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2-07-18 05:14唐琼花
高考·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自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以来,关于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仍不乐观,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面全面革新。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以探究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与生活化教学三种教学模式为基础,提出了高中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是地理素养在关键技能上的表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标下,重视并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要点,针对性创新教学模式是地理教研工作仍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地理实践形式及教学问题分析

地理实践是个体围绕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行为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是个体在调查、考察、模拟操作等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根据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来看,教材明显突出了实践部分,安排的实践主题与实践内容多种多样,既有课堂演示与模拟实验,又有课外观察、测量、社会调查及户外考察等活动,这些实践形式均与相应的地理知识配套,是高中地理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调查、考察,进而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环境的综合影响,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几点突出问题:

(一)地理实践重视程度不高

根据很多教师的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都认可地理实践的重要性,但这种認可又未完全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有些教师对地理实践的开展保持中立态度,他们不否定地理实践的作用,但也没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培养。自高中生入学开始,有些学校便将高考这座大山压在学生身上,甚少组织或未组织过有关地理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接触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实地调查、模型制作、户外考察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倘若组织了一些实践活动也存在注重形式、缺少实质的现象。再者,高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均以高考为目标,在有些学生的潜意识中,地理只要理解、记忆理论知识即可,他们会集中精力去听课、背诵,但也忽视了个人地理实践力的主动培养。

(二)学生地理实践机会欠缺

地理学习从初中阶段便已开始,但初中涉及的内容相对基础,考查范围也比较浅显,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缺少地理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积极培养,导致部分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薄弱,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地理实践没有兴趣,反而有很多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实践充满好奇,只是缺少合适的实践机会[2]。有些教师面对教材安排的实践内容,或是偶尔开展,或是不开展活动,只做简单讲解,无论哪种情况都导致了学生地理实践机会欠缺。同时,有些教师考虑时间因素与安全因素很少组织户外实践,课堂实践以展示、模拟为主,学生甚少参与实践,使得地理实践局限在校内,活动形式固定,加剧了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虽然构建新型课堂已成共识,但是传统课堂模式仍然不在少数,年长的教师习惯性采取常规教学模式,侧重知识讲授,忽视学生体验,对多媒体、问题探究、地理实验的运用不足,教学时间集中在课堂,使得课堂模式已经固定,学生学习两极化现象严重。有些年轻教师因为经验不足,仍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他们会基于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有时候呈现出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模式,他们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步调不一致,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实践活动都有自己的节奏,倘若教师未能采取积极引导,也会影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一)问题驱动,组织探究式教学

地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应从调动其地理实践意识入手,使其能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主动学习意识做出深度探究的行为,主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按照预期目标逐步探索。那么,教师则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借助问题驱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知识和生活现象,在问题启发下确定探究方向与目标,经历观察、发现、质疑的过程,培养其乐于思考,乐于实践的习惯,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支持[3]。

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假设性问题,即:“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那么,(1)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2)如果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3)如果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基于以上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教师再通过教具和画图的方式详细解说,让学生明确三圈环流的成因、作用。”在此基础上,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结合课堂问题再次巩固所学知识。此探究式学习过程以问题为引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手段,以核心知识渗透为目的,以三圈环流模型制作为拓展,同步实现了知识理解与迁移,为学生的地理实践创造了时机。

(二)实验辅助,组织实践式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一些必要的地理实验,而实验也是地理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应发挥实验的辅助作用,构建实验式教学模式,借助地理模具与地理实验来实现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培养。

