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

2022-07-18 00:09赵敏俊
高考·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赵敏俊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各科教师都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由于学科间的差异,核心素养的内涵也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也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教师一味地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出发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持忽视态度,从而导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限。因此,通过探究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传统的历史教育方式以“灌输式”“说教式”为主,长此以往,学生不再主动学习,厌学现象严重。由此,必须要对历史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体现历史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激发学生的潜力。结合新思维、新课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历史教育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1],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收获,提升教学实效,开创新的教育格局。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作为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进与优化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同时还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2]。学生可以在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激发高中生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热情。高中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与考试压力,再加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导致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无论是否对历史知识真正做到了理解与掌握,依然会在教师的要求下对历史知识,以及考点进行强行记忆,这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同时也会让学生只是从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这一目标出发去学习历史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中历史课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客观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背景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盛行,相较于传统课堂,“以生为本”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占據引导位置。随着新理念的普及和推行,诸多学校教师已经逐渐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有部分教师“教”的时间几乎占据一整节课时间。本应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中通常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学习任务的,这样的课堂活动形式仍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缺少深入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其形成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学生也会在课堂中由“不敢质疑”转向“不会质疑”,直接吸收和内化教材内容,使其问题意识、创造性意识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民主意识,直接以预设问题取代学生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受到影响。

(二)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迎来了新的改革契机。为了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紧跟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转变围绕知识设定教学活动的标准[3]。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未能结合时代要求开展教学,甚至一些内容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吸收和内化主要采取机械背诵方式,在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等层面很难得到提高,且实施的课程内容具有一定滞后性。鉴于此,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在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时,明确教学主线,重视学生发展、素养提高,教师要抓住历史课程中需要培养的素养,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固定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中走出,逐渐倾向于个人素养的培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

当前,诸多学生对历史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学生在学习后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知识,认为通过自我认知就能学会历史课程的内容。这是由于历史内容与生活有较强的关联性,学生会在自学后发现知识不够新颖,甚至认为没有听课的必要性。实际上,受到学生经验和思维限制,其往往很难做到对历史内容的深层理解,也就难以看到知识背后的本质。其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不足,仅将其视为学科,并未认识到其对自身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念的促进作用,以及高中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未来生活、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其三,历史课堂吸引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运用单一的板书教学,使得整个课堂长期处于单调沉闷的氛围下,再加上学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认为历史没有数学等科目重要,也就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四)课堂活动安排不合理

历史学科对学生道德素养、人格品质等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且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成绩,在课堂上设置的训练问题多围绕理论内容,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尽管能够让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并未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授课,难以打开学生视野。此外,教师也较少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阻碍了个人素养的提升。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策

(一)深入讲授历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历史理论知识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高中生而言,要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学习与理解,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历史理论知识素养。具体而言,历史理念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总结后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理论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商鞅变法”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从唯物史观出发带领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原因与意义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让学生对改革的本质,以及改革的价值产生深层次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该节课程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引申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风雨历程,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挫折时要勇于面对,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些优秀的意识品质。

(二)开展思维导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课程本身内容比较繁杂,尤其是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出现思维混乱的问题。通过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历史课堂上,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实现抽象记忆与形象记忆的双重提升,进而构建起专属的知识框架,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需要认识到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的价值,在开展相关历史事件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进行理解与记忆,对有价值的历史线索进行挖掘与整理。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节课为例,由于该章节所涵盖的思想流派较多,知识点也比较繁杂,学生在记忆与理解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近代中国出现的思想流派按照内容、主张,以及各自的关系等进行分类,进而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框架。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可以有效地构建起与历史学科知识相关的框架体系,从而实现系统化学习,这不仅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思维体系,对历史事件产生清晰的认知与理解。

(三)播放历史纪录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因此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还能调动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积极性,并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得以培养。促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活,加快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历史纪录片可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历史本身的厚重,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比如:教师在开展“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节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投影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该章节课程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去直观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所取得的进步与成果,另外,学生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新中国这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在播放完历史纪录片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大家认为哪些因素会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上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呢?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统一的答案:综合国力。教师顺势可以为学生讲述近代的中国由于综合国力弱小而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了,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外交。借助这一教学手段,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也会产生为国家的富强,以及民族的兴旺而努力读书的决心与意志。

(四)自主整合史料,培养史料运用能力

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先人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这些史料对学生学习历史都有着不同的价值。一直以来,为了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都是教师主观地替学生甄选合适的史料,供学生参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会限制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日后继续学习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相关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从经济以及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原因,以及“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英王室是英国的特色之一,现如今英王室在英国的政治格局中仍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学生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搜集史料时,也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了不同的史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文章的重点内容。这种让学生自己通过搜集并分析史料的方式展开历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教材是历史教育的主要依托点,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加强情感教育渗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其对历史事件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知,促进其历史理解素养的提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并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于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五四”青年节的由来,鼓励其进行翻阅相关史料,以加深对“五四运动”这一事件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鱼骨图”帮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设置多个导学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探究。比如,五四运动是怎么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呢?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辛亥革命”,并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深度分析,也可以设置相关問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二者区别是什么?两者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问题的不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使其更准确地把握“五四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促进自身理解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肩负着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任务,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教学的创新,最终实现在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J].考试周刊,2021(30):161-162.

[2]刘旭.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65):145-147.

[3]刘均.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2021(15):178-179.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