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学术逻辑与未来走向

2022-07-19 13:13李国涛
理论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

李国涛

摘 要: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存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形态。当前,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即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范式有待突破、研究形态有待整合与建构。鉴于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在宏观上需要秉承范式转换逻辑、场域转变逻辑、研究认知逻辑、研究层次逻辑;展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需要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当代中国 ”、着眼“时代发展”,在增加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厚重感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马克思主义生存论;话语权;学术自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7-0098-07

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在中国的应用,需要有中国特色的新形式和新创造。“在当代中国,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独立存在价值并足以与西方哲学对话的生存哲学,正在形成之中。”[1]1-2与此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因此,应该为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提供更多的存在理由和理论根据,我们今天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公开提出这些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2]。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当代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时空坐标下,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当代中國热切呼唤“中国生存话语”的崛起。因此,需要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提升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学术自觉”,从而充分发挥“理论引领”作用。

一、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面临的困境

所谓“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主要是指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生发出能破解“中国问题”、贡献“中国理论”的各种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总和。在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全新的生存论哲学基础、价值观念、伦理精神。时至今日,虽然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已取得不少原创性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

(一)研究视角有待拓展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取向和主张,中国的生存哲学直接地受惠于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思潮及其生存哲学主旨。”[1]5在西方社会,由于“现代人习惯于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听任摆布的世界,他似乎对丰富的物质感到满足……与此相应,人的地位被降低为一个消费者和操纵者”[3],这导致人们常常在“两极对立”的视域中看待世界和实践,强调“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然而,今日世界处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主张人的“共生共存共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体与世界、主体与客体,都应当保持微妙的平衡”[4]。

随着“生存论哲学热”的兴起,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尽管涌现出大量成果,但从哲学视角研究生存论哲学者居多,多学科交叉研究较少,思路相对狭窄,存在“分化研究有余而整合研究不足”的问题。并且,有关生存论哲学研究的大量思想资料、资源和成果需要反思与反省、清理与超越、评价与检讨、梳理与分析、回顾与展望,进而为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生存论哲学研究提供历史性的参考与借鉴,并最终为深化、规范和创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实际上,在所有马克思资源与中国哲学资源的对话活动中,基于生存论层面展开的对话相对积极且富有成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研究,有益于推进中西方哲学的对话。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哲学领域有关生存论的研究呈现上升态势,尤其表现为中、西方哲学传统的沟通与对话。因此,在中西哲学对话领域,无论有什么样的价值与政治取向,国内外学界都越来越自觉地引进“马克思生存论哲学”资源,进而直面“折中”的结构。

就此而言,研究视角的拓展成为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要取得丰硕成果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尊重他人的哲学研究,与他人的哲学研究进行平等对话与思想交流,从他人的哲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5],从而树立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战略思维。同时,由那种西方社会所注重的“两极对立”走向注重“互利合作”,以“和谐共生”的视野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整合一切积极要素和力量,加强在共同性问题上的对话,开拓人们的眼界与思维,深切把握最有意义的时代性课题,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面对的最大实际与时代主题。

(二)研究范式有待突破

研究范式的突破应当是深化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尤其应注重在范式转换、场域转变、认知转变和层次转变方面的深入研究。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只存在于当下。”[6]目前学术界对生存论哲学研究主要偏向于抽象的“词义考辨”和简单的“文本解读”层面,注重在“书房”里读经典文本,都并未真正关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笔者认为,若使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改革和创造富有成效,需要立足人的“现实生活”,充分借鉴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有益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要对经典文本在新的视野中做出创造性的转化,否则转向“现实生活”的生存论哲学极易陷入肤浅、生疏和新的公式化陷阱。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和其他真正的新哲学看作是积极报晓的“高卢雄鸡”。这种指向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品格,值得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积极学习与大力弘扬。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弄清转向“现实生活”的生存论哲学变革的真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学术不仅与“现实”相关,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即使学术是在封闭行业当中得到界定的,但它的自治总是应当让哲学融化到人类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力量当中去。”[7]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若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不能只在“书房”里解读经典文本,而应当走出“书斋”,从当代中国实践这本“书”入手,立足新时代,“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8]220,也“只有通过参与,只有通过投入和积极的认同的行动,人才能分享生命及精神的现实性”[9],从而推进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三)研究形态有待整合与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真正有思想、有分量的力作并不多,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处于“原地踏步”或“重复性研究”状态,并未对生存论哲学研究的深化作出实质性推进,学术增量有限。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以“开放”的心态与“理性”的思考方式使中国文化转型从容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从而使自身的文化传统转型保持一种稳健务实的方向。做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对当代人类文化转型及其生存论自觉活动的最大贡献。当代西方的生存论哲学暴露了西方哲学固有的困境,同时也说明了仅仅依靠西方哲学是不可能展开生存论的人类性方向的,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文化传统的转型必将以其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参与这一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型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固定下来。

