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顿对论证相关性的处理

2022-07-17 08:53翟锦程
关键词:沃尔顿图解结论

翟锦程,闻 菲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350)

“相关性”在逻辑学和论证理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尤其是随着20世纪后半叶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以及论证理论的发展,相关性原则作为论证评估的一个首要原则[1]816,得到了逻辑学界特别是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学界的许多关注和讨论。作为北美非形式逻辑运动的一位十分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以及作为温莎大学推理、论辩及修辞研究中心的杰出研究员,道格拉斯·沃尔顿(Douglas Walton)在他的著作《论证中的论题相关性》(TopicalRelevanceinArgumentation)和《论证中的相关性》(RelevanceinArgumentation)中系统地论述并发展了论证理论中相关性的概念,在语用视角下将逻辑学与论证理论中涉及相关性的部分进行了阐释与区分,并描述了一系列可用于帮助使用者针对相关性进行论证评估的方法。这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人们的论证相关性问题,同时也是对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的理论基础与框架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将具体分析沃尔顿论证相关性的概念与实践工具,并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对沃尔顿论证相关性理论的积极意义与实践性给出本文的结论。

一、相关性的内涵

(一)主题重叠

“相关性”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日常自然语言交流以及形如政治辩论、法律辩护的推理和论证之中,它涉及的是一种言语间的前后关系,要求在主题上保持联系性。这种相关性标准继而成为逻辑学和论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逻辑学探讨的推理和论证中,常常涉及命题间的前后关系,因此也涉及相关性的要求。以诸如政治辩论、哲学讨论甚至是家庭争吵之类的对话样本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没有引入任何形式逻辑或其他定义明确的数理结构的情况下,我们仍可以辨别这些对话样本中是否出现了不相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靠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人生经验所积累的生活常识,但不同个体在对待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时,其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对相关性进行明确的定义,而这种定义必须是建立在逻辑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在沃尔顿的相关性理论体系中,他将“A与B相关”解释为“A和B具有某些共同的主题”[2]39,此处“主题”的概念(1)既可以是命题的某种隐含主旨,(2)也可以是命题中一个被明确提到的语词。给定一组主题T,T可以是被选择的任何主题集。选择了T之后,便可以为每个命题(A,B…)分配一个T的非空子集。那么,当且仅当A的主题与B的主题具有至少一个共同的主题时,A和B才相关。如果a是A的主题,b是B的主题,那么当且仅当ab≠ø时,A与B相关。

接着沃尔顿对主题重叠所具有的一些基本性质做了界定。首先,主题重叠的概念是一个简单的二元概念,不能对大于2的n元重叠进行区分。例如,对于三个主题(a,b,c),即使每个主题与另两个主题间都有一些共同的主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三个有任何共同的主题。因此,正如美国逻辑学家理查德·爱泼斯坦(Richard L.Epstein)所指出的:“通过相关性,我们只能测量双向重叠——要测量n元重叠,我们需要一种几乎和集合论一样丰富的语言。”[3]158其次,主题重叠具有自反和对称关系。自反性是因为每个命题本身都有一些主题,对称性是因为如果A与B共享一些主题,那么B也一定与A共享一些主题。但主题重叠并不具有传递关系,以概念(2)类型的主题重叠为例:“梳妆镜是白色的”与“苏正在对着梳妆镜梳头”有一些共同主题;“苏正在对着梳妆镜梳头”与“苏是一个爱美的女孩”有一些共同的主题。但是,由此不能说“梳妆镜是白的”一定与“苏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共享一些主题。

因此,考虑到自然语言的复杂内涵,单以主题重叠来评估日常论证中出现的相关性问题,其处理方式较为单一,若单以主题重叠一条标准来评价论证的相关性可能会出现谬误的情况。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一个论证,即便是符合主题重叠的要求,也有可能因为与争议主题之间联系较弱而不符合相关性标准。事实上在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中,相关性不仅仅要求前后命题间的主题重叠或言语间的前后关系保持,还包括论证与所争议主题之间、论证与论证之间、论证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前后强逻辑关系,只有在这三个维度上都保持逻辑的前后自洽,才可以说该论证符合相关性的标准。

