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跨族裔婚姻与身份认同的探究

2022-07-17 12:33李维娜杜海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喜福会身份认同

李维娜 杜海莹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身份认同 《无声告白》 《喜福会》

一、 引言

谭恩美的作品多以展示美国华人经历及母女关系为主,《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一代华裔与二代华裔之间的矛盾与沟通。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者伍绮诗于2014 年发表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小说围绕一个美籍华裔的混血家庭展开叙述,讲述了由女儿莉迪亚的意外死亡引发的种种家庭矛盾。主人公詹姆斯·李是美籍华裔,工人阶级出身,在大学毕业后任教期间,遇见了自己的学生——白人女孩玛丽琳,并与之相爱、结婚。后来,16 岁的女儿莉迪亚溺水而亡,悲痛之中他与妻子发生争执,投入东方情人路易莎的怀抱,但最终与玛丽琳重归于好。

目前学术界对美籍华裔女性文学作品的研究热度呈低迷化,研究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相关研究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近几年,关于《无声告白》的研究虽日益增多,研究角度丰富,涉及文学性与审美价值、女性问题、家庭教育、心理学/ 哲学分析、身份问题等方面,但对跨族裔婚姻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喜福会》的研究主要围绕母女关系、华裔女性形象解读和中美文化差异,鲜少涉及《喜福会》中的婚姻关系。本研究所探讨的《无声告白》和《喜福会》中的跨族裔婚姻问题尚未被深入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文涉及的专有名词有:跨族裔婚姻、美国华裔以及身份认同。跨族裔婚姻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或后代之间的通婚。美国华裔是指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或具有华人血统的美国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复杂多样,本文所探讨的身份认同是指文化、种族层面上的身份认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华人身份的认知,表现为美国华裔与自己的华人血统和解;二是对美国公民身份的认知,表现为美国华裔在接受自己华人身份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美国社会。

二、双重身份对婚姻的影响

《喜福会》与《无声告白》两部小说都以浓厚的笔墨描绘了当代美国华裔的身份处境,同时也展现了其双重身份——由血缘关系与家庭教育塑造的华人身份以及法律赋予的美国公民身份,二者互相融合摩擦,对他们的婚姻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互相吸引

一方面,美籍华裔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与美国人结婚、生子,不断强化其美国公民身份;另一方面,本土美国人被华裔独特的双重身份所吸引,与之相恋、建立婚姻关系。在《无声告白》中,跨族裔婚姻的双方——美籍华裔和本土美国人,对待双重身份的态度截然相反。

在小说《无声告白》中,白人玛丽琳对白人男性并不来电,当她初次见到华裔詹姆斯时,就被他深深吸引,“他的皮膚是茶色的,是被太阳炙烤过的秋叶的色泽,她从来没有见过像他一样的人”a。可以说,玛丽琳对詹姆斯的爱始于她渴望与众不同的心理。然而,詹姆斯爱上玛丽琳的理由却相反,“她不过是个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显的特色……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小说有意强调二人的不同态度。第二章开头,作者提到“玛丽琳最希望与众不同,詹姆斯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玛丽琳的成长经历解释了她对“与众不同”的追求。家人期待玛丽琳学好管理住宅,成为家庭主妇,而她总是能把课程学习、科研实验做得和男孩一样好。在小说设定的背景下,女权思想尚未深入人心,玛丽琳对成为一名女性医生的追求“与众不同”。此时,詹姆斯出现在玛丽琳的求学生涯中。她主动追求这个华裔男人,期待他能理解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与众不同”。接着小说插叙詹姆斯的童年经历,为他喜欢“融入人群进而爱上玛丽琳”提供了解释。詹姆斯自幼跟随父母来到美国,为了融入环境,他起草了“美国文化学习计划”,听广播,看电影,了解棋牌规则……为防止自己的英文有口音,他拒绝和华人父母说话。白人女孩玛丽琳对詹姆斯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会给他一种“被美国社会接纳”的感觉。

