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互动叙事传输

2022-07-18 00:10闫文君郑一鸣
传媒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互动传统文化

闫文君 郑一鸣

摘要:2021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国风节目的成功,与其围绕“互动”进行的叙事传输密不可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叙事利用虚拟现实进行人机互动,打造观看节目的临场感;凭借经典创新与受众实现认知互动,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依托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拓展跨屏互动,强化受众对节目的情感共鸣。河南卫视通过探索一系列互动创新举措,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传播新路径,并有效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关键词:河南卫视 传统文化 互动 叙事传输

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国风节目,“河南卫视出圈”、“国风复兴”等话题在网络热议,每期节目全网点击量均突破十亿,其成功与围绕“互动”进行叙事传输密不可分。叙事传输(Narrative Transportation)由美国学者Green和Brock提出,释义为“将认知、情感、想象传输进叙事世界”,即受众以沉浸式体验改变认知与态度的过程,会产生负面认知反应减少、对主角喜爱和认同、临场感的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等作用。互动叙事指受众并非如传统叙事对象般被动接受,可以“选择、反馈”等互动性介入影响故事进程及走向,提升参与度与体验感,如“数字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等互动叙事活动,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焕发时尚魅力。河南作为文化大省,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推动树立“文化河南,华夏之源”的新形象,其文化叙事中的人机互动、认知互动、跨屏互动,与叙事传输效果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一、人机互动:虚拟现实打造临场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国风节目近年屡见不鲜,其与现代文艺节目的区别往往仅在于服饰、动作、配乐等古典特征,常带给观众有时代距离的程式化美感。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横空出世,消弭了表演者与观看者的空间距离、仪式距离乃至身份距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与心理冲击。

1.由舞台感到生活感。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文化节目静态的叙事空间设计局限,为河南卫视国风节目打造出逼真的叙事情境,使故事叙述做到移步换景;也让观众情随景动,其所见不再是局促的舞台表演,而是一幕幕古代宫廷或民间生活画卷。

令人耳目一新的《唐宫夜宴》,一队三彩乐舞陶女俑从博物馆醒来,化身活色生香的宫女唐小妹,在璀璨的星空下、静谧的湖泊边、金碧辉煌的宫殿前再现大唐盛世的宫廷文化。AR增强现实使观众情随景动,唐小妹临湖照影理妆戏水,绿波微漪、水珠飞溅等还原度极高,VR虚拟现实情境中的儿女情态也显得天真自然。自《元宵奇妙夜》起系列节目更进一步,摒弃传统舞台改以文化遗迹为舞台,由唐小妹作为“导游”,游览路线、风景、历史文物或为遗址写实;游客与卡通唐小妹互动示意,宇航员也化身唐小妹感受盛唐气象,虚实结合的场景带来时空交错的奇妙观感。

2.由程式化到个性化。综艺节目通常具有固定的节目流程,如室内综艺多以歌舞开场,以全体演员合唱谢幕;室外综艺常由游戏规则介绍、分组、竞赛、颁奖等环节构成。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打破了这些程式化设定,每期节目流程设计各不相同,能展现出各节目独特的个性。

系列节目的开场就各具匠心,将观众带入不同意境。《元宵奇妙夜》以博物馆保安笛声惊醒三彩唐俑开场,在莲鹤方壶、武则天除罪金简等国宝引领下穿越时空,与观众同赏古今元宵佳节盛景。《清明奇妙游》则以卡通唐小妹在画卷间进行古今穿梭为开场,向观众展示河南的地理形貌及清明人文。

此后的端午至重阳奇妙游节目,其开场、结尾、节目衔接等,无不表现出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突破。在引发热议的舞蹈《唐宫夜宴》中,演员动作表情各异,不同于传统舞蹈动作的整齐划一;唐小妹们笨拙的举止使队形常显凌乱,并不符合传统群舞对舞蹈队形整齐变换的要求;但角色个性与情感得以突出表现,看似不同以往的形式却成为节目的记忆點。

3.由主持人视角到剧中人视角。通常认为,“主持人是综艺晚会中不可或缺的搭桥者,在将各个节目有机串联的同时,也促进演员和观众台上台下交流,起到承上启下、传情达意的作用”。主持人引领观众认识节目,其在节目前后的介绍与总结以及情绪和态度都会影响受众。因此,主持人是受众观看节目的桥梁,也可能造成受众与节目的距离,无形中限制对节目的独立感知与全面剖析。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主持人角色尝试改革,不再设传统意义的主持人,改以“网剧+网综”形式推进,由剧中人将观众自然地引入综艺场景,依托剧中人的行动轨迹串连节目。《唐宫夜宴》以唐小妹们集合列队、临湖理妆、殿前候演等一系列逻辑连续的动作串连全场;《元宵奇妙夜》则从唐小妹视角呈现行之所至、目之所及的中原文化元宵节习俗;之后的清明至重阳奇妙游节目,延续了唐小妹的节日游剧情,邀观众随她们一道回到唐宋,步入洛邑古城、金明池、嵩阳书院等地感受古时节日景象。