(二)排除性

由于“主题重叠”概念并不能功能完备地涵盖论证相关性中的所有情况,那么就需要将相关性的基本特性——排除性也纳入评估体系之中,成为除主题重叠外的第二种评估手段。

排除性功能旨在通过指出讨论或对话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来反驳对方论证的不相关,这是一种逻辑上的相关,即所有的讨论必须围绕最初的目标进行,最终的目的是对最初的目标进行裁决。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将讨论规定在有效的范围内,从而保证讨论的效率。但是,在对话或讨论的初始阶段,很难说出论证在随后的讨论中可能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发言者提出的看似不相关的论证也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论证中被证明是相关的。因此,在应用排除性功能时,必须同时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要给对方的论证以一定的空间)和判断力(要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论证是否出现了不相关)。使论证者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和判断力的方法是区分实质相关性与一般相关性,这同时也是排除功能使用的判断标准。

一个论证在讨论的过程中直接或强烈地影响到讨论的主题,以至于值得在紧凑有限的讨论时间内就论证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或议题进行长时间或详细的考虑,则该论证在谈话中具有实质相关性。相反地,如果一个论证与所讨论的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与所讨论主题的最终目标关系并不密切或并不影响最终目标的抉择或实现,更甚之,这个论证会诱导其余讨论者放弃原有讨论主题与思路转而讨论此命题,从而阻碍讨论进程,这种论证就是一般相关性的论证。

总的来说,一个论证在某个议程中是否具有实质相关性,首先,取决于论证所处的对话语境;其次,要考虑到分配给会议讨论的时间会受到实际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讨论中值得各方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长时间考虑的论证,才是有效的实质论证。那些与讨论主题相关,但仅仅是涉及一般相关性的论证,不仅会阻碍真正重要的议题的讨论进程,更重要的是会使讨论陷入歧途,离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远。

排除性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辨别和判断论证与所争议主题之间、论证与论证之间、论证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将主题重叠与排除性结合来使用,可以保证论证的大环境(论证与所争议主题之间、论证与论证之间、论证中前提与结论之间)和小环境(论证链前后命题之间、言语行为之间)同时相关。

二、相关性的判定工具

仅使用主题重叠和排除性这两条性质对论证相关与否进行判定和评价,其判定过程是模糊随意的。为了使论证轮廓更加清晰,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形式的判定工具来进行相关性的论证评价。

(一)形式化方法

在沃尔顿1982年出版的《论证中的论题相关性》(TopicalRelevanceinArgumentation)一书中,他试图以形式化的方法来处理论证中的相关关系,这种方法以经典命题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基础。由于经典命题逻辑只考虑语义和语形,并不涉及语句内容和涵义方面的内容,因此将经典命题逻辑套用到日常自然语言论证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和歧义,而这种歧义主要出现在→的实质蕴含条件句中,以p→q为例进行分析,其真值表为:

表1 条件句p→q的真值表

显然,实质蕴含→与日常语言中表示条件关系的联结词“如果……,那么……”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是后者在真假关系方面的逻辑抽象,并没有考虑到前件p和后件q之间在意义、内容方面的联系,那么它的真值功能必然会限制其对自然语言推理的适用性。可以看到,在充分条件下,也就是前件p真时后件q必为真,即不能当p真时q却是假的。由此可见,实质蕴含真值表的前两行是符合充分条件的基本真值含义的,但实质蕴含的后两行,当前件p为假时,是否不论后件q为真还是为假,都可以判断一个条件句为真?结论无疑是否定的。针对这种在自然语言运用上的局限性,沃尔顿在经典命题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相关性的形式化方法。他指出,想要定义条件句“如果A,那么B”,只有当A和B相关时才是真的。因此,他从基本命题的关系r(p,q)开始,称为相关关系。下面是相关条件句p→q的真值表:

表2 相关条件句p→q的真值表

接下来是定义复合命题A,B,C……的相关性。沃尔顿使用R(A,B)来表示A与B相关,而~R(A,B)表示A与B不相关,A与B相关的条件是公式A与公式B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变元。这种对R系统的相关性要求揭示了相关性形式方法是一种考虑前后件之间内容方面联系的蕴含,这种语用式联系又是通过共同的命题变元来显现的。据此推理可得:若公式A和公式B没有共同的命题变元,则A→B不符合R系统的相关性要求,由此可以排除形式为p→q∨~q和p∧~p→q的蕴含怪论,因为这两个蕴含式的前件和后件之间没有共同的命题变元。

