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的生成逻辑

2022-07-18 20:19费萍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逻辑

费萍

摘要: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应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劳动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其生成逻辑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等夯实了理论根基;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推动了历史发展;培养时代新人和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价值意蕴;打造“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完整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宣传工作等举措,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劳动实践;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2)02-0112-07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元素,承载着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既要活用思政小课堂,以彻底的理论力量说服学生,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以强大的行动力量感召学生,引领他们从中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理论逻辑:夯实理论根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11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就理论逻辑而言,要凝练古今中外的劳动教育思想智慧,夯实理论根基。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广泛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指引了劳动实践的科学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设想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230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揭示了生产劳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3]318。列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者,也是“普遍生产劳动与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者。他反复强调,“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292。17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教育思想的真理光芒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消退,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先进性,为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

中国共产党传承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之“源”,推动中国化劳动教育思想之“流”向前发展。回望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征程,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极具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劳动教育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保障抗战救国的物质供给并改造青年学生轻视劳动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并将之作为中华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缓解国家经济压力,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22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邓小平同志对如何坚持教劳结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6]125。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结合,还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对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教劳结合思想,为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实践主要任务的完成和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提供了理论源泉。

(三)理论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论语·述而》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包括道德践履方面的劳动实践。《孟子·告子下》有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劳动视为成就大业的必备要素。唐代诗人李绅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饱含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情感。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生动描述了言传身教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场景。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指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强调劳动是正心健体的有效形式。中国近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指出,在劳力上劳心,方可探获万物之真理、化除人间之阶级、实现理想之极乐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劳动教育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打下了理论底色。

(四)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

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国外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为我国劳动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莫尔、欧文、傅里叶等,主张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劳动教育的先行者洛克,在贫困儿童中实施学校劳动计划。卢梭将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身心两健的“自由人”的必经途径。裴斯泰洛奇提出劳动教育是依循自然法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路径,并在“贫儿之家”中初步实践。劳动教育思想的推动者凯兴斯泰纳主张将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为“劳作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家马卡连柯主张在劳动锻炼中培养苏维埃社会主义新人。国外教育流派众多,思想观念各异,但对劳动教育有着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共识。批判吸收国外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能为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提供理论借鉴。

二、历史逻辑:总结经验启示

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历史逻辑而言,要梳理主要发展形式,总结经验启示。

(一) 暑期“三下乡”拓展育人育才道路

毛泽东同志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8]462暑期“三下乡”拓展了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1996年,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起,暑期“三下乡”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时至今日,暑期“三下乡”业已成为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常规性活动。每年七八月,上百万大学生奔赴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部队军营、红色基地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艰苦地区,深入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调研、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不易,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抵制了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错误思想的侵蚀。汲取历史经验,应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暑期“三下乡”,通过劳动教育,引领大学生逐渐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乐于劳动;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才干,善于劳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勤于劳动。

(二)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搭建奉献社会平台

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实現方式,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搭建了大学生奉献社会的平台。西部计划在2003年6月开始实施,主要采用公开招募、组织选拔、集中派遣、自愿报名等方式,招募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自2003年以来,西部计划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强大辐射力和引领力。每年初夏时节,西部计划像一个强大磁场吸引着成千上万大学生。他们告别繁华都市,来到偏远乡村,助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志愿者的奋斗实践既在同辈群体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在全社会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流价值。汲取历史经验,应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西部计划,通过实践育人,引领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从中成长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通过人才配置,鼓励和引领东、中部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干事创业,用磅礴的青春力量助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共有37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基层工作生活。他们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西部基层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既缓解了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现实压力,也在全社会塑造了当代青年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

(三)创新创业教育造就科技报国人才

人工智能的出现,弥补了人类劳动能力的不足,促进了人类劳动的解放,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人工智能在解放传统劳动力的同时,对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迅速兴起并蔚然成风。其中,走在队伍前列的是清华大学。1997年,清华大学开设了全国首门“创新与创业”课程,开启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时至今日,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挑战杯”“创青春”“创客中国”等,地方组织的有“创业在上海”“创客广东”“青铜汇”等[9]376,409。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造就了大批立志科技报国、矢志科技强国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汲取历史经验,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引领大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体验中,磨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争做科技强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当“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内化为大学生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落后思想将离大学生渐行渐远。

