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2-07-20 00:35杨阳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学术期刊融媒体时代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大局和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影响力的必要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学术期刊融合出版面临融合出版意识有待增强、融合出版主导权缺位、复合型编辑人才匮乏三个方面问题与挑战。基于此,文章从理念创新、技术赋能、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创新路径:增强融合出版意识,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运用新兴技术服务融合出版,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注重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组建适应融合出版的办刊队伍。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

融合出版不仅是当前编辑出版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也是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2022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融合出版”概念审定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1]。在推动出版融合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融合出版”一词增补进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何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实现融合出版,成为新时代学术期刊提升办刊质量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命题。因此,文章立足融媒体时代背景,剖析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改善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现状的建议。

一、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时代背景

(一)响应国家战略大局和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刻认识到融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积极应对,做好顶层设计,陆续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出版融合发展。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2]。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首个专门文件,标志着出版融合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出版提供了行動指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融合出版已成为现代出版的发展方向,是每个出版人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大局和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融合出版,满足社会文化多元化需求。

(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3]作为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肩负传播思想文化、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影响力,不仅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出版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现实需要。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新兴信息技术的冲击,缺乏互动的出版流程、单一的出版形式极易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如何满足用户知识获取、智能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成为学术期刊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术期刊只有转变办刊思路,积极推动融合出版,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到媒体深度融合出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知识传播,不断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

二、学术期刊融合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融合出版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学术期刊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方面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整体上处于初级融合出版阶段。但总体来说,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内生动力不足,融合深度和创新力度不够,融合出版意识有待增强。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意识不强主要导致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融合出版渠道缺乏。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融合出版主要依托学术期刊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较少开通微博、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账号,在学术期刊App自主开发方面更是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媒体运营质量较低,融合出版效果不佳。已进行融合出版的学术期刊存在一些运营问题:媒体平台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大多为纸质期刊的翻版,较少进行二次加工和创新;主动运营意识不强,内容发布迟滞,更新推送不及时;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少、关注度不高,缺乏与作者、读者的有效互动,用户黏性不足。三是资源整合不充分,融合出版创新不够。目前,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大多处于期刊出版层面,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优势,在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等诸多环节挖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较弱,在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等方面的探索不足。

(二)融合出版主导权缺位

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实践在创新理念和新兴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外部技术公司、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很好地掌握融合出版相关技术和传播主动权,导致融合出版主导权缺位。从长远发展来看,“内容为王”仍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优质内容是其核心竞争力,外部技术公司、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只是服务学术期刊出版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辅助手段。因此,如何借助各种外部技术手段实现优质内容的高效传播,扩大期刊社会影响力,是当前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术期刊融合出版依托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形成数据、评价以及传播渠道依赖。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仍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产生的传播和使用数据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这种相对单一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极易导致学术期刊对第三方数据平台过分依赖。虽然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第三方平台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条相对便捷、简单的数字化转型道路,极大地缓解了学术期刊在资金、人力和技术方面的压力,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术期刊自主探索融合出版的主动性。而在具体实践中,学术期刊只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内容的提供者,无法参与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和风格规划,学术期刊融合出版仍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三)复合型编辑人才匮乏

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做好融合出版工作,必须具有既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又掌握期刊运营技能和新兴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工作由传统编辑兼任,或者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进行运营和维护。这导致学术期刊对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不足,对融合出版的探索停留在纸质刊物数字化等浅层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传统编辑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编辑能力,虽进行一定的融合出版专业培训,但受限于日常繁杂的编辑工作和自身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仍不能较好地满足融合出版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术期刊的薪酬制度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擅长新兴技术的专业人员来说吸引力不足。同时,大多数新兴技术人才也不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功底,很难将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等理念真正融入融合出版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在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方面力度不够,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制约对能够胜任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工作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吸纳能力。二是国家现有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对融合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学术期刊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需求。