沃尔顿在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复合命题基础上加入R的相关性条件,通过使命题之间具有相关性或共同变元的办法,可以解决一些经典命题逻辑的有效推理在日常语言论证中无意义的情况,也是他早期处理相关性的形式化方法。但是,沃尔顿的这种形式化方法只是初步地探索了以经典逻辑为基础的R的相关性条件,十分浅显地涉及了相干逻辑的内涵领域,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关于相关性系统R的完整公理演算系统。可以看到的是,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也并未真正解决经典逻辑的相关性问题。

大卫·希契科克(David Hitchcock)针对沃尔顿的这种形式化方法进行了评价,他指出沃尔顿在本书中尝试用形式模型来理解和判断对话中出现的不相关指控,而这种形式与非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具有太多指导性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拼凑。日常对话中出现的那种不相关性——不相关的诉诸情感、问答不相关性和结论不相关性,很少会得到形式模型的启发;而经典命题逻辑的形式模型中出现的那种不相关性——命题不相关性、前提不相关性则是形式逻辑的产物,在自然语言对话中也很少提及[4]819。如他所言,将经典命题逻辑与R的相关性质相结合的方法仅仅是将真值表列得更长,而决策过程却和经典命题逻辑一样机械。在日常语言中所使用的推理论证更多地显现出话语的修辞和语用性质,更值得我们针对其语境特点进行分析与建模,而这种在经典命题逻辑基础上衍生出的相关性形式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不广。

(二)论证图解(argument diagramming)

沃尔顿的形式化方法在自然语言论证中的使用仍具有局限性,因此他在其2004年出版的《论证中的相关性》一书中又发展了另外几种用来进行相关性评估的方法,首先是论证图解法。

论证图解的技术可以用来表示自然语言论证中从前提到结论的链式推导过程。因此,这种技术在非形式逻辑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也是判断相关性的基本工具。沃尔顿提出要用一种形式化的图示方法说明论证中的各项前提和结论,从而更清晰准确地对其相关性进行评估,这种技术用于表示在论述文本中找到的给定论证的推理结构。沃尔顿的论证图解具有两个基本成分:一个是一组带圆圈的数字,按重点排列,每个数字代表正在被说明的论证中的一个命题(前提或结论);另一个是连接这些点的一组线或箭头,每条线(箭头)代表一个推理。点和线构成的整个网络代表了给定论证的推理形态,显示了推理链中的各种前提和结论。下面我们以帕特里克·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在《简明逻辑讨论》(AConciseIntroductiontoLogic)中提到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案例来说明论证图解技巧的作用:

(1)轮滑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2)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但(3)如今轮滑者的危险动作给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因为(4)他们无视交通规则,比如(5)闯红灯,(6)在单行道上随意逆行。(7)他们对行人也构成了威胁,因为一旦(8)碰撞就会造成严重伤害。(9)对于商店店主来说,滑轮滑也是一种威胁,因为(10)轮滑者会在商店里窜来窜去,(11)损坏商品。[5]66-67

(1)和(2)只是介绍性的句子,可以从论证图中删除。最终的结论是(3)。(4)(7)和(9)各提供一条独立的论证支撑(3)。(5)及(6)作为前提支持(4)。(8)作为前提支持(7)。(10)及(11)作为前提支持(9)。表示整个推理结构的论证图如图1所示。

图1 论证图解结构图

这张论证图显示了在给定的话语文本中,需要采取哪些步骤来表示论证的推理结构。首先,需要将文本进行整理和解读,删掉对论证不重要的材料,并且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添加隐含的前提(或结论)。

