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秧歌的社会功能及活态传承研究

2022-07-16 08:45杨晓易
科学与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社会功能

摘  要:海阳秧歌是山东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艺术成果,极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价值。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优文化发展环境,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本研究以海阳秧歌研究对象,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海阳秧歌;社会功能;活态传承

1.海阳秧歌活态传承概述

海阳秧歌是在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传承”的特性,强调了活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与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态的发展。海阳秧歌一部分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具有较强的保护型传承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并重,并重点提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梦的铸就不仅仅需要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传统文明在当今社会的不断繁衍、传承、发展,在更多时候,秧歌这类来源于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通常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使这些技能、由上一代人流传到下一代,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传承性,才使得海阳秧歌这些珍贵遗产有了保存和延续的可能。

2.海阳秧歌活态传承的价值

活态传承有别于文献记载,首先它是“活”的,即通过传承人的示范或表演,再现甚至是带有创造性地再现某种艺术或技能。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由于它的非物质”性,我们是无法像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将其进行强制性的凝固保护,它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地处于“活体”以及“活态”的传承中。

保护海阳秧歌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是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要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而言的,活态传承是充分地考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本质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我们要把握它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它的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认以及从自在文化走向自觉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员,海阳秧歌同时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海阳秧歌发轫于敬神祭祖的礼仪,现如今发展成为年节庆典的重要娱乐手段。其朴实无华的气势隐喻着团结而又真诚的地域个性,体现了民众对海阳秧歌的真挚情感,与当地民众的身心融为一体,血脉相连,形成一种标志性的文化基因,与当地的经济政治共生共长,因此才有了“没有秧歌不是年”这样的说法海阳秧歌由当地人世代延袭传承下来的文化的产物,包含着丰富而又全面的民风民俗,见证着地域文化的活态流动,生动的留存并展现了当地人生存所属的人际关系、生活状态、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与社会形态等,体现了历代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3.海阳秧歌“活态”发展措施

首先,海阳秧歌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大,其传承环境也需要拓宽新的领域。让年轻人能够感受到海阳民间文化和民间舞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这门艺术,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若要成功实现“活态”发展,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发展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形式,通过广场舞和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平台可以提高海阳秧歌的宣传和影响,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从而使海阳秧歌更好的传承和延续下去。通过网络等媒体如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大力宣传,在节假日组织民间舞活动,将海阳秧歌与广场舞进行结合,使更多的人认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最广泛的共识,营造出最良好的保护氛围,进而行之有效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日益完善。

其次,要想真正把握不断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致使它变化的生长因素,从而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点,根据再创造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吐故纳新的传承。教育乃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作为育人助阵地,并且具有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与载体,青少年时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海阳秧歌融入到当地的课堂中,有助于加深青少年对民间文化的记忆和自豪感,加强他们对当地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关注,提升地区凝聚力与传播广度。

最后,经济是促进事物繁荣发展的动力,海阳秧歌的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提升该行业的经济收益,从而达到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目的。将文旅融合作为实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拓展活态传承空间的同时,能够为之注入了无限活力。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抢救传承,也需要技术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产业,可以创造产业价值,同时因其在当代社会被持续生产和消费,不失为一种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创意生存之路,是一次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将传统技艺与时尚创意、技术资金、市场营销等完美结合,才能提升产业附加值。

海阳秧歌的活态传承,就其整个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多元文化并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这一课题,亦成为继承发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海阳秧歌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海阳秧歌的传承,用现代的理念对其进行创新,使其“活态”发展起来,从而永葆这一这文化艺术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 刘晓春,冷剑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2] 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本文为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杨晓易(199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烟台南山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社会功能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