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2-07-16 11:49潘声东李慧萌
红豆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高校

潘声东 汪 波 李慧萌

【摘要】目前,我国各学段教育工作正在不断地改革。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終身体育观念早已走进大众的视野,高校具体执行体育教学工作时,应创新原有的思路及方式。近些年,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很受欢迎,促进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得以有效改革,为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就以皖西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为切入点,针对其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在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变化;策略

引言:所谓的体育俱乐部,实则就是一种先进的体育教育学组织形式。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学校体育教学为核心任务,通过体育俱乐部形式,完成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具体落实去教学工作之际,要求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管理,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且按照自己的学习时间规划练习方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意愿为主,更易于刺激学生自主训练体育,尽快完成体育目标。

一、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差异分析

(一)目的范围差异

高校在推出俱乐部教学策略后,重视关注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核心导向,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得以满足,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在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与新时期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目的以及目标、范围等方面均不同。

(二)横向关系差异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设计的课程内容非常单一,不具备多元化的特色。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并不全面,而且欠缺创新性,但是在展开体育教学俱乐部之教学工作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逐步丰富,更能得到学生的关注,不断地释放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运动潜力。

(三)内容方面差异

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成立之后,全面地整合了大课程思政理念,完善了课程结构体系,融入了运动训练以及群体竞技等众多内容,这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大有不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教学大纲规划课程内容,导致学院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逆反情绪,设置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喜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潜力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差异

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时,完成阶段性的体育学习任务后,教师便会针对学生展开阶段性的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考虑学生是否掌握固定体育内容,体育运动项目成绩是否达标,或者是是否掌握了新学的体育技能等。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之下,评价内容相对广泛,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形式限制,可以定期评价,或者不定期评价,而所评价的内容主要考虑学生综合表现,如活动的参与度体育学习技巧熟练度以及出勤率等,考核内容更具全面性特点,而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也足够客观。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健全

目前,体育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显著。现有的硬件设施仅能满足传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需求,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田径场是关键的教学场地,并未设置乒乓球馆、羽毛球馆以及专业的篮球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比如游泳项目、跆拳道项目以及网球项目。相比传统的体操、田径等项目,这些新型项目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然而,由于现有的体育场馆建设不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场馆器材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另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对刻板,近些年随着一些学校不断扩招,学生关于热门体育项目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一些学校并未在这一方面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诉求,导致传统体育课程向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改变过程存在重重阻碍。

(二)和体育教学互相脱节

结合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在选择体育项目以及器材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参加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活动的学生,多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以及二年级学生,很少有大三学生以及大四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此外,因高教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素养以及锻炼其体育技能。所以,有必要科学组织及管理体育俱乐部各项目以及项目进展过程,这样才能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挥实际作用。但是,如今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教学模式的管理水平偏低,学生在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活动时,普遍考虑到自身兴趣及爱好,现有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和体育课程教学节有所脱节。即使个别高校安排专业体育教师负责指导体育俱乐部学生运动过程,但由于这些教师欠缺管理职权,而且工作能动性不高,便致使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欠缺规范性特点以及系统性特点。

(三)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在展开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工作时,常常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影响的制约,整体的教学模式非常刻板,教学内容方面依旧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控制教学进度,即使引进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是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无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自己一味地置于主导地位,而是善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便能真正的展现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活动的能动性,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管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时,并未真正地发挥学生主体性。

(四)教师教学观念待转变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以及都有持有传统的教学观念,不重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伴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项目以及体育教师。但是,在目前大多体育教育时,教师仅接受一项质量项体育特长训练,并无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培训热门体育项目教学经验,一些教师体育观念较为传统,而教学方法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认为传统体育教育学和新时期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间差别较小,仅更换了名称而已。在展开体育俱乐部项目教学及指导工作时,依旧沿用传统的思路和手段,比如一些高校的学生特别喜爱棒球,选择棒球运动项目的学生人数较多,但棒球专业教师却少之又少,经常有其他体育项目教师负责兼职,整体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学效果有待改善,无法满足学生切实的棒球学习需求。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高校体育改革必然趋势

一般来讲,高校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设置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能够令携程锻炼身体,并且形成健康运动观念。在高校的教学体系内,体育课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然而,目前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学工作不断改革,不仅要重视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满足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目标。这种背景之下,便产生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突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性以及多样性特点。

(二)经济与教育改革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转变。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存在诸多问题。在现代高校的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任。同时,还需要社会服务。因此,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就必须推动高校体育走向时代化市场。依托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积累相应资金,创造发展条件,完善场地、设施,招聘高素质的教职工,保证体育俱乐部今后的持续发展。

(三)体育俱乐部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模式生存和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主动性、自愿性、组织灵活性等特点,俱乐部活动非常丰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成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拓展高校群众活动形式的形式,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一定的便利。但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参与情况来看,其参与度普遍较低,影响了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学俱乐部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构建合理管理模式。在学校领导和基础群众的配合下,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实行师生共同负责、共同管理,统筹规划体育教学俱乐部和今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宏观发展方案,更有利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管理体制

在高校进行日常体育教学时,并非要拘泥于课堂,可以实现课内外教学工作的有机整合,构成二级管理机制。学生在选择体育学习项目及体育教师时,体育部可以针对相关介绍资料进行印制与发放,或者是刊登在学校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中,进而提高宣传力度,以确保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场地、上课时间、活动要求以及具体授课教师信息等,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印象,从而令学生选择心怡体育俱乐部。