三、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

(一)理念创新:增强融合出版意识,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刊理念,增强融合出版意识,在实践中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用新思维、新视角来做好融合出版的统筹规划。

一方面,学术期刊要拓宽融合出版办刊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多渠道实现融合出版创新。学术期刊要树立融合出版的经营理念,基于优质出版内容,优化编辑出版的业务流程,探索网络优先出版、增强出版、智慧出版、数据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学术期刊要借助多元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及时主动地进行学术传播,实现跨媒体、跨通道的多渠道融合出版。

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具有用户思维,满足读者、作者的多元化需求。融媒体时代是知识共享的时代,学术期刊形成“一次生产+多形式呈现+多渠道发布”的内容推送机制,加强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应用和转化,可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这需要学术期刊根据不同平台的属性和用户特点对优质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创新,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打造既具有学术期刊个性特色又适合大众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如论点摘编、思维导图、音频、视频等。同时,学术期刊要具有精准服务用户的意识,定期、分众、点对点地为不同专业领域的读者、作者精准推送内容,从而实现学术期刊优质内容的精准高效传播。

(二)技术赋能:运用新兴技术服务融合出版,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学术期刊要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出版模式、服务手段的升级,推进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深度融合,从而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

首先,学术期刊要善于利用新兴技术,找准新兴技术与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契合点。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为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给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带来新的机遇。例如,5G的普及将促进学术期刊出版内容向富媒体化转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但可以在海量数据中抓取关键信息,提高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其内容的智能推送和个性化定制。人工智能在知识服务、内容推荐、智能识别、虚拟现实等方面有助于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编辑校对、传播推广等环节的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分布式记账和时间戳等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有助于学术期刊数字版权保护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其次,学术期刊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再造学术期刊出版流程,推动出版各环节精准化、智能化和便捷化,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高。一是选题策划的流程再造。学术期刊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深度挖掘与分析第三方平台等的数据,发现当前学术研究热点、趋势以及相关研究者,并进行精准的选题策划。二是编辑加工的流程再造。学术期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强大的专业数据库,实现智能校对、智能排版功能的同时,能够完成内容查重、图片识别、输出格式转换等任务,极大地提高编校的质量与效率。三是出版推广的流程再造。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数字化出版平台来优化出版推广流程,减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成本,提高出版效率。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新兴技术只是实现融合出版发展的手段,学术期刊要争取融合出版的主导权,使新兴技术真正为自身所用。在与数字出版平台、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时,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受制于技术商的被动局面,合理进行技术引进与技术转让,确保自身拥有完全的使用权。

(三)队伍建设:注重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组建适应融合出版的办刊队伍

学术期刊要实现出版融合发展,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关键。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注重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合出版趋势的办刊队伍。

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学术期刊要解决复合型编辑人才匮乏的问题,首要的是将现有的传统编辑培养成能胜任传统版出和新兴出版融合工作的复合型编辑。学术期刊要形成切合各自編辑部实际情况的复合型编辑的培养方案,从激励机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统筹规划,畅通传统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型和成长的通道。一是通过制订激励政策、设置专职数字编辑岗位等,促使传统编辑主动适应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趋势,转变其固有的编辑出版理念,增强其自我学习的动力。二是借助常态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强传统编辑对融合出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其强化编辑出版必备技能的同时,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媒介融合能力等。

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加大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引进。复合型编辑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编辑出版的各个业务流程,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选题策划、审稿校对、全媒体传播等能力。学术期刊应实行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把具备较高水平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充实到融合出版的相关岗位,助力期刊的融合出版建设。另外,学术期刊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校园招聘引入高校融合出版人才,同时落实“传帮带”机制,使其快速成长为能够胜任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各项工作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尹琨.专家审定“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1-25.

[2]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09)[2022-03-16].https://www. nppa.gov.cn/nppa/contents/772/76566.shtml.

[3]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1-06-23)[2022-03-16].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作者简介]杨阳(1990—),女,四川南充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学术期刊融媒体时代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辅融合出版的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