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事实,更多的逻辑

2022-07-20 04:38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狱警博士工具

有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个人捡了一颗鸡蛋,然后他从这颗鸡蛋想象开去,蛋生鸡鸡生蛋,鸡多了换钱,钱生钱再买牛置田。说到后来得意处,待有广屋美厦要再娶个妾,老婆听了大怒,抢过鸡蛋摔了,碎了他的一番美梦。检索了一下原文标题叫《妄心》。故事一听就懂,一笑之余如果结合现实再思考一下,可以发现更多的意味。

该人一番财富的指数式增长美梦,在现代传销中也是常见的逻辑,貌似是指数思维其实却是线性思维,貌似符合逻辑其实却缺少现实可能性。在一个专业化的社会里,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更为踏实。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段故事。狱警头目哈德利偶然得了一笔遗产,属下向他道贺,他却吐槽一番快乐的烦恼:突然得了一笔钱,除了缴税之外未免想要换辆新车子。换了新车子,不免要带家人出去兜风,如此这般,这一笔钱带动了更多花费。而人的消费心理多是入奢易返俭难,会不会从此打破以往的平静生活?如果真如此发展下去,岂不是没有这笔飞来的遗产日子过得更简单?由此电影男主安迪得以通过告知他免税的方法,不仅赢得了一些尊严,更改变了自己经常被人暴揍的艰难处境。电影进一步渲染,此后安迪成了附近大大小小狱警的专用税务师。这个故事颇为符合技术社会专业分工下的现实场景,因而显得真实合理。

回到信息技术,最近因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与同事有了很多交流。以我个人陋见,2000年之后的新课程改革就一直在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多年过去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几经更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得到了基本普及。然而很多老师仍然感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用着顺手,说起来却并不顺口。为什么呢?

教师参加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之所以无效,首先有一个成年人的学习与青少年儿童的认知方式不同的问题。近来读到胡翌霖博士《什么是技术》一书,书中有些说法更简单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儿童,由于其独立个性尚未形成,故学习多带来正面增益……而成年人因个性早已形成,各种习惯和定势都已经塑造好了,所以要学新东西,势必要先打乱乃至瓦解固有的结构。”

其次,很多老师持有深厚的信息技术“工具”观念。工具观念的深层认识是“合目的性”,也就是口语中的信息技术只是“我”使用的工具。胡翌霖博士辨析说,这里的“合”字大有意味——合,既有单向趋向的意思,也有双方平等相遇的意思。以胡博士的这一解读来观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我以为在工具论者的说法里,是信息技术趋向到教学需求这个方面来“合”。而信息技术专业的人,经常却是相反的想法:信息技术如此之好,学科老师应该从学科那边向我来“合”,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升或改善自己的学科教学。

组织行为学专家舍恩指出,关于行动,人们经常口头上信奉一种理论而现实中却执行的是另一种理论。能力提升工程2.0设计了很多微能力认证,比以前的整合模式有了新的设计。同时,在每一个微能力的认证中,见教见学见技术,实际如何,恐怕盲人摸象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大量存在。技术乐观派通过忽略问题而保持乐观,后果一般并不乐观。悲观派通过夸大问题来彰显严重性,结果未必悲观。个中平衡如何达成,尚待方家指引。

猜你喜欢
狱警博士工具
劫持狱警只为换比萨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森博士作战室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狱警的好意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