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2022-07-19 01:50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河南省高质量

刘 战 伟

(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都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2019年中央发布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进一步强调了要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指引,通过“培优、做强、升级、提质”四大举措,将“1+N”政策体系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领,引导农业发展从增产向增质方向转变,而且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鉴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许多学者基于不同角度,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测度、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更是正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构建的差异性。黄修杰、蔡勋、储霞玲等(2020)[1]从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农民收入、绿色发展七个方面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了2016年各省份的发展水平;刘涛、李继霞、霍静娟(2020)[2]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重理念出发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2005—2017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董艳敏、严奉宪(2021)[3]基于生产效率、产业效益、绿色化生产、劳动者素质和农民收入五个层面,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量了2000—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银西阳、余茜、李建强(2021)[4]则以农业生产质量、农业生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为基础,构建了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评价了2009—2019年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研究方法的差异性。尹朝静(2020)[5]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张发明、丁峰、王坪(2021)[6]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刘忠宇、热孜燕·瓦卡斯(2021)[7]采用熵值法,探讨了2011—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芮旸、杨华、杨坤(2021)[8]综合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对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

综观现有文献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而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缺乏对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深度探究。鉴此,本文在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并对河南省各区域和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系统分析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变的特征,以期为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二、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农业数量的增长,还包括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发展的内在特点、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文鉴于数据的可获性,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4个维度10个要素指标,构建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示。

根据上述建立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1—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所有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河南统计年鉴》和各地市统计年鉴,部分指标数据存在缺失,采用均值替代法填充。同时依据河南省政府发布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将18个地市分为四大区域,第一是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地市;第二是豫北地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3个地市;第三是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地市;第四是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4个地市。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权重。该方法以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假设有m个对象,n个评价指标,则Xij表示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第一步则要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对于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1)

对于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2)

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会出现0,因而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加1平移,对处理后的数据计算第i项指标在第j个指标中所占的比重(Pi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

gj=1-ej

(5)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6)

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得分(Si):

(7)

三、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及差异性分析

(一)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011—2018年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11年的0.3485增长到2018年的0.4305,这说明2011年以来河南省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十分注重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水平均值只有0.3943,说明了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省份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具体维度来看,创新水平、协调水平、绿色水平、共享水平4个维度均呈增长态势。考察期内共享水平增长幅度最大,从2011年的0.3081上升到2018年的0.5337,增长幅度为0.2256;绿色水平增长最小,增长幅度仅为0.0183。从贡献率来看,4个维度对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协调水平>绿色水平>共享水平>创新水平,表明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协调水平和绿色水平的推动,而共享水平和创新水平则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特别是创新水平,考察期内的均值仅为0.2191。因此,今后河南省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科学谋划农业绿色发展布局;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下,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表2 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维度测算结果

(二)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

从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四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这说明河南省各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好。2011—2018年间豫西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幅度最高,增长幅度为0.0909;而豫北地区增长幅度最小,增长幅度仅为0.0652。从区域差异看,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和黄淮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3992、0.3714、0.3796和0.4076,呈现黄淮地区>中原城市群>豫西地区>豫北地区的空间格局。因此,落后区域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向先进地区学习,转变观念,采取科学的方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表3 河南省四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算结果

(三)河南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表4列示了2011—2018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为了进一步揭示河南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本文借鉴陈景华等(2020)[9]的研究,将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归为四类:第一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大于E(均值)+0.5 SD(标准差)的地市,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区;第二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介于E+0.5 SD和E之间的地市,称为农业中高质量发展区;第三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小于E大于E-0.5 SD的地市,称为农业中等质量发展区;第四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小于E-0.5 SD的地市,称为农业低质量发展区,具体分类结果见表5。

表4 河南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算结果

表5 河南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类型划分

第一类:农业高质量发展区。这一类型包括郑州市(0.569)、新乡市(0.441)、南阳市(0.446)和驻马店市(0.449)4个地市,其中郑州市、新乡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南阳市属于豫西南地区,驻马店市属于黄淮地区,说明这4个地市在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农业科技推广、推进乡村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破解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值得其他地市借鉴和推广。

第二类:农业中高质量发展区。这一类型包括许昌市(0.414)、焦作市(0.412)、安阳市(0.415)、周口市(0.419)4个地市,其中许昌市、焦作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安阳市属于豫北地区,周口市属于黄淮地区,说明这4个地市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间,主要由于这4个地市经济发展较好,农业资源利用率较高,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较强,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但是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如耕地质量不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环境治理不完善等,阻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因此,需要弥补短板或不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类:农业中等质量发展区。这一类型包括开封市(0.382)、洛阳市(0.362)、商丘市(0.391)、信阳市(0.371)4个地市,其中开封市和洛阳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商丘市和信阳市属于黄淮地区。除洛阳市外,其余3个地市经济发展相对不高,制约了农业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因此,这些地市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持续缩小与其他地市之间的差距,向高质量发展区域靠近。

第四类:农业低质量发展区。这一类型包括平顶山市(0.319)、漯河市(0.361)、济源市(0.334)、鹤壁市(0.339)、濮阳市(0.360)、三门峡市(0.313)6个地市,其中平顶山市、漯河市、济源市属于中原城市群,鹤壁市、濮阳市属于豫北地区,三门峡市属于黄淮地区。这6个地市综合排名落后,农业高质量发展严重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均位于河南省中下游水平,农业投入不足,个别地市的农业资源环境破坏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法吸引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从而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较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下一步,这些地市应学习先进地市的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采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措施,缩小与其他地市之间的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4个维度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河南省2011—2018年18个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考察期内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其构成维度看,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协调水平和绿色水平的推动,而共享水平和创新水平则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2)2011—2018年间河南省四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但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黄淮地区>中原城市群>豫西地区>豫北地区的空间格局。

(3)河南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性明显,其中郑州市、新乡市、南阳市、驻马店市4个地市发展水平最高,属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区,而平顶山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6个地市发展水平最低,属于农业低质量发展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河南省各地市应立足自身实际,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突破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资源消耗和土壤污染问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一体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广大农民扩大大豆、薯类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完善农业产品定价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水平。三是进一步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各地市应通过教育、知识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意识,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构建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机制。四是河南省应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在统筹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落后地市的扶持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河南省高质量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