1.制作地理模具

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乏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要完全内化需要经历形象化理解过程,此时,地理模具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地理课堂上经常由教师制作模具,学生只需观察模型,认真听课即可,这种现象仍未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形态,也不能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模具制作过程交由学生来完成,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设计、制作,指导他们边动手边理解相关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模具制作过程中继续生疑,再通过模具演示来释疑,如此既实现了预期的知识目标,又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中,初中与高中地理已经涉及多种地形地貌,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地貌形态的认识,培养其地理实践力,教师组织“微型地貌模型制作活动”,材料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如珍珠板、黏土、草粉等;另一部分则由学生自行搜集,如石子、泡沫板等。此实践活动在课后完成,制作好后集中展示,将流水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地貌特征形象展示出来,教师可结合学生作品联结起初高中地理知识,将优秀作品推荐至学校范围参与评奖。通过模具制作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组织地理实验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整且规范地参与实验过程,指导他们自主经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观察、操作、记录与分析,最终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地理实践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实验活动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开展的,一方面由教师进行演示并强调注意事项,另一方则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多样化的实验操作中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并能提高地理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4]。再者,教师须为学生留出空间,启发其自主发挥和创造,延展思维空间与探索空间。

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中,涉及“温室效应”现象,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温室效应,教师可设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在实验之前,教师提问:“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先思考再解答。随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方案,他们可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须充分肯定,实验方案对错暂不做判定。接下来教师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实验演示课件:实验材料有玻璃盘、矿泉水瓶、温度计、土壤、剪刀等;实验步骤为:(1)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以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再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瓶中,制成“微型温室”;(2)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3)将两个玻璃瓶放置在阳光下,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演示完毕后,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他们可按照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也可按照个人想法自主设计与操作,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在下节课上交流。如此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利用实验促进了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组织生活化教学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相应的实践活动必须依托于生活,让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生活化教学中更好地提升。

1.组织社会调查

地理教学实践中,学生把握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应借助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调查便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应重视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须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关,启发他们从地理视角去观察社会生活,自主提出社会调查的方向,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社会调查,亲自经历调查过程,并做好过程记录与评价[5]。社会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须撰写调查报告,就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全面汇报,将实践成果可视化,如此不但能体现其个人的社会参与,而且能发展其地理实践力,增强生活认知。

例如,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中,本章要求学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和本地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组织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实地调查本地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了解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并对这片土地做出合理规划。完成此项社会调查,学生可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网上信息搜集等方法参与调查,了解本地城市化发展进程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意见。此社会调查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探索问题,获取相关信息后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其地理实践力支持下促进了个人社会参与。

2.组织户外考查

社会生活环境是广泛的,除了人文环境之外,还包括自然环境。面对千变万化自然环境,地理教师可组织户外考察活动,利用课堂时间讲明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户外考查察的注意事项,建议学生通过拍照、绘图、录像等方法获取并记录信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户外考察方案,关注其在观察、探究及质疑方面的表现,充分借助自然地理环境来深化学生对人地协调的理解,增强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例如,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中,教师选择本地比较突出的地形地貌组织户外考察活动。此活动可由学校統一组织,地理教师联合设计,以高一学生为实践主体,选定目的地后组织实地考察,建议学生提前搜集与考察区域相关的地理信息,了解其演化历史及人地关系。户外考察时,教师先将该地地图与相关资料下发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明确考察范围与考察要点;再指明实地考察方法,分发相应工具,要去学生注意观察地质或地貌现象与周围其他环境的关系,过程中做好记录。在学生考察过程中,他们可将教师要求与自己想了解的内容作为考察方向,观察地表形态,有手机或相机等工具则拍照记录,也可大致画出地形地貌的形态,探索山地、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了解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考察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户外考察报告,并在课堂上统一总结与交流,结合考察成果完成本单元的总结梳理,充分彰显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结束语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师应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将地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地理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调查与思考,通过真实情境来提升个人理性认识,做到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真正实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维.高中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5):20-21.

[2]张秋霞.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方法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18-219.

[3]李少鸣.例谈高中地理学生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1):70-71.

[4]丁生军.地理实践能力及其养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1):53-56.

[5]周长臣.浅谈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措施[J].中国新通信,2019,21(2):201.

作者简介:唐琼花(1990— ),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立项编号:PTGFKT20005)的成果材料。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