(四) 社会调查筑牢健康成长的思想根基

推动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和社会的直接接触,对国情民意的认知较为粗浅。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社会责任感淡薄、创新精神缺失、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社会调查有利于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磨炼意志,为青年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思想根基。大学生社会调查由来已久。1982 年2月,北京大学等学校155名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百村调查”,撰写了157篇调查报告[9]233。此后,社会调查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实践方式。通过社会调查,大学生走出书斋,步入社会,从游离于社会的“局外人”转变为融入社会的“局中人”,强化了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汲取历史经验,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深入城市、乡村、企业、工厂、农场等参观考察。一方面,通过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恢宏史诗,强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知认同,清晰认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不良思潮抹黑我国执政党、扰乱我国指导思想、干扰我国发展道路的实质和危害。另一方面,通过客观分析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短板弱项,强化对祖国荣辱兴衰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性思考的社会调查,将筑牢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根基。

三、时代逻辑:彰显价值意蕴

“时代是出卷人。”每个时代都会提出反映其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时代课题。就时代逻辑而言,要解答时代课题,彰显价值意蕴。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经之路

历史地走向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彼岸,需要架起从片面发展通向全面发展的桥梁。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经之路。高校要多维审视劳动实践的综合育人价值,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力军。第一,以劳树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10]173树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劳动实践通过培育勤劳奋斗的价值取向、崇尚劳动的情感态度、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的道德情感、自觉的道德养成。第二,以劳增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发了劳动对智力发展的引擎作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11]921-922劳动实践是悟真谛、学真知、增才干的有效形式。大学生不辞辛劳躬身体行,既能促进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深化和运用,掌握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又能强化劳动权益保护意识,掌握劳动法规政策,了解就业动态形势。第三,以劳强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述了劳动与人的生命本然的正相关性,人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2]208。“自身的自然”即人的身心素质,能够在动手动脑、劳力劳心中和谐发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本职。躲在温室里,待在象牙塔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身体在场”的劳动实践为大学生强健体魄、健全心理搭建了广阔平台。他们在挥洒汗水中“以身体之”,在奋力拼搏中“用心感之”,有助于健康体魄的锻造和积极心态的塑造。第四,以劳育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来建造”[13]97。质言之,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劳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内在的尺度”即合目的性与“种的尺度”即合规律性的统一,既确证了人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也展现了人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创造美。大学生踊跃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切身体验奋斗之美、创造之美和奉献之美,自觉抵制以不劳而获为美、以一味索取为美的错误审美观。

(二)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必然之选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的政治图谋非但没有根本改变,反而变本加厉。在意识形态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校是西方敌对势力抢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惯以隐蔽性、蛊惑性和渗透性的手段,通过学术交流、基金会、著书立说、非政府组织和大众传媒等途径,向我国大学生推销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大肆鼓吹“社会趋同论”“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肆意鼓噪“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妄图以此为突破口毁掉中华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加大马力同我国抢夺阵地、争夺人心,妄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摧毁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西方意识形态杂音噪声裹挟国内封建残余思想,一定程度上稀释和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信仰,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了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行为失范等问题。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高校要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牢牢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而言,既富有教育意义,也深具政治意义。高校要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引领大学生在劳动锻炼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站稳政治立场。

四、实践逻辑:推动可持续发展

逻辑解析若囿于理论层面的自圆其说,既苍白无力,也毫无价值。就实践逻辑而言,要探索路径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三全育人”格局,凝聚共育合力

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非一己之力、一日之功、一方之任。应打造全员发力、全程衔接、多方贯通的“三全育人”格局,凝聚共育合力。

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要压实责任链条。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是协同化的过程,不能搞“独角戏”,要办“大合唱”。破解育人主体各自为政的问题,需要从“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换。全员育人中,党委是领导者,政府是统筹者,高校是落实者,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是服务者,学生是参与者。其中,党委、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作为组织主体,既要各尽其职,又要通力合作。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既要发挥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又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理念共通、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育人队伍,将奏响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的“协作曲”。

2.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强调育人过程要有机衔接大中小各学段。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是一体化的过程。破解育人过程断层错位的问题,需要从“条块分割”向“无缝衔接”转换。高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终端,应注意育人过程的前呼后应,既向前看,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劳动实践衔接;又向后看,与职业世界对接,在承前启后中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顺利拔节。具体而言,应确立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进阶式”目标,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融合式”内容,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承续式”方法,在不断线中推动劳动实践落实落地。

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空间要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是全局工程。破解育人空间狭窄的问题,需要从“单一点”向“多面体”转换。应发挥学习场域、生活场域、社会场域的协同效应,打好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的“组合拳”,推动规范化学校劳动实践、日常化家庭劳动实践和多样化社会劳动实践的协同发展。

(二)构建完整体系,确保提质增效

构建要素丰富、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完整体系,是提质增效的基本保障。

1.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确保有理可依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劳动实践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奠基性和融通性,将难以走出劳动实践被弱化、软化、淡化的窘况。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头脑,切实改变轻视劳动、贬低劳动的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实践,切实改变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思想,牢固树立内容为王、质量为要、效果为本的思想。