(二)完善考核评价

在高校中,体育课属于公共类的课程,和其他文化课、专业课学习模式和内容标准大有不同。所以,在评价就学生体育学习成绩时,要改变传统的考试目标、观念,切记不可仅重视学生体育成绩,而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学习态度及表现。融入出勤考核以及体育俱乐部活动过程表现、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积极性和综合技能,保障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多元化。结合生生互评以及教师终评、学生自评等不同模式,清晰得出客观性的结果,以促使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后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弥补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的缺陷,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学习活动,在体育俱乐部活动进行时养成优良的体育意识和技能,为日后终身学习体育做好铺垫。

(三)结合网络丰富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其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会取得显著成绩。在结合信息技术后,将课下教学课程搬上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即可了解体育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针对教师安排的课程提出个人看法以及建议,有效地实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充分使用校园网络平台这一优势,以视频方式将教材教案等放在网络上,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便捷性体育学习资源。学校及体育教师为学生创造有效学习体育知识的条件,结合网络现代化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状况“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目标内容及方法,更有利于其展现自身体育特长。这样一来,不仅能宣传高校体育俱乐部优势和相关活动内容,还能促使学生在网络上针对体育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比如体育课程选课活动以及体育俱乐部比赛活动,或者是评选校园内体育明星等,组织校园体育论坛,这样便可令学生在短暂时间内迅速了解周边的体育赛事和资讯。除此之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以及互动性特点,还可以强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及模式在网络上的传播效果。网上体育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方式,和传统体育交流方式不同。通过网上学习体育知识,可以令有关的主体进一步了解体育教学及学习情況,合理展开体育运动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学校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情况、运动情况展开有效的考核与管理。除此之外,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促进学校以及其他兄弟院校间的信息交流,共享体育资源。

(四)强化教育教学

目前,在高校推动体育课教学工作时,经常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以及实践活动。为了能够增强活动宣传效果,就需要在前期结合不同的宣传手段,面向学生普及体育运动和相关项目背景知识。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在安排俱乐部体育课程内容时,要注重由易及难。高校体育俱乐部中的所有教师及指导人员,均要重视转变观念,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能高效完成俱乐部的教学任务,令学生产生与众不同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体验,以保障其能汲取更多体育知识与运动技巧,丰富体育素养。

(五)强化专业师资建设及培养

在高校实施体育部制教学模式时,需要得到一批专业教师的支持。因此,就要求高校能够在常规化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培养相关教师事业心。高校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专业经验,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应对各种困难及挫折。如若有关教师欠缺坚定信念以及远大理想,很难支持其在实施教学工作时克服困难。因此,高校便可以通过应用市场经济方法,引进专业的竞争机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以便真正调动所有教师创造性和积极性,高校可以结合内培外引等方式,考虑到高校体育俱乐部所需的人才,合理配置体育人才资源,并且将体育俱乐部现有教师资源送出学校,要求其参加其他兄弟院校以及体育科研机构组织的培训活动。同时,也要在人才引进这一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精力,招聘更多满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人才,确保相关人才投入到体育科研、体育管理、体育训练等活动中,真正地缓解学校体育人才紧缺问题。必要之际,要创建严谨的考核制度以及奖励机制,以便能真正激活所有高校体育俱乐部师资潜力。

(六)健全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目前,大多高校依旧以学分制为主要的模式。在这种状况下,学生选课程时,主要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拿到学分即可。一般情况下,学生并不关心体育锻炼,忽略体育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点,仅是为了满足体育运动兴趣,并且取得学分而已。为此,就要求高校在开设体育俱乐部时,能够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大纲,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其在参加体育知识学习活动及锻炼活动时,能够发展自身的潜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部要重视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充实学生业余生活,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这就需要结合体育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结构,以便真正符合体育事业需求。为此,仅针对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诉求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工作时,重视辅导学生心理,在具体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调动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考虑到不同俱乐部内成员性别、爱好、身体素养的差异化情况,设置个性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课程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正逐步落实改革任务。相比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适合当今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在体育俱乐部中,包含众多项目,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令其自觉地接受以及探索各个体育项目中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能够切实改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高校应时刻贯彻体育俱乐部教学精神及理念,创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以保证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运动过程,真正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成效,为长期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巍,王季,胡国栋,曹翔,王娟娟.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效果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04):108-112.

[2]王明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1,37(05):127-128.

[3]李田天,陈晓彬.阳光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05):102-104+124.

[4]史传华,杨桂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管理及发展路径探索[J].才智,2021(25):111-113.

[5]王彬.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6):131-132.

[6]卢悦宜,张赐东.“俱乐部制”模式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探索——以龙岩学院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3):115-120.

[7]沈军,郭笑颜.国内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现状研究[J].体育视野,2021(12):28-31.

[8]邓莉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1):186-187.

[9]盖安俊.关于“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0):160-161+164.

[10]陶宏軍.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20(29):58-60.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_以皖西学院为例;(2018jyxm1158)。

作者简介:

潘声东,(1973_)男,安徽六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汪波(1974.12—),男,汉,安徽六安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李慧萌(1977-11);女,汉,安徽淮北,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皖西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高校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