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泰淳《风媒花》中的知识分子群像研究

2022-07-17 12:33孙美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7期

孙美莉

关键词:《风媒花》 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战争责任

武田泰淳是日本著名战后派作家、中国文学研究家。武田泰淳与中国渊源颇深,文学创作多与中国经历有关。武田凭借评论《司马迁——史记的世界》首次受到日本文学界的關注,随后的《审判》《蝮蛇的后裔》是武田关于罪责意识的自我告白,奠定其作为战后派作家的基础。其后,武田在创作生涯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战争反思和中日关系的小说,《风媒花》是武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1951 年的东京为舞台,出场人物在社会空间方面涉及东京的各个行业、阶层;在时间方面年龄层遍布,包含几代知识分子,其中还有父子关系、师兄弟关系等。该小说展现的人物故事活动不拘泥于以时间和地点的连续作为叙事的主线,同时以人物为叙述重点,讲述三天内发生的13 个小故事。石原正人风评价道:“《风媒花》所承担的问题,应该是揭开了野间宏以及椎名麟三无法实现的日本知识分子的命运。”a《风媒花》是一部以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要对象,重新提醒大家反省侵华战争责任、敲响军国主义复辟警钟的作品。

一、《风媒花》中知识分子群像的特征性分析

小说以主人公峰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研究会”成员作为主要群体,通过共时发生的事件和紧密的人物关系,形成一部“织物风”b的小说。武田依照现实原型,围绕峰的交际圈勾画出喜爱中国近代文学反对战争的“中国文化研究会”同人、专注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汉学者、激进狂热的右翼分子以及游离其中的青年四种阵营的知识分子群体。

“中国文化研究会”同人群体是峰交际圈的最内层,“新闻社的西、大学讲师梅村、高校教师原、失业的中井和公司职员黑田等朋友的大部分都与峰同居的蜜枝脸熟”c。研究会成员完全渗透到了峰的青春和生活之中,峰的同居女友也会一起参加研究会日常活动。研究会同人群体作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参战后大多在心理和生理留下双重创伤。“原自身也有作为下士官在扬子江沿岸负伤的经历。因此话题转移到中日战争的话,在高个子原的稍长的鼻梁上,刻着一道难以想象是二十几岁能有的深色褶皱。”研究会讨论关于中国战场的文学作品时,原立即对驹田的《脱出》给予肯定,赞赏其从士兵视角描述中国战场的写作手法。“中国文化研究会”是成员们探索新中国梦想的载体,承载着主人公峰等在中日之间架桥的梦想。研究会与中国联系紧密,研究会成员群体寄希望于从成功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形象中吸取优秀的经验以建设新日本。汉学者群体专注研究中国古典汉学,在中国研究方面比研究会群体的研究基础更加深厚。“伪满洲国还没有成立。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部与可以利用的军阀保持联络。日本的中国研究的主流掌握在官立大学教授们手里。东大有汉学会和斯文会,京大有支那学会。日本大部分文化人在为支那和大陆间腐朽古老的木桥添砖加瓦,持有‘日支亲善’的错觉。”汉学者坚持对古典汉学的专注研究,镰原智雄博士一生致力于“仁”的研究,并将汉学作为家学传承给儿子镰原文雄。但是汉学者们并没有在侵华战争期间表示出明确的反战态度,“终战后,‘中国’成为流行语。曾经侮辱无视中国的人们若无其事地组织以中国冠名的学会。汉学会、斯文会、支那学会也‘中国中国’地说个不停”,汉学者群体甚至通过在战后迅速转变对中国的态度来洗白自己,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的特点。激进的右翼分子群体主要由以清风庄主人领导,细谷源之助和日野原为助手的激进组织为代表。右翼分子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这段发言的作者日野原:“我的祖父参加日清战争,我的父亲参加了日露战争后为‘名誉’而战死。因此我们一家才过得如此悲惨。所以我不能成为反战者。……日本人没有进出‘满洲’吗?‘满洲’难道不是我的祖父和父亲以及日本农村数十万的祖父和父亲用血肉从强劲的俄罗斯手中夺回来的吗?为什么主张只有汉民族有支配那片广阔土地的权力?为什么汉民族可以占据亚洲大陆而日本民族只能蜷缩在狭小的列岛呢?”日野原的说辞是当时一种对待中国的极端思想的典型代表,以榨取邻国为手段,罔顾别国主权巩固自身发展,表现出日本人以日本为第一的狭隘民族性。以日野原为代表的右翼组织通过提供人力、武器等方式向中国台湾、朝鲜渗透势力,表现出仍未停息的侵略主义。游离在其他阵营之间的青年群体人物包括守以及三田村等。游离青年的群体形象具有背负着苦难经历的共同特点。青年守的形象寄托了武田少年时期参加左翼运动的回忆,频繁被捕的经历自然充满不易,三田村的形象更是展现了丧母混血儿的苦难生活。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混血导致三田村对日本的归属感极低。三田村被领养后因混血儿的身份被歧视,苦难和歧视造就他狠厉的性格,助长其成为“现代恐怖分子”的决心。游离青年们作为一种黏合剂,周旋在小说其他阵营人物之中。

在以群体人物故事为主的叙事形式下,《风媒花》呈现出时间空间感立体、内容丰富饱满、剧情设置巧妙等特点。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风媒花一样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四种阵营构成的《风媒花》知识分子的群体展现出动荡年代日本知识界的复杂局面。