唐小妹穿越的剧情,既便于蒙太奇叙事,又利于消除观众与主持人及节目间的距离感,使观众进行角色代入,强化对节目、主题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同文艺形式在不同的感知领域里,均能产生相似的代入感,但互联网却加强了这种感受。网络媒体以高仿真的声、像构造虚拟在场,使身体出席之外的另一种‘真实’体验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接纳。”

传统文化想要被当代人接受并理解,单向的宣介推广已难有实效,越来越需要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引导受众愿意去选择、接受、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互动式传播。河南卫视正是通过对经典加以形式创新,才使全国乃至海外观众借助新媒体进行认知互动,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1.形式创新激活文化记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文化从抽象的概念活化为具象的人物场景。在此过程中,我们所读过的古典诗词、听过的典故传说、去过或神往过的名胜古迹,全都冲破尘封的记忆鲜活地出现在面前,建构起节目与观众的认知互动新模式。

在《唐宫夜宴》这场国家级文物盛宴,14位唐小妹以博物館中唐三彩女俑为原型,服饰妆容完全再现了盛唐潮流;《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传世名画作为背景壁画,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错落分布;美轮美奂的国宝展映射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及民族文化认同。《唐宫夜宴》播出后引发热议并持续发酵,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审美等议题层出不穷,拓展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与广度。

元宵至重阳系列节目,则均是文化遗迹及节日习俗的展演。如元宵夜唐小妹穿越到洛阳应天门看烟花、进隋唐明堂大殿看舞蹈《芙蓉池》、在登封观星台看武术表演《斗转星移》、入开封清明上河园看戏,丰富的观光活动展示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吻合元宵节热闹喜庆的过节习俗。

《清明奇妙游》则重在节日民俗介绍,分“缅怀先烈、踏青游玩、书生苦读”三个版块分别展现清明节蕴含的文化意义。《少年》、《精忠报国》等歌曲以互联网思维告慰先贤,踏青、投壶等游乐活动是民间习俗的表达,《纸扇书生》以舞蹈形式表现学子苦读的报国志趣。这些节目是节日科普、民俗科普,更是传统文化内涵科普,凭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传播同观众进行认知互动,从而激活民族文化记忆。

2.评论互动促进意义交换。传统文化符号传播的形式创新能够激活观众的文化记忆,而视频播放时的弹幕评论与热搜话题互动,则能有效强化相关信息的交换与传播,逐渐形成更多元形式的认知互动。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表现在主流媒体的宣传与博物馆的兴建,开设主题公园以及自媒体传播的常态化也是传统文化普及的重要路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的讨论热度,比其收视率更显亮眼。

正是通过新媒体的评论互动,受众了解到节目中博物馆保安吹出的笛韵竟然来自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兰陵王入阵曲》如何演绎“流行-被禁-远渡重洋-重归祖国”的音乐文化史及社会变迁史等拓展信息。有效的评论互动,既有助于信息的传受双向传播,也促进了观众之间的意义多元交换。

3.参与互动构建公共意义空间。詹金斯强调“参与式文化”注重关系建立与身份认同,评论互动引发了受众对节目及群体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建构可共同参与的公共意义空间:一方面,它可以使成员关系超出虚拟层面;另一方面,节目影像孕育的意义空间具有公共性,交流互动能呈现出成员间的关系价值。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注重受众参与,提出了“网民制造、网民指导、网民至上”的创作宗旨。《端午奇妙游》中唐小妹由三彩俑形象换为邻家小妹,在经历“全网征名、演员海选、剧本征集”之后,四位唐小妹在网友见证下脱颖而出,带着大家继续传统文化之旅。

这一过程就像身边的朋友带我们开启中华传统文化卷轴,亲切、新奇与期待感交织,唐小妹从“素人”变“明星”的参与式互动效应,能引导网民建立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观众的全程参与带来对节目的熟悉及亲切感,也自然而然地开辟出社会共通的意义交流空间。

三、跨屏互动:立体传播强化情感共鸣

互联网的出现凸显了传统电视难以实现有效互动的短板,这曾使电视一度陷入发展困境;随着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的普及,跨屏互动弥补了这一缺陷,使电视迈出了新时代的发展步伐。跨屏互动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的屏与屏之间的连接和交互,移动端用户可通过扫一扫、弹幕等形式参与电视节目,在跨屏互动场景使电视具有可交互的双向传播功能。

