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综述

2022-07-16 08:18姜珩张淑谦
科学与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信任

姜珩 张淑谦

摘  要:组织内知识共享是企业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们与管理实践者们的关注,本研究将信任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将知识共享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探究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引言

当今正处于知识经济快速發展的时代,组织内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知识作为一种组织内稀有的、有价值且难以模仿的无形资产,想要在组织内顺利推行知识共享绝非易事。知识共享受知识本身、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当组织内形成高的知识共享氛围,才能使知识在组织内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配置。Davenport指出信任在提升知识市场运作效率的要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员工在团队和组织中交换和共享知识,要看知识的接收方是否值得信赖。信任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一是信任能够降低风险感知并促进知识共享的意愿,二是信任能够有效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难度。相反,如果组织成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缺少信任,可能严重妨碍重要知识的共享。因此,信任是衡量组织内知识是否有效进行的共享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信任是如何影响知识共享,以丰富信任与知识共享相关理论。

2.信任的内涵

对于信任的研究,始于近代西方,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在进行囚徒困境的实验时,提出信任的定义,认为信任是基于情形判断的心理状态,并做出被期待的行为。随后,McAllister将信任定义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语、行动和决定有信心的程度,并愿意根据他人的言语、行动和决定行事。

学者们对信任进行维度划分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Sako将信任划分为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善意型信任;Lewicki 和 Bunker根据信任的演进过程,分为计算型信任、了解型信任、认同型信任;McAllister根据信任发展的基础不同,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

综合各学者对于信任的维度划分结果以及基于研究内容,本研究借鉴McAllister对于信任的划分维度,即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认知信任是组织成员对彼此将来的行为能够进行预测,能力、责任感、可靠性等为认知信任的来源。情感信任是指在组织成员间建立了一种情感纽带,使其能够超越理性的预测,并相信信任他人会得到尊重。

3.知识共享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组织获取、共享、整合和利用知识资源的过程,涉及知识创造、获得、编码、共享和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的内容。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因此,关于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知识共享涉及到知识的发送方将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观点或者理解在转化和传播后被知识的接收方吸收、重组和使用。

对于知识共享的维度划分,学者们基于知识的类型,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将知识共享划分为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是嵌入到个人的大脑或经验中,很难被整理或连接起来的知识,比如专门知识或技能。显性知识是容易编码和沟通的知识,如记录知识的文档、指南和手册等。

4.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将信任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将知识共享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探究不同维度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4.1认知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认知信任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彼此的可靠性、能力等感知的基础上,是对彼此的认可和尊重,组织内较高的认知信任会提高成员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已有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认知信任对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首先,当知识的显性程度越高时,知识共享对认知信任的要求越高。认知信任水平高能够促进组织内员工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并促使信任方愿意从被信任方那里寻求知识。其次,认知信任代表了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绩效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高信任水平能够促进工作中更多的交流与合作,随着问题的深入,会涉及到隐性知识的共享。

4.2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组织内员工之间的情感信任是建立在组织成员情感联系的基础上,较高的情感信任意味着组织成员间在心里和情感上对彼此的认同和好感。已有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首先,只有当组织成员敞开心扉,与他人分享有价值的想法、观点和知识,才有利于在组织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组织成员在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的情感信任能够帮助其形成较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并在相互理解和依赖的基础上产生心里认同,这有利于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Rutten认为基于情感的信任意味着知识提供方更愿意与知识接收方进行社会交流和合作互动,是促进组织内成员间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其次,情感信任意味着组织成员间接触频率较高,经常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就工作方面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交流,尽管会出现同质化的倾向,但还是会提升显性知识共享的水平。

综上,在探究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时,需要辨识不同维度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考察不同程度的信任所产生的结果,因为不同程度的信任对知识共享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5.总结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对信任的含义与维度划分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不同类型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何形成组织内高的信任氛围,使其更好地促进知识在组织内的广泛地交流与共享是十分必要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情景,进行不同维度的组织内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以及可以引入适当的变量,将其作为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中的中介变量,以及探究哪些因素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理论模型,提高研究的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Mcallister D J.Affect-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1):24-59.

[2]张瑞,周万坤,陈倩竹.组织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20,41(10):210-217.

[3]周密,姚芳,姚小涛.员工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意愿与信任基础[J].软科学,2006(03):109-113.

作者简介:

姜珩(1995-),汉族,女,辽宁沈阳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及高技术企业发展,组织成长。

张淑谦(1969-),汉族,女,甘肃兰州人,博士,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及高技术企业发展,组织成长。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信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信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