二、《风媒花》中知识分子的特征表现

日本近代的核心任务是探索塑造国民主体的新方法,加藤周一认为日本知识分子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采取进取态度。作为一个汇集多种文明的国家,日本知识分子对多种外来文化吸收的结果体现在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构造中同时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二战”后世界形成冷战格局,美苏对峙过程中美国为巩固对亚洲的控制与日本签署安保条约,奠定了牢固的日美关系。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管理下丧失了部分自主性,美军管理下的日本形成混乱的社会现状。另外,中国的崛起让日本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的力量。在此背景下,《风媒花》塑造的知识分子群像对应了战后日本知识界中拥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复杂局面:

晚上七点五十,蜜枝混在新宿的拥挤人群中。晚上七点五十,中井从丸之内警察署的地下室被带到楼上的调查室询问。晚上七点五十,军地结束与有名的支那浪人细谷源之助的对谈,在从大矶回来的火车上。晚上七点五十,镰原文雄在王子急救医院的病房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晚上七点五十,报社工会会议结束后,西在湘南电车的站台上。晚上七点五十,数名日本右翼青年为了应召去往中国台湾的征兵在车站集合。晚上七点五十,马克思亲青年守为了动摇pd 工厂的秘密会议着急。晚上七点五十,大学讲师梅村和高中教师原在整理明天的讲义。晚上七点五十,九州的渔港里,载满物资前往香港的渔船已经发动,等候出发的暗号。

如同上文小说中对于晚上七点五十分群体人物活动的描写,各个知识分子群体的表现反映出其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特征。研究会知识分子呈现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影響下,探索和传递中国的真实面目的群体形象。研究会是第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团体,军地邀请峰一起建立“中国文化研究会”时强调:“我们想最先使用‘中国’这个词。这是今后很重要的事情。”面对日美的紧密关系,研究会同人坚持作为中国研究者的平等地位。研究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国,将与日本情况相似的中国视为寻找日本主体性方法的参照物。汉学者知识分子群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后,用专业知识为侵略战争提供学术支持:“《只见日本大精神》。博士给汪精卫政府的自作诗。无论是多么卖国奴式的政府,只要是中国人都一定很难把这句话当成诗。”汉学者群体在战争中为侵略扩张服务,战后在现代知识分子轻视儒学的背景下呈现失意状态。右翼知识分子体现的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群体形象,特别是小说中细谷源之助的现实原型北一辉,是将法西斯思想渗透到日本军队的革新右翼精神领袖。日野原领导的中国台湾征兵和细谷源之助的中国香港贸易,从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给予中国台湾帮助。游离青年受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影响呈现出两面或者多面性的群体形象,《风媒花》中最直接的表达是混血形象。代表身份的地域呈现交叉或是对立时,会产生无归属感和孤独感,因此游离青年群体不完全归属于任何阵营。三田村促成军地和细谷源之助的对谈,既展现对与自己相似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又展现“现代恐怖分子”的反抗。

三、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的责任

武田在《风媒花》中描写了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在四种群体形象的呈现中警示日本人对战争责任的认识,立足于中国问题和战争责任问题指明知识分子的责任。在冷战格局下亲美关系、亚洲中国的崛起和战后日本无序社会的环境下,小说中的人物群体形象反映出日本的社会矛盾。菊池章一指出:“世间总是在发生无法解明的事件。东西对立使得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能被得知。我们甚至习惯于无知地活着。这才是问题所在。”d日本与美国的亚洲战略密切相关的条件下,战争责任意识逐渐稀薄之时,知识分子群体责任重大。

知识分子是与战争息息相关的一个群体,首先知识分子应当承担起成为思考战争责任主体的责任。战时知识分子在强力的思想和言论控制下难以表达自己的态度,所以战后控制解除后在占领下的日本,立足于亚洲、世界格局对日本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是知识分子的首要责任。“文学家的工作在于描绘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即便不能描绘整个国民的,至少要描绘知识分子的。”e包含文学家在内的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者和思考者,他们应当从经历的苦痛思考出各种可能。战后日本知识分子中出现了追求反战、反法西斯等各种多元思想,在日美安保条约签订之时,追求民族独立性和再次进行战争反省成为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尽管反对签约斗争失败和条约顺利签订使广大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无力,但是武田在《风媒花》中多次利用小毛、瘦猫、被捕的老鼠等形象传递弱势群体的抗争和对生的执念。武田鼓励知识分子独立思考,是承担战争责任和知识分子良知的体现。

其次是唤醒大众的责任,混合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大众显然比起其他国家更加难以被整体把握,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知识和思考“先觉者”应该挺身而出,向大众传递正确的历史认识和自己的独立思考。武田塑造的以主人公为首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群体,以在中日两国间架起光辉的桥为目标,不断传递出反战和战争反思的信号。“武田把不依赖他人的指示,自主且积极地为改造现实世界而行动的人称为‘知识实践者’或‘无名的精神技术者’,把他们称为‘知识分子’。”f知识分子应当是以知识为工具,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者。武田认为知识分子应起到独立思考并传播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启蒙和教育的责任。

四、结语

《风媒花》向大家展现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百态,完成了武田再现中国文学研究会时期生活的愿景。以主人公为中心的四大阵营知识分子群体,展现了日美安保条约和朝鲜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象。在美苏冷战的世界格局和中国崛起的亚洲格局之下,拥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物群体展现出其对应的行为方式。武田通过塑造知识分子人物群像,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社会矛盾和多元战后思想中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自觉反省侵华战争的景象,从而将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扩大到日本的民族性和日本文学文化思想问题等更高的层面,借以启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武田指出知识分子应勇于成为世界先行者的社会责任,并寄予战后知识分子群体承担起正视战争历史和反思战争责任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