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2-07-16 08:18刘利红
科学与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英语课程高校

刘利红

摘  要:大思政格局是站在全局视角下培养学生科学的运用马克思理论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结合大思政格局的内涵来讲,教师以教学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等体系为教育理念,即重视思政教学,又重视实践活动。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掌握教育定位,明确思政教学优势及价值,重视教育现存问题,创新教学策略,从而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是一项巨大的教育体系,以全过程教育模式来讲学科与思政课程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责任。站在大思政格局下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研究,能够充分解读课程,改善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师缺乏经验等问题,并探究优化英语教育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设立相关活动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及价值

(一)课程思政内容简述

课程思政教育指的是将思政内容渗透在全过程的教育形式,将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具有思政政治体系的学科。思政是一切课程教育的源头,是指导教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站在思政的基点上开展课程融合,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从有效达到教育目标。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价值,从而促进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英语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

英语作为一门具有历史性的语言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视文化、思想、观念的指导。但是西方思想政治与我国的思想政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以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为政治发展方向,而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则以资本主义为政治发展方向。由此可见,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别性极大。通过将英语和思政内容结合,可以充分指导英语教育发展,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主要教育内容,建立学生的“四个自信”,让学生理解文化礼仪、举止等方面的差距,并经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我国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1]。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院校英语课程现存问题

(一)教育目标过于单一

目标单一化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难以全面改善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1)满足高等教育要求,学生不得不学习英语知识;(2)符合岗位需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3)满足出国需求,学生必须具备英语能力,才能在国外生活交流。虽然在教学中,也有学生将英语视作兴趣来学习,但是这类学生往往非常少。大部分学生都是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通过这门工具来满足自己的多样需求,帮助自己达成某种目的。所这也就导致高校教师、学生忽视了英语文化教育的内涵,同时忽视了对英语素养的培养[2]。很多教学活动都被认为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违背自己的学习目的,所以导致思政教育无法有效开展。

(二)缺少思政教育经验

缺乏思政教育经验的问题主要源于教师教学过于“西化”,导致学生西化思想严重,相较于我国的政治思想,学生普遍更加认同西方文化。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可以得知,很多学生对西方节日普遍较为欢迎,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对中华文化认识不明确,如春节、中秋等,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政治理解不足,都是当下高校学生的重要问题。而作为未来主导社会发展建设的人才群体,高校学生的知识文化、技术能力等教学虽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英语作为一门文化课程、语言课程,所具备的育人价值是极其深远的,教师要充分的结合教学经验才能创造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但是因为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经验,导致英语教学中缺少思政内容,或教育方式过于落后,不能加深教育意义,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少汉语特色文化

英语与汉语是有统一性质的,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表达形式不同,但是都承载着国家发展的精神文明及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建立英语与汉语的对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常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英语课程中并没有汉语相关的内容,教师从课程开始初期的讲课到结尾的教学活动,全程讲解西方文化、英语知识,但却未构建与汉语文化对应的内容,导致学生逐渐忽视汉语文化的背景,忽略汉语文化的价值。而思政教育中有着极为浓厚的国家文化、政治、历史背景,通过教师得有效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文化的了解,理解文化差异性,实现跨文化教育,从而达成教育目标。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一)编撰教育教材,科学融合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是一项融合了语言、文化等教育背景的课程,通过与思政教育材料结合,探究英语教材和思政教育材料的补充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将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材内容相融合,从而增加英语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高校教材是教育重要的参考内容及基本标准,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制定教材内容,实现英语教材的优化[3]。而想要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参考如下几点:(1)了解高校英语内容,掌握教学特点;(2)分析高校学生特点,优化教材编撰思路;(3)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在教材中的各活动环节。例如,在教师组织学生英语写作中,从思政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围绕主题开展写作时融合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4)有意识的按照教材内容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增加教学生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后参与课下实践,发挥英语学习中的育人价值,丰富学生认知,提高个人感悟,提升思政育人效果;(5)加强文化教育融合,构建中西文化融合,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育人思想,并强调社会特色社會主义政治思想,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目标。通过教师清晰的梳理教材编撰思路,以及应用实际措施来优化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感受到英语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强调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随着我国文化在国家舞台中地位的突显,汉语文化逐渐朝着与英语文化持平发展迈进,当前,汉语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未来,汉语文化将会在国际中引起更大的反响。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明确这一趋势,并树立教育的核心目标,开展跨文化教育,通过学习英语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中西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内容[4]。结合目前高校英语教育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西化”严重的倾向,例如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多,但是对本国文化了解较少,并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性、认同性更高,但是却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等等。这将严重导致学生“西化”严重,为汉语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一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不得不重视的一项内容,教师必须构建跨文化教育,由传统单一的西方文化、语言、政治教育内容转变为跨文化教育模式。