沃尔顿在这里所使用的论证图解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在其《论证结构:一种语用理论》(ArgumentationStructure:APragmaticTheory)一书中他又发展了一种形式更加复杂同时也在其他学科应用甚广的方法,即用定向图(directed graph)来表示推理结构[6]187。一个推理结构R=(P,I,F)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有限的非空点集(命题),P1,P2,……,Pn;第二部分是一组有限步骤(弧线),i1,i2,……,in,称为推理步数;第三个部分是函数F:I→PxP,将每个步骤映射为点的有序数对(Pi,Pj)。定向图是由一组点和一组线(弧线、箭头)组成的结构,点代表论证中的各种命题(前提和结论),连接点的箭头(弧线)表示从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的推理路线,其表示形式是用弧线或箭头将点与点连接起来。而在其另一篇与巴顿·林恩(Batten M.Lynn)合著的文章《博弈,图表与循环论证》(Games,GraphsandCircularArguments)中他使用了另一种论证图解方法用以对循环论证进行形式建模与讨论,他将这种推理结构定义为F=(P,D,R)[7]139,其中P是一组原子命题,D是一组运算符,R是一组被规定下来的规则。其运作思想是,原子命题集相当于承诺库中的事实集,可以用算子根据运算规则从事实出发来推演复杂的命题。同样的规则R可以反复递归使用,因此就得到了常识推理中常见的向前的链式论证。假如有论证者提出复杂冗长的论证并将原子命题运用运算规则来拓展论证链,那么我们就可以观察整个论证图是否出现了结论与前提相连的情况,如果图中出现了圆环型的论证,则需要分析这些圆环是否代表了乞题谬误(the fallacy of begging questions)。

在论辩术与修辞学历史中,构造论证图的方法有很多种。美国哲学家弗里曼(James B.Freeman)并不使用定向图,而是使用了简单的图式来区分连接式、收敛式和发散式论证;美国学者舒姆(David A.Schum)将定向图建模,并使用概率论中的贝叶斯方法给定向图中所代表的每一个点(命题)分配数值;而在沃尔顿的体系中,论证图解是用绘图器来建模的,但并不给命题分配数值,与之相反,进行评估的方法是将作为证据的前提和作为结果的结论逐条列举并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估,这样一来被评估论证的某些构型可以被视为谬误。虽然不同学者在对论证图的理论表述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在每一种方法中,论证图解的概念都很相似。实践证明,论证图解技术作为一种实用性工具,在应用逻辑中的使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三)论证外推(argument extrapolation)

要确定一个论证在特定情况下的相关性,理想情况下需要通过论证的链式序列追溯到对话的初始问题进行评估。其基本思想是:对话中任何一个特定的论证,如果是相关的,就会与对话中先前的论证相联系,因此,整个论证链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回到对话的初始问题上。但实际上,在某一案例中的论证与论证最终应该到达的终极论题或目标之间,还有很多推理过程需要填补,需要将论证链向前延伸,看看是否真的可以延伸到所谓的终点。论证外推法就是利用论证序列的前后链,从案例中给出的话语文本出发,试图将前后论证匹配起来。根据论证相关性理论,我们在评价这类案件时需要做的是,从给定的前提出发,向前推断论证的序列(前向链),尽量满足应该证明的结论。或者,也可以从所谓的结论的命题开始,向后推断论证的序列(后向链),尝试在案例的文本和对话背景下,看看论证路线是否能追溯到对话的初始问题。论证链由一系列的子论证组成,其中一个子论证的结论再次出现在下一个子论证中作为前提。在论证外推法中,这样的链式结构是由上述提到的论证图解法来进行建模的,用定向图形式的论证图表示相互连接的子论证序列。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也有关于论证外推法的使用,比如计划识别(plan recognition),它的定义是“一个施动者试图从现有的证据中重建一个先前由另一个施动者构建的计划”[8]17。例如,一个驾驶者看到了一辆缺了轮胎的空车停在公路上(前提),再往前走,她看到一个男人滚着轮胎,抱着一个婴儿,身旁跟着三个小孩(结论)。因此她进行了这样的推论(推理序列):受困的车是那个男人的,他是为了把轮胎修好,以便继续赶路,而孩子们之所以跟着他,是因为车主害怕把他们单独留在车里会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驾车者进行了计划识别,因为她推断出她认为该男子试图执行的计划。