小说突出了二人对待双重身份的不同态度。玛丽琳认为詹姆斯的身份“与众不同”,并且将他遭受的种族歧视与男女区别对待共情起来;詹姆斯则与玛丽琳结婚,努力融入美国社会。

(二) 冲突隔阂

在跨族裔婚姻中,一方的双重身份会引发婚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价值观不同,而价值观不同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平等的理解差异、对自我认知的差异、对子女教育方式的差异。

1. 对平等的理解差异

婚姻双方对平等的理解差异会引发跨族裔婚姻中的冲突隔阂。作为少数族裔,美籍华人更易受到歧视,难以感受到平等的社会关系,因而谨言慎行。在《无声告白》中,夫妻二人对待警察的态度是相反的:玛丽琳坚持投诉警察的执法不力,而詹姆斯小心翼翼,唯恐得罪警察。玛丽琳说:“我知道怎样独立思考,你知道,不像某些人,我不会对警察叩头。”这句话给詹姆斯带来极大伤害,“叩头”一词仿佛使他看到一群头戴尖顶帽、留着大辫子的苦力趴在地上,进而让他怀疑别人一直都认为他唯唯诺诺,奴性十足。

这种对平等的理解差异还体现在金钱观上。《喜福会》中,丽娜的丈夫在金钱问题上一切均分,履行“谁用谁付钱”的原则,而丽娜深受其华裔家庭影响,认为金钱是表达爱情的方式之一,仅是出于对丈夫的爱才同意平均分摊一切。“虽然我们一直是均摊账单的,但我在钱的问题上,其实态度不是这样的。我为你掏钱都是心甘情愿的。”b正因这种差异,二人出现隔阂,最终婚姻破裂。

2. 对自我认知的差异

双重身份对美籍华裔在婚姻中的自我角色和地位上的认知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他们容易因为贫寒的身世和传统的家庭教育产生自卑心理,在婚姻中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弱势的一方;另一方面,出生于中国富庶人家的一代华裔有着清高的态度,认为自己属于“下嫁”。

首先,美国华裔外表上的特殊性使得华裔更易受到他人的关注。不过,这份关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谦逊低调相违背。面对现实与传统的矛盾,许多华裔选择隐藏锋芒,甚至否定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贡献,以此达到自己心目中谦逊低调的标准。因此,在婚姻中,华裔女性选择顺从自己的丈夫。然而,一味地顺从并未带来幸福,而是增加了她们对于不平等婚姻关系的不满以及患得患失的焦虑。这种矛盾心理在《喜福会》中华裔女性丽娜的婚姻中充分体现出来。在丽娜被求婚时,她怀疑自我,感到自卑,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紧接着,自卑心理逐渐变成无休止的沉默。即便当丽娜对丈夫“井水不犯河水”式的财产处理方式感到不满时,她也只是在心里发出抗议,却不曾告诉丈夫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当丈夫对丽娜在事业上的贡献只字不提时,她也选择缄默,将不快隐藏起来。终于,被压抑的不快与委屈爆发,丽娜的婚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除自卑心理外,部分来自中国上流阶层的华裔自视清高,清高姿态的表象下隐藏着一些一代华裔消极顺从的人生态度。自傲的心理让他们对婚姻感到不满,但顺从的人生态度又导致他们在婚姻中被动的地位,这种矛盾的心理影响了她们的婚姻。在《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莹映与美国丈夫圣克莱尔的婚姻中存在着许多无声的矛盾。他们语言不通、性格不同,且双方感受也不同。由于娘家的富庶,莹映认为自己完全是“下嫁”,而圣克莱尔认为中国贫穷落后,所以自己是解救了莹映于水火之中的英雄。面对这样的差异,夫妻二人并没有进行过交流,而是沉浸在各自的主观世界中。莹映把自己的痛苦情绪埋在心底,认为美国丈夫无法理解自己。她还把自己的婚姻看作是命中注定,只因为圣克莱尔曾轰轰烈烈地追求她,并将她带到美国,所以她只能接受。总之,在这段婚姻中,莹映将自己放置在被动的位置,丈夫只能通过揣测来理解妻子的情绪,然而揣测出来的结果大部分都不是莹映真实的内心,这种心态影响了他们的婚姻和谐。