可以说,当代“中国语境”是开放的、变动着的,人们所谈论的主题依然是应当且能够怎样生存的问题。诚然,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建构固然要汲取现代西方的生存哲学思想,汲取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释家仍有活力的思想,但更主要的是继承和发展业已构成“中国话语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与“实践”互释的“生存”,是现实性与超越性、非理性与理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反相成且具有内张力的“生存”,是自否定自超越着的“生存”。通过省思与阐释生存的经验在世性、内在始源性和实践创设性,我们完全可以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建构具有否定性的辩证思维,进而能够批判地对待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新”的生存论哲学。

因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必须在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理论深度和理论突破方面下工夫,防止低水平徘徊。用生存论哲学研究问题、用思想传递时代声音、用理念引领发展,仍是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伴随着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迎来了春天,其主题、内容、视野、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发展路径的新变化,最终都要落脚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形态建构上来。这既是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并使其显示当代中国特性的一种高度自觉,也是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迫切课题和重要使命。

二、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学术逻辑理路

学术自觉“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10]612。从“认识范式”到“实践范式”的范式转换逻辑、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的场域转变逻辑、从“学术依赖”到“学术自信”的认知轉变逻辑和从“理论阐释”到“理论引领”的层次转变逻辑,构成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学术自觉的逻辑理路。

(一)范式转换逻辑:从“认识范式”到“实践范式”

“所谓范式,就是学术共同体中的研究者自觉认同和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则和标准。”[11]范式转换展望了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实践和价值愿景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模式的逻辑起点。

既往对人的“生存”理解,是仅强调其“科学理论”的意义而忽视其“实践”的功能。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最坚实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从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捕捉和把握其蕴含的重大哲学问题”[12]。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会愈发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学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深刻联系。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包含的实践哲学意蕴,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实干精神,能够指引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13]。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有领导有理论有导向的一场现实运动,并且创造了许多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新模式、新方法,如国内外学者已经在频繁讨论“中国模式”或“中国方案”,即实际上已经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的“实践版本”。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作为立足中国哲学传统,把握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分析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哲学观念、哲学思想、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客观要求和理性自觉,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惟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深入揭示和阐释实践所蕴含的人“生存”的结构,全面理解、认识与把握人的“生存意义”与“生存价值”,进而超越人“生存”的“认识范式”,才能确立理解人“生存”的“实践范式”。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出场,突显了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从人的“实践”视角理解人的“生存”,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切实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变革世界的“实践品质”,关注现实、理解现实,积极拓展参与现实的方式与途径,并从中受益。

(二)场域转变逻辑: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

场域转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学理关系,是确立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西方哲学从其现代境况向后现代境况的转移或后撤,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作为西方“内部事务”的存在论变革已经终结,但这里表征的恰恰是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危机,而不是生存论哲学的使命已告终结。哲学的整体状况与思想处境已经改变,透过存在论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全新的当代生存论哲学研究路径。事实上,西方哲学的当代发展本身也陷入了一种尴尬处境,包括生存论哲学在内,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生成一种能够承担其传统终结的新的样式。不仅如此,一浪高过一浪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潮流正在掣肘着西方精神传统的自身转换,生存论哲学见证并滞着于这一转换过程,在这样一种复杂的过程中,生存的开显、自我阐释与自我解构同时展开。