同样,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还发展出了一种能够将给定论证图向着终点,或者说向着要证明的最终结论延伸的机器,即论证投射器(argument projector)。论证投射器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包括两个重要的部分:一是给定的局部论证,由一个结论和一个或多个前提组成;另一个是对话中应证明的最终结论,它决定了起始的局部论证应该瞄准的终点。论证投射器是用来进行从起点到终点的论证外推的设备,在确定了起点和终点之后,投射器根据来自文本和对话背景的数据,不断尝试应用已有案例的论证方案来填补局部论证中缺失的前提,从而逐步推进论证路线。随着从起点到终点的冗长论证链被填入,整个序列呈现出定向图的形式,这样的论证图解制作完整之后,论证投射器的工作就完成了。

利用论证图来分析前提与结论的因果关系只是确定特定案件中的论证是否相关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判断证明权重。例如这样一个案例:检察官在论证到底被告有没有杀人这一事实时,一直在证明谋杀这一行为本身是一种可怕的犯罪。在“谋杀是一种可怕的犯罪”一案中,从开头描述“谋杀是一种可怕的犯罪”到结尾陈述“被告犯有谋杀罪”,构成一条论证线。然而,这种论证方式的可信度并不高,仔细审视其中的前提和论证环节,可以看出其证据非常薄弱。它的论证链是建立在一种情感联想的基础上,这种情感联想在心理上很有说服力,但在逻辑上却很薄弱。论证投射器可以用来填补从起点到终点的论证链所需的缺失部分,因此谋杀案中的论证虽然可能会被证实是相关的,但也属于非实质相关。一旦评价者审视这个论证链,就会发现其论证有薄弱环节。谋杀是一种可怕的犯罪,但指控被告长相可怕是否可信?因为看到了长相可怕的人和可怕的犯罪之间的联系,所以是否他一定会犯下被指控的谋杀罪?论证外推可以产生一连串的论证,可以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但经分析可知这种联系是非常薄弱的。在刑事审判中,需要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被告人犯下了他被指控的罪行,这是毋庸置疑的。单纯的怀疑或者可疑的外表,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仅仅是怀疑被告人看起来可能会犯罪的这一论证作为证据就有很大的误导性。

综上所述,对论证相关性的判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论证外推补充前提与结论之间被隐藏的论证,从前提推结论或从结论推前提,如果不能产生这样的论证外推,那么所给的论证就没有意义。如果可以进行推演,那么接下来第二部分就是要根据产生的推理链构造论证图,寻找薄弱点。论证图中是否有个别语句(前提或结论)不可靠,证据链中是否有论证是薄弱的,无论存在哪种缺陷,都说明论证不相关,论证链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缺陷越多,表明该论证不相关的证据就越多。如果所有的单项陈述都是可信的,而且论证链上所有的论证都是有力的,那么就表明该论证是相关的。

(四)对话剖面(the profile of dialogue)

在沃尔顿看来,所有的论证或论辩都应该被视为一段具有特定目的的对话,为此他提出了七种不同的对话类型用以区分不同的论证,分别是“说服(persuasion)”“查证(inquiry)”“谈判(negotiation)”“查询(information-seeking)”“审议(deliberation)”“争吵(eristic)”和“探索(discovery)”[9]487-488。针对一些单一的对话类型,采用论证图解和论证外推相结合的方式就可以判别其中是否发生了不相关谬误,但在日常论证中很有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的对话杂糅在同一个论证中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一种对话嵌入另一种对话的情况。针对这些复杂对话,就需要把论证中发生对话类型转变的重要部分提取出来单独进行考量与评价。

以一个货币政策讨论案为例,在冗长的货币政策讨论中,其中一段局部对话如下:

威尔玛(Wilma):为什么你认为改用共同货币是好的政策?

布鲁斯(Bruce):因为在之前发生的所有案例中,改用共同货币都改善了所有参与国的经济。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转换为共同货币是一个好政策。

威尔玛:你声称,改用共同货币在过去总是改善所有参与国的经济。这是一个泛泛的说法。你怎么能证明这一点?

布鲁斯:这里有一篇著名经济学家巴克尼克博士(Dr.Bucknik)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他用以下论证证明了这个论点是正确的(这里布鲁斯引用了一个支持性论证——巴克尼克的文章)。[10]194

这段对话可以抽象地表示为以下形式:

话步1:威尔玛:为什么3?