2.完善课程体系,确保有料可用

勞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需要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应建立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融合贯通:一方面,将劳动实践纳入专业教育,依托各类专业课程设定劳动实践课程模块,包括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之成为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劳动的合法意识、积累职业经验的多渠道和宽平台。另一方面,独立开设劳动实践必修课,包括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科学实验、毕业设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公益劳动,解决生活困难的勤工俭学,产教研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等等,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主阵地。

3.配齐建强队伍,确保有人可靠

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大增量,或将立场坚定、能力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配备到劳动实践岗位,或建立兼职教师制,选聘时代楷模、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组建劳模讲师团,打造一支“教师+劳模”的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要做强存量,通过骨干培训和全员轮训,打造一支乐于、勤于、精于劳动实践的优秀师资队伍。

4.建立实践基地,确保有地可施

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劳其筋骨”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资源。高校要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意识形态教育要求,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学农实践基地、学工实践基地、服务性劳动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实践基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用足用好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传承好、发扬好红色基因。

(三)健全长效机制,推动行稳致远

健全长效机制,将劳动实践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实抓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行稳致远。

1.健全协同机制

建立家校、校社、校企密切合作的协作共同体,能为劳动实践助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工作力量。健全协同机制,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利用情感性和先导性,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家务劳动和言传身教等具象的家风家教,启蒙劳动意识,养成劳动品德,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利用专业性和系统性,通过通识劳动教育和专业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劳动素养;应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利用协同性和灵活性,多渠道引介社会力量参与。

2.健全考核机制

客观、全面、公正的考核,既能检验劳动实践“教”与“学”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也能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感。健全考核机制,应分类确定考核内容,考核学校的重视程度、组织实施、主要特色、最终效果等,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育人能力和实效等,考核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经历、效果等;不断改进考核方法,教师层面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校教学督导评价等方法,学生层面采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广泛运用考核结果,把对学校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对教师的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依据,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作为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组织发展、毕业鉴定、推免入学的根据。

3.健全评价机制

评价通过反馈调节,能为完善和改进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健全评价机制,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中央对地方统筹规划的评价,地方对高校组织协调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劳动育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全社会对企事业单位支持服务的评价等;评价内容立体化,涵盖目标任务、内容方法、体制机制、效果效率等;评价方法多元化,坚持自评与他评、动态与静态、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评价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评价结果实用化,基于目标达成度,对不同主体实行奖优惩劣。

4.健全表彰机制

表彰先进,既可通过社会大众的肯定赞誉强化先进典型的获得感,也可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产生见贤思齐的辐射效应。健全表彰机制,应深入挖掘、广泛选树、大力宣传劳动实践先进典型,肯定高校的有效组织、教师的教育有方、大学生的踊跃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担当,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良好风尚。

(四)强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生态

强化宣传工作,把士气鼓舞起来,把精神振奋起来,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勤奋做事的内在积极性,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

1.打造全方位宣传格局

打造校园舆论场、社会舆论场和互联网舆论场互联互动的全方位宣传格局,有利于提升劳动实践的显示度,推动意识形态教育落实落地。高校要统筹报刊新闻、理论文章、横幅标语、海报、公告栏、宣传窗、电子屏幕等文字宣传方式,专题座谈、学术论坛、人物访谈、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口头宣传方式,校园活动、社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活动宣传方式,将劳动实践覆盖到校园内与校园外、城市与农村、家庭与社区,帮助不同群体了解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总体目标与具体任务、新思路与新方法、榜样人物与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良好风尚。

2.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快速更迭。应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发挥自媒体、融媒体的各自优势,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的关系,做大做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流舆论,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交融互摄的发展趋势,高校既要发挥新兴媒体信息海量、跨越时空、传播便捷、即时交互的优势,强化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又要克服新兴媒体信息庞杂、真伪难辨、良莠不齐的劣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的最大增量。

五、结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要成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自觉行为,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增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自觉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围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劳动实践,引领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0-11-25(001).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Generative Logic of Labor Practice in Promo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Take Root

FEI  Ping

(The College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ake roo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 and social practice, encourage and support college student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labor practi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ir belief in Marxism, faith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fidence in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its generative logic, the thought of labor education of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and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consolidat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uch practices as “three trips to the countryside” in summer vacations, volunteer service programs in the wes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urvey have promote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new people of the epoch and guarding the frontier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work have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valu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promoted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forging the pattern of “three overall education”, building the complete system, improving long-term mechanisms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work.

Key words:  labor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ake root; logic

編辑:邹蕊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逻辑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