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金课”培育分析

2022-07-20 00:35王朋玉王露巍成园园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金课思政课

王朋玉 王露巍 成园园

[摘要]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变革的要求。思政课“金课”概念的提出,对课程的理论深度、时代背景、教学互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模式为高校思政“金课”培育提供了参考。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思政“金课”与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模式在内容设置、互动反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共性特点,提出不断优化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团队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金课”培育;路径探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适应青年大学生的信息接受和阅读习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率先通过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传播教学内容,获得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的创新解决了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接受度低、实效性弱的问题,为更高标准的高校思政“金课”培育提供了参考。

一、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互联网深度发展,提供推广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随着我国互联网深度发展,以短视频为主要运营内容的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深耕用户,其视频内容的制作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多家短视频平台针对知识内容创作者推出专项扶持计划,开发并提供视频直播课等新功能,不断满足知识传播推广的需要,其内容创作的深度与广度呈多层次、立体化发展趋势。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名校名师通过这些平台使自身培育的优质课程内容具有更高的传播度与接受度,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不断出现,成为青年大学生热议与追捧的对象。

(二)课程兼具趣味性与思想性,保障内容产出

“媒介即讯息”[3],传播学奠基人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产生的影响皆是由于新的尺度的产生,抑或是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必将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新媒体视域下的信息传播而言,其始终以内容为主,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同样存在广泛需求。思政课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传播,与传统思政课的课程模式有所区别。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模式更加注重从受众角度出发,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结合时代背景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提炼,兼顾趣味性与思想性,在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方式上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综合运用音频、视频、互动测试等多种形式。这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保持对新媒体技术发展迭代的敏锐度与认知度,真正做到“思维要新”,促进思政课程内容的升级与创新。

(三)团队组织运营推广,提升课程关注度

网络传播并非单一的线性传播,而是一套非线性传播的动态传播系统[4],这就需要分析传播对象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并有针对性地修改和调整内容,以实现更好地推广。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火爆网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平台的组织运营,包括自媒体账号的传播,平台流量的定向扶持;另一方面是专业课程团队的制作推广。这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个人及其课程的关注度,更好地实现裂变式传播。同时,由于部分教师作为名校名师,依托线上、线下授课积累了大量原始用户,这也为思政教学新媒体传播奠定了群体基础。此外,课程团队还结合具体情况,组织相关话题活动,保证思政课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四)受眾认可与持续关注,保证传播运营

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红人”,他们是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的知识信息传播者,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其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知识内容实现有效的二次推广与传播。一方面,从本质而言,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内容体系的一次“深耕”。思政课教师在专业背景的支持下,能产出更多优质视频内容,网络传播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补充、延伸,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更倾向于对有需要该资源的人进行传播,并努力保持与对方的互动平衡[5]。这就使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建立联系,保持良性互动。这样思政课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与关注,保证内容的持续性。

二、高校思政“金课”与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模式的共性分析

(一)思政课教师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2018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转变成“金课”。“金课”的建设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课”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六个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八个相统一”。从根本上讲,这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体系。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与高校思政“金课”教师都具有较高关注度,能够产生更广泛的教学影响力,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更具多样性,教学互动也更具随机性。这也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素养与较高的教学水平。

(二)思政课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教学实效

高校思政“金课”要不断打磨与提升思政教学,在授课内容、时长、效果方面严格要求。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的课程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互联网用户使用习惯影响,课程内容短而精,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目标。同时,无论是高校思政“金课”教师,还是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都要对教学对象有较为全面地认识,特别是教学对象在课程相关内容领域方面的认知程度,通过阶段性网络监测数据对课程效果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教学对象的课程内容学习反馈进行客观评价。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与高校思政“金课”教师还需要时刻关注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以分析结果为重要参考来完成课程内容的调整。

(三)思政课拓展教学环节,注重互动反馈

当前,线上是基于线下的拓展与延伸,线下是分析线上的回归与提升。从条件上看,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情景的延展与再现无法进一步展开,而新媒体的虚拟资源打破了这种传统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过程感官体验;从内容上看,网络传播可能对教学内容二次删减,使深度的理论缺乏细致阐释,因此,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与高校思政“金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程放到“大课堂”中去,创新并完善教学环节,形成有效闭环,要敢于挑战和面对关键问题、疑难问题、热点问题,打破单向灌输的局面,提升学生教学参与度,在互动与反馈中引导学生由问题表面深入问题本质,保证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四)思政课建设团队化运营,丰富资源互补

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团队兼顾课程研发、内容制作、媒体传播、学习反馈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音视频等多媒体的策划、拍摄、制作、传播方面,其都具有相对专业的技术支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笔者发现,单一借助互联网传播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片面理解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现象,这使得部分网络思政教学内容质量不高,未能与传统思政课程进行区别,用户接受度不高,传播效果欠佳;部分网络思政教学资源仅在学校内部开放使用,推广范围有限,造成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与高校思政“金课”教师需要深化理论基础,坚持创新与变革,自觉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与思政教学水平,坚持团队化运营,科学规划团队成员分工,保证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有效利用。

三、高校思政课“网红”教师模式对高校思政“金课”培育的启示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始终占据主体与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具有更加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与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大学生受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其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自我意识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拥有较强的理性思维,但是自身对复杂事务缺乏辨识,抗压能力较弱。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大思政”格局,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课程设置上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对策。思政课教师队伍也要注重优化,构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关注学生成长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要有效结合,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增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形成知识信息的双向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二)坚持观照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原则

思政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其理论解读要与社会发展相对照、相结合,要能解决学生的问题,避免纯粹的理论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政的基础上,要观照现实社会发展情况,使学生积极投身未来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内容繁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时代发展语境下解读理论。其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时代发展中找到人生理想和价值定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实时更新知识储备,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完善思政教学话语表达方式。

(三)坚持课程内容讲授的趣味性原则

思政课真正要入耳、入脑、入心,就要具有趣味,做到张弛有度,既不能为博眼球而哗众取宠,也不能枯燥乏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注重课程内容讲授的趣味性,丰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个人魅力,不断创新授课语言与表达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利用雨课堂弹幕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思政课从“低头课”成为“网红课”。必须要强调的是,高校思政課的趣味性要以其时代性原则为基础,在这一原则框架下,思政课才能更加接近通识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养成。

(四)坚持授课反馈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思政课教学虽然不能局限于课堂,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和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前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群体调研、个体谈话等方式,充分考虑和论证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关注视角;在中期,其应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学习、多元互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与接受度;在后期,其要通过线上反馈、经典阅读、实践教学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统一性。高校思政“金课”的培育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或者课程团队的协作来完成,并兼顾教学的各个环节,包含线上线下两大板块,最终形成思政教学品牌化。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迅猛发展,并在高校教育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占领思政教育阵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髙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2-25)[2022-05-18].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4]朱海松.碎片化传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5]彼得·R·芒戈,诺什·S·康特拉克特.传播网络理论[M].陈禹,刘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XJGXSZ2021B04);新疆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新疆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BKS033)。

[作者简介]王朋玉(1993—),男,安徽阜阳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王露巍(1981—),女,山西稷山人,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成园园(1991—),女,甘肃天水人,新疆农业大学团委助教。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金课思政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