话步2:布鲁斯:因为2。

话步3:威尔玛:为什么2?

话步4:布鲁斯:因为1。

在这段对话中,对话类型的转变发生在第四步,在这步上,查询对话中对专家意见的引用被用作支持有争议的命题2的论证。因为第三步提出的问题是关于命题2的质疑,所以第三步也参与了对话类型转变。如以上情况所示,一个大的对话中的一个小的子序列对话的示意图,被称为对话剖面。对话剖面往往是分析和评价特定情况下论证的有用工具,因为它可以用来显示双方之间局部的话步交流,而这些话步对于作为分析或评价特定批评来说是最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使用形式对话模型,分析所有的规则和冗长的话步序列的工作过于繁杂,而且在论证评估中可能并不真正需要。相反,使用一个剖面图——一个短对话序列(局部论证),是长对话序列的一小部分——要方便得多,而且能揭示出足够具体的结构,显示出论证的论辩术背景的重要特征。

当论证中的对话类型发生了转变时,使用剖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转变发生的地方,除了使用剖面图以外,还可以附加运用论证图解来分析贯穿剖面图全部或部分内容的重要论证序列的结构。对话剖面和论证图解在一起使用时,可以在给定情况下给出一个关于对话论证的局部序列的抽象模型,从而更好地对相关性问题或论辩性转变问题进行评估。

在日常言语交流中,有很多类似提问、回答等相对复杂的讨论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论证外推和论证图解对其不再适用,但对话剖面的重构可以适应在对话中起论证作用但并非论证的其他语言单位的需要,来提高相关性在日常言语交流中的实用性。在非论证的语言单位中,剖面重构是一种判断相关性时更为通用的程序,主要依据对话中某个特定阶段的局部论证序列,或者依据特定情况下从话语文本中重构出来的对话中的某个短序列来进行评价。在某个特定的链接序列中,局部论证有一个初始部分和后续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对话剖面

剖面重构法的工作原理是:在已有的论证或利用论证外推构建出的论证中重构一个对话剖面,如上图所示,然后根据该剖面所适用的对话类型的规则和程序,分析其结构,评价其相关性。当案例中的话语文本有给定的问答交流顺序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剖面重构的方法确定话语文本的对话类型以及是否出现了论辩性转变。

在如何评价和规范相关性的问题上,剖面重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更广泛的对话语境之中,但是,当论证或论证的部分(前提或结论)很简短,或者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实际交流顺序并不清楚时,论证外推的方法往往更加行之有效。而在其他情况下,则需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剖面重构的方法可以将一个论证、论证的一部分、一个命题或一个问题,与对话交流中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相邻话步联系起来,然后用论证外推的方法分析该局部对话的行进方向,这种用一种方法填补另一种方法留下的空白的办法将更有助于实现整个对话的目标。

三、总结

沃尔顿的论证思想深受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爱默伦(Frans H.van Eemeren)、荷罗顿道斯特(Rob Grootendorst)语用-论辩学思想的影响,这也成为沃尔顿从语用视角下研究论证相关性问题的契机。文章主要从两个重要部分说明如何进行相关性的论证评估,第一是相关性的判定原则,第二是相关性判定工具。判定原则主要使用相关性主题重叠和排除性两条基本特性,主题重叠可以判断一个论证在广义上是否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可能是实质相关,也有可能是非实质相关,判断一个论证是否具有实质相关性则需要借助排除性来进一步判定。判定工具是论证图解技术、论证外推和对话剖面,这三种判定方法可以根据所处语境的不同来分别结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论证图解、论证外推和对话剖面只是判定论证相关性的辅助工具,其自身并不能保证整个论证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只要这个论证可以沿着推理链进行推导,即便是推理错误的论证序列也可以被形式表达出来。换句话说,这三种判定工具只是论证形式表达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所有论证结构的发展脉络,可以利用主题重叠和排除性等判定原则来更精准地针对整个或局部论证序列进行相关性的论证评估。

猜你喜欢
沃尔顿图解结论
第25章 终极嘱托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终极嘱托
《财富》山姆.沃尔顿长子抛售自家股票
责任心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结论
图解天下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