可见,“西方话语”是以西方人特有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经验”为基础,其“问题意识”与“思想旨趣”生发于西方人特有的“生命历程”之中。当代“中国的语境”不同于“西方语境”的地方在于,“中国语境”由肯定“现代化”的话语构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一向环绕着的主题就是人的“生活”和“生命”,根本用不着照搬照抄“西方生存论哲学”。并且,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学术话语”正是以“中国”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反思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以及流俗的生存观中形成,是“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是对中国实践的理论表征,是对中国问题的理论回答”[14]。

从发展成就、国际话语场来看,由于借助西方“生存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和新的问题,中国的“发展优势”无法转化为“话语优势”,存在明显的“话语缺失”。为有效摆脱“西方话语霸权”的规制,惟有“中国话语”才能使我们反思并理解我们的“生命境遇”与“生存意义”,具体解决“中国问题”。因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实践,实现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的场域转换。

(三)认知转变逻辑:从“学术依赖”到“学术自信”

“任何一种真正的和伟大的学术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逐渐摆脱它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并进而提出它的自我主张。”[15]从当代中国现实来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使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研究与教学的结合上愈加深入、科学和丰富,愈加具有实践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但在这一时期生存的“个体性”在“中国话语”系统中鲜见,这导致我们的国际话语权还较弱。这样的学徒状态开启了大规模的对外学习进程,而且获益匪浅、成果丰硕。但是,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是伴随着其能够逐渐摆脱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自我主张,从而构成一种“自律的”或“自我授权”的学术。这也正是我们必须坚守并确立的新的、历史合理性的“生存观念”。因此,逐渐摆脱“耕西方田”的“学徒状态”,并提出“犁中国田”的“自我主张”——本己的自律性要求,应是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学术自觉的基本遵循。

这需要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理论本身的升华和回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重要的全球力量。这增强了中国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和“思想自信”。并且,“中国智慧”作为关系人类命运与文明走向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人类发展极富启发意义,尤其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更是突显其弥足珍贵的优秀特质。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与现实生活,从“经典文本”中寻求思想资源,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植根实践,更加注重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生存理论”和“生存话语”,从而在研究认知上实现从 “学术依赖”到 “学术自信”的转变。

(四)层次转变逻辑:从“理论阐释”到“理论引领”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一个不足,就是较多地从“生存论视域”转介他人观点、注释他人思想、解释他人著作,进行“概念”到“概念”的“理论阐释”,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逻辑理路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理论引领”不足。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范式应从注重“理论阐释”走向注重“理论引领”。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转向的思想任务而言,如果说摆脱其学徒状态的首要之点在于同主观意识立场的批判性脱离,那么,获得其自我主张的根本要义则在于深入并切中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决不能固守已有的现成结论和观点,必须结合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更加积极借鉴、吸收与融合国内外研究的有益成果,紧紧“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16]。这也成为目前迫切、艰巨而现实的思想任务。

正是在对话与思想碰撞中,西方“生存主义哲学”的合理因素得到拯救与重构,“马克思生存论哲学”思想得以敞开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論思想也同时得到创造性转换,一种富有实践性、创造性、具有当代全球视野的“生存论哲学”必将在中国迅速崛起。

三、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学术自觉既是一个自我克服又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当代中国 ”、着眼“时代发展”,加快构建具有自主性、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生存论哲学”话语体系,进而展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自觉与自信,必将增加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厚重感。

(一)立足全球视野,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近年来,随着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交相辉映。然而,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国际话语权还较弱,这是制约中国更快走向世界的关键。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就需要认真总结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特别是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把这些实践经验上升到思想理论与学术研究的高度,形成一套国内外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等,使之能够进入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领域,乃至成为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今天,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立足全球宏大视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生存论哲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同西方哲学界展开对话,宣传中国哲学文化;另一方面,放开视野,研究关于人的全球性生存与发展问题,同西方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对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清醒、正确的理论把握,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将当代中国“发展优势”转换为“话语优势”,积极主动建构“中国版本”的“生存概念”“生存范式”“生存话语体系”,“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提供了超越国界的世界意义”[17]。这是立足全球视野,研究、明确生存论哲学的生存意蕴与辩证本性的最大意义。因此,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的“新形态”,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者需要立足全球视野,会通中西、身体力行,对汲取的学术资源与思想智慧进行客观、深入的总结与提炼,积极吸收、转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真正走向世界、走向自信与成熟。这正是生存论哲学中的“视界融合”。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建构与发展必将为真正、彻底地解决“世界问题”推送“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惟此,“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中国时代”才会加快来临。

