单方面的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因此要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采取其愿意且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即是先解决“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信”的问题,方可有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育管理人员以客观为原则,站在事实基础与大学生受众立场上,从入脑、入心、入行下功夫,强化文章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以社会实践强化意识价值观教育。可通过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理论宣讲(例如艾跃进教授对社会问题的分析)、社会调研活动、革命红色基地服务活动、公益类服务活动等,加强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力度,扩展视野,如实了解国情、社情,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敢地向网络虚假信息作斗爭,消解虚拟“泛娱乐化”对思想行为的麻痹,更切身的感受现实世界的美丽与问题,激发其探索,实现对主流意识信息所要传播的内容的认可、重视、参与,起到多种价值观的培育。

3.3 创新话语体系,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一是转换话语表达方式。运用幽默诙谐、契合大学生话语特点的语言讲,用严谨科学的语言来阐释理论知识,也利用巧妙生动的话语呈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大众信息、学术知识、政治语言充分结合,实现高度统一。二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应综合运用图画、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要素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将“报、网、微、端”等平台纳为一体。此外,有条件下课利用AI、大数据技术,依托互联网、连接移动终端建设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让个人信息需求与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有效接轨,引导网络舆论,以更有效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引导力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徐晶,周晶,吕庆涛,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145146.

[2]杨章文.网络泛娱乐化: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及其“解蔽”[J].探索,2020,(05):181192.

[3]徐晶,周晶,吕庆涛,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145146.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