3. 对子女教育方式的差异

在婚姻中,双重身份对父母的影响体现在对子女教育方式的差异上。《无声告白》中玛丽琳与詹姆斯对莉迪亚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作为美国人的玛丽琳将自己未遂的学医梦想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要求女儿“与众不同”,逼迫莉迪亚勤奋学习;而作为华裔的詹姆斯则强调“与众相同”,希望女儿合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詹姆斯从小便渴望拥有美国朋友,融入美国主流生活,备受歧视与侮辱的他认为人际关系比学业成绩更为重要。因此,他将自己作为华裔的未尽愿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他送女儿学习人际关系的书本、关注女儿与朋友打电话的情况,就是希望女儿能够走出华裔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怪圈。

三、跨族裔婚姻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华人的双重身份既能够促使夫妻双方相互吸引,也会让他们产生隔阂,这种跨族裔婚姻关系也会反向促进美籍华裔对自己双重身份的认识,促进身份认同。

(一)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跨族裔婚姻的矛盾与沟通中,華裔增强了他们对自身华人身份的认同。《喜福会》中,华裔丽娜在接纳了自己的华人身份后,恢复了自信。她终于明白自己与配偶是平等的,“我们(丽娜和哈罗德)旗鼓相当,我也很聪明,通情达理,而且具备很强的直觉”。在心理医生罗丝的建议下,她不再将婚姻问题怪罪于自己从小所接受的儒家观念,而是透过婚姻问题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对华人身份持有的消极态度。正是得益于跨族裔婚姻关系,丽娜才获得了生命中从未有过的身份自信,消除了对自己华人身份的偏见。

通过在跨族裔婚姻中经历的摩擦与融合,华裔开始正视自己的华人血脉,逐步接受自己的华人身份,并通过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来缓解跨族裔婚姻中的矛盾,构建个人身份认同。

(二)对美国公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跨族裔婚姻关系中,华裔对于美国公民身份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逐渐抛弃了对于美国文化的渴望,放下因种族带来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意识到尽管自己是移民的后代,但在法律上是美国公民,因此理应享受与配偶以及其他美国人同等的待遇。

白人在华裔内心“神化”后的形象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在《无声告白》中,詹姆斯与华裔女子路易莎的婚外情使得他与玛丽琳的婚姻步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妻子发现后,他的愧疚使其终于愿意向妻子敞开心扉,这也意味着他开始与美国公民身份和解,詹姆斯在家庭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女儿莉迪亚死后,他不再将自己融入美国社会的梦想强加于自己的后代身上;与玛丽琳坦承婚外情后,他不再对妻子隐瞒自己因种族原因而产生的自卑,不再努力讨好美国主流社会。总之,詹姆斯开始平等地看待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与华人身份,在和谐的家庭中找到了身份认同。

除此之外,华裔也逐渐明白自己与白人公民平等,理应享受应有的权利。在《无声告白》中,詹姆斯并不信任警方,认为警察并不关心一个华裔女孩的生死。而事实上,警察积极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帮助詹姆斯夫妇进行调查。詹姆斯逐渐意识到,真正让自己与美国主流社会产生隔阂的是自己内心的芥蒂,是自己双重身份的敏感自卑。

总而言之,在跨族裔婚姻中,华裔不断认识到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是真实存在的,与其他美国公民别无二致,并最终找到自己独有的身份认同。

四、结语

本文以华裔女性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喜福会》与《无声告白》为研究文本,剖析美籍华人的双重身份对跨族裔婚姻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婚姻关系对增强身份认同的作用。我们发现,充满矛盾与融合的跨族裔婚姻关系使得美籍华裔逐渐接受自己的华人身份与美国公民身份,摆脱自卑的心理,用平等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双重身份。

《喜福会》和《无声告白》的跨族裔婚姻由冲突走向和解,华裔主人公也随之增强了自身的身份认同。这些作品的传播,不仅能在现实中促进华裔个人的自我认同,更能加强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自己的跨族裔婚姻关系。华裔不再因为自身的华人血统而感到自卑从而掩饰自己的出身,这便是中国文化自信增强的最好体现之一。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喜福会身份认同
《无声告白》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