(二)着眼时代发展,处理好“理论版本”和“实践版本”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时代的病要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来治愈,哲学问题的病要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来治愈。”[18]这要求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必须“富于时代精神,能够从理论思维高度回答新世纪、新千年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特别是能反映现代科技革命最新成果,经济全球化最新潮头,世界新型文明难产期提出的种种时代难题”[19],并且深入社会生活,根植于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正确处理“理论版本”和“实践版本”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版本”决定“理论版本”。“任何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可能都不会否认,处于支配地位的教科书体系恰恰与当代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20]因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建构与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当下现状”这个“实践版本”,反思中华民族的生存性状与生存观,从而形成“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人的生存不再固化于计划经济与意识形态所铸成的统一“模具”之中,具有一定的“个人独立性”与“自由个性”,这与社会主义的真谛相符合。另一方面,“理论版本”进一步夯实“实践版本”。在科学、合理的“理论版本”的观照与指导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实践版本”才能不断完善。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充分吸收、借鉴、融合了“中”“西”“马”生存哲学资源,切实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并坚定地依靠中国人民,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品格、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进而在创新中充分彰显中国学术研究的自信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实践版本”,有助于形成包括多元化生存方式在内的“理论版本”——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同时,没有实现对基础理论的真正创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就难以取得实质性发展。通过用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这个“理论版本”校正、促进、丰富、创新“实践版本”,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从而最终证明它的客观真理性。可见,既要通过对时代的解读而理解好“理论版本”,更要解读好当今时代、当代中国的“实践版本”,从书本中的“理论版本”不可能找到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唯一出路就在对当今时代、当代中国实践的科学探索中。唯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才能获得实质性发展。

(三)聚焦当代中国,构建“中国版本”的生存论哲学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把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生存论提升为哲学的首要问题”[21],从这一意义来看,创建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乃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10]612。这意味着“中国的”生存论哲学,就是要聚焦当代中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活基础、思想主题、问题意识、致思理路、表述风格等方面,构建“中国版本”的生存论哲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中国与世界关系日益“亲密”,这既体现在物质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又表现在共同面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还反映在彼此之间的思想、理论、文化与价值的深刻交流、交汇、交融甚至碰撞、冲突与交锋中,更体现在各国之间的制度、道路的比较和比赛方面。21世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角色与地位愈加凸显,中国对世界的责任、贡献、影响乃至话语权也愈加重要。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更加彰显出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魅力。然而,由于我们不能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常常受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规制,表现出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失语”甚至“空场”状态。

“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8]203今日中国,面对自身发展面临的生存问题,要立足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存”实践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关注理论与中国传统和现代的哲学研究成果及思想资源相结合,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论哲学资源进行反思、选择、消化、改造,加强“中”“西”“马”深层对话,方能破除“西方话语霸权”规制,从而解决“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话语之履”的问题。

结语

21世纪的中国学者要努力聚焦“当代中国 ”、立足“全球视野”、着眼“时代發展”,深描“学术图景”,提炼“标识性概念”和“核心范畴”,开创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话语体系,用一套“综合”“完整”“系统”话语体系来展现其学术自觉与自信,从而增加其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厚重感。同时,要坚定学术自信,共同参与、打造学术共同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研究走向深入,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为推进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

[3]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安希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95.

[4]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217.

[5]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3.

[6]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第2版[M].李穆,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143.

[7]张文喜.在学术和体系建构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20(2):4-2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95.

[10]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8(2):4-15.

[12]孙正聿.从理论思维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J].哲学研究,2020(1):3-10.

[13]宋惠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论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4):105-113.

[14]王立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论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0-77.

[15]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21.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

[17]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31.

[18]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6.

[19]王东.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83.

[20]孙伟平.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221-222.

[21]高清海.哲学在走向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4.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耗材两票制来袭临床话语权或将受抑
县(市)级广电媒体如何在本地舆论中把握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