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2-07-18 00:06马永波
新农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井冈菌核田块

马永波

玉米纹枯病又称为烂脚病,发生在世界各国的玉米产区,是一种真菌性的、世界性的玉米病害。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该病的蔓延速度正不断加快,且愈发严重,发病率已超过70%,减产已达到10%~20%,严重时可高达35%,此病将危害靠近地面的叶鞘和茎秆,导致茎基腐烂,破坏疏导组织,使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给疏送受到影响,经济损失严重,已成为制约玉米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该病原菌属半只菌亚门真菌。该病害一般不发生在苗期,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该病除危害玉米外,还侵染高粱、小麦、水稻等其他禾本科作物。玉米果穗苞上和叶鞘上的病斑呈水渍状、淡褐色的圆形,在湿度较大的发病部位可明顯看到生长茂盛的菌丝体,后逐步转变成褐色菌斑,成熟的菌核形状多样,但大多为灰褐色扁圆形,脱离落入土壤中,若后期环境条件适宜,病斑则迅速变大,叶片枯蔫,最终植株呈绿色腐烂而死。

纹枯病菌核在田边杂草、病禾杆上及土壤中越冬,收获时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遗留在病残体上及土壤中的菌丝、菌核越冬后依旧可以存活,成为期初侵染源。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上的越冬数量直接影响翌年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菌丝的生长温度在10~38℃,最适温度在26~31℃,因此夏玉米的受害情况最为严重。当翌年湿度达到约 80%,温度在23~25℃时菌核萌发菌丝,一般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开始发病,随后逐渐向上扩展,借助风雨向四周扩展蔓延。当湿度在75%以下(干旱),温度低于20℃时,则不利于病菌的生长。

3.1 气候条件及生长环境

玉米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湿度越大病情越重。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温度、降雨量、日照等气象因子。若长期处在阴雨,温度在26~30℃之间,相对湿度超过90%的条件下最能够导致纹枯病的蔓延。玉米纹枯病在越冬菌核残留最多的田块、上年病重或历年病重的田块及低洼地的发病较重。反之,在新开垦的田块、坡地、旱地及上年发病轻的田块发病较轻。

3.2 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

品种不同抗性不同,一般种植多年的品种比新引进的品种更易感病,矮秆宽叶型、马齿性的品种更易感病。在高肥水的条件下,玉米的生长速度加快,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湿度增加,通风效果不好,根系发育受到影响,玉米抗性降低,则纹枯病蔓延速度加快。

4.1 清除菌源

玉米完成收获后,将其秸秆远离农田堆放,并将田间残茬进行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若准备利用秸秆堆肥,应确保肥料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防止携带病原菌。与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较好的降低田间菌源数量。入冬前翻耕土地,以减少和杀灭菌源,可有效减轻发病。

4.2 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不同,抗性差别较大,因此,纹枯病的经济、有效防治措施是种植耐病或抗病品种。

4.3 适时播种,改进栽培方式

播期越早,发病越早,病情就越严重,产量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应选择适时播种,预防病害。提倡高垄栽培,宜用宽窄行,也可在土地表面覆盖一层地膜,减小丝核菌与土壤中茎基部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4.4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改善田间小气候,雨后应及时排水、排灌。在施肥方面做到以施基肥为主,追肥、种肥为辅,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增强植物长势。生长中期时进行田间除草,摘除病叶、老叶,提高田间通风,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4.5 药剂防治

4.5.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高效且相对安全的。吴大椿等人发现,绿色木霉对其纹枯病病菌丝具有高达74%的抑制率。

4.5.2 化学防治 井冈霉素、铁锈宁、多菌灵、禾枯灵等是对于防治纹枯病具有较好作用的化学药剂,其中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当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可选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40%核净可粉剂1000溶液等进行喷雾防治,一般间隔7天防治1次,连续进行2次。也可在发病初期将适量的井冈霉素与过筛无菌细土搅拌混匀,在玉米“喇叭口”内点入其混合物,此做法防治效果较好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猜你喜欢
井冈菌核田块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井冈的山泉水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井冈精神 培根铸魂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红五军井冈突围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