1.台网联动形成立体传播体系。媒体融合是近年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卫视主动对接网络新媒体平台,构建“大屏+小屏”的话题立体传播体系与“直播+点播”的多媒体内容播放渠道。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属于电视综艺,但网络在其策划、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从众多歌舞综艺节目中发掘出《唐宫夜宴》的独特之美,也帮助河南卫视找到破圈之路,成为台网联动的范例。系列节目依托电视台原有班底,又借助网络力量共同打造——从节目策划、剧情走向到角色选取乃至舞美细节,都悉心听取网友意见,如前述的唐小妹海选、剧本征集等活动均为线上进行,再如《重阳奇妙游》采纳减少特效、增加慢镜头特写等改进建议,都使网友感到互动有效并被尊重,不仅能提升其对节目的观感,也让互联网受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线讨论与转发分享。

在节目播出方面,河南卫视提出“移动优先、互联互通”的传播理念。2021年河南春晚与快手、大象新闻客户端合作,移动端比电视提前半小时开始直播。这一创新方式收效甚佳,河南春晚一开播就冲上快手热搜榜第一名,两天内全网关注度超3亿人次。初见成效后,河南卫视愈发重视跨屏互动,运用“开播前全网造势、直播时联合错峰、播出后花样点播”等传播策略探索台网联动。例如,网络点播短视频就分为完整版、纯享版、拆分版等形式,体现了河南卫视对网友们差异化需求的重视,也获得了丰厚的流量回报。

2.借助大数据聚合并传播话题。由跨屏互动实现的立体传播,便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情况,将节目内容或信息更精准地向目标受众推送。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受众会更愿意参与话题讨论甚至自发进行传播分享。

河南卫视经过精心选择,决定与快手和大象新闻客户端合作直播春晚。快手的短视频平台社交功能,便于信息的分发传播,其“同城”功能可精准锁定本地观众;大象新闻客户端是地方新媒体平台,在沉淀本地流量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作为地方台,河南卫视的跨屏合作选择与其定位合乎情理。根据节目内容,快手设置了“河南卫视春晚开播”、“唐宫夜宴”、“白衣执甲”等话题,由于吻合国潮的文化热点与年轻观众的审美观,迅速在国风圈、舞蹈圈等被聚合并形成在相关圈层的自发传播。

自发传播可以跨越单一平台实现多社交平台的信息共享,更能突破个体社交圈形成裂变式传播,河南卫视因此成功出圈成为全网“文化审美期待”。春晚后的《元宵奇妙夜》选择擅长于小圈层话题传播的B站进行直播,正是基于核心圈聚合话题继而多圈层突破、多平台传播的考量。

3.集体欢腾构建起民族精神场。当节目成为全民关注参与的热点,如前所述会形成意见交汇的公共空间,并对节目角色形成情感共鸣,对节目内容生发出民族文化认同。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国风节目中,引发争论最多的当属《七夕奇妙游》的舞蹈《龙门金刚》。时值河南面临水灾疫情双重考验,这台七夕晚会引发灾难当前媒体如何应对的热议。河南卫视借此解释了金刚与七夕的联系:金刚是顽强精神的象征,蕴含辟邪与守卫一方的意义,恰与储七夕水辟邪的节日习俗相对应;七夕的节日内涵不只是爱情和浪漫,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折射出勇毅、自强的民族文化精神。《龙门金刚》在网络争议中登上微博、B站、快手等平台热搜榜,《七夕奇妙游》网络点播量三天破25亿——大家沉浸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震撼于现代科技的惊艳特效。“中国崛起”、“大美华夏”等话语不断刷屏,激发起广大网友的爱国热情。

当人们集聚起来共同参与某一活动时,知觉和行为会相互感染交织,形成集体欢腾的浓烈情绪氛围,并因意见交汇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国风节目引发的集体欢腾中,我们因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欣喜,从而通过创新的互动叙事传输,持续生发出对民族文化更多的自信与认同。

作者闫文君系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郑一鸣系河南卫视助理编导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传统文化IP开发的符号生产与认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BXW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Green M.C.,Brock T.C..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persuasiveness of public narrati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05).

[2]甘露.试析主持人在综艺晚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央视春晚”为例[J],视听,2019(04).

[3]许苗苗.代入感运用为网络文艺增添蓬勃生机[N].人民日报,2020-06-03.

【编辑:马宁】

猜你喜欢
互动传统文化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