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等,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思想精华。其次,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具有极大的特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以及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思想的内容,结合我国政治教育思想、汉语文化内容与英语知识融合,从而加强英语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汉语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核心素养等。

(三)构建线上、下融合的英语课程

利用线上、系融合的英语课程,可以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加速渗透思政教育。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有效落实融合教育模式,科学安排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回顾等环节,增加教学的连贯性,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具体课程中,教室可以借助MOOC、移动终端、微型课堂等多种形式融合思政教学来构建高效课堂,不仅能够改善传统英语教学单调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度。并且,借助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思政与英语教育的融合,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进步。

同时,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充分借助网络课堂、交流互动、讲座报告等形式来构建特色英语选修课程。结合校园文化、当地特色、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等多种内容,构建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选修课程,与实际教学需求相适应。教师可以通过团队联合来研究备课,从而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效果。高校的思政课程内容是一项庞大的教育体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积极的与多种学科构建联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英语教师要充分明确这一点,从而建立长效融合机制,在英语课程全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政教育思想,并借助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提升高校英语教育效果,有机的整合思政与英语教育内容。

(四)构建高校英语教学“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应用是一种高校教学的常态教育手段,通过将社会实践、文化场所、教育活动等多种内容整合,或针对性的选择第二课堂教学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效率,推动思政教育的高效进行。高校英语是学生们必须的一项课程,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性,不仅关乎着学生的未来规划,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之路有助益。所以教师要意识到英语课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以“树人”为理念的教育使命,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渗透思政内容,为学生三观思想的生成提供重要条件,推动学生健康发展[5]。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来达到英语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在具体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英语口语竞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口语竞赛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知识经验,还要具备团队荣誉感、凝聚力等素养,才能满足协作完成任务的要求。口语竞赛可以将“传统文化、生态理念、汉语与英语”等相关内容作为主题。在参与竞赛前,学生会查阅相关的资料,体会资料中的思想,感受资料价值,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意义。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主题的选择应当拉近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之间的距离,在帮助学生扩充英语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受到资料素材内容的感染,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入的思政教育。如选择“汉语与英语”的辩论主题,可以将辩论主题引申为两个观点,即“汉语文化背景更深远”“英语文化背景更深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灵活选择队伍,或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队伍。通过合理分配后,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辩论资源。在辩论赛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发表自己的观念,为了胜利而努力。“第二课堂”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思政内容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英语知识积累量,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来争取胜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高校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包含了国外文化、政治内容、生活内容、语言内容等多种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学生“西化”严重的问题,在大思政格局下,教师要挖掘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融合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发挥立德树人教育职责。再具体工作中,为了加深思政与英语的融合效果,可以通过编撰教材、强调课程内容、构建线上、下融合教育模式,并应用第二课堂,来创造高校的教学内容,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未来发展与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覃春华.地方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2-2.

[2]王丽艳.内容依托教学法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5):2-2.

[3]王珩.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v.41;No.397(24):293-293.

[4]徐鹰,毕宇.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J].2021(2020-6):74-77.

[5]段艳.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J].2021(2018-34):67-67.

基金或課题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构建,立项编号:20C033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新格局构建。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英语课程高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