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分析

2022-07-20 14:04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江苏扬州2250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计算能力情境

潘 琳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江苏 扬州 225000)

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今的考试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这门学科中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计算能力.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计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枯燥且容易出错的过程,是现在小学生学习的一个弱项,那么教师就需要转变自己之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出一个更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特征

(一)强化主观能动性

以往的数学教学一般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和探究,只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就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多元化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认知中,小学计算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加减乘除,计算教材以及实践中的计算题.事实上,这样的认知是相对局限和片面的,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当前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注重采用动态化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做好相应的铺垫.

(三)学习氛围更加活跃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外在环境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此,在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具有的趣味性.这种氛围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之间合作,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活动氛围,以便更好地优化计算教育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措施

(一)打好课堂基础,培养计算兴趣,吸引课堂注意力

计算题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题型,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解题能力,是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贯串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对于数学的整体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乎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效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一定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我们经常说,当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来进行学习时,一定是最有效也最有动力的,且心理学上也认为,教师创设一定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接受某种事物的心理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运算时也有较高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计算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手段,把数学运算和游戏相结合,让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有趣,更好地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计算.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保障正确率的前提是要熟练掌握运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但是学会的同学觉得继续练习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必要,不会的学生觉得练习非常痛苦,只想逃避,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练习是枯燥乏味的,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时教师就要丰富练习的方式,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还原生活中的情境,如去超市买零食的场景,有的学生当顾客,有的学生当收银员,教师标价,学生计算,从而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采取奖励措施,提升学习兴趣,构建课堂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这件事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效果一定不会太好.反之,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也就不值一提了,这样的学习效果也会远超于无兴趣的学习.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一个经典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奖励的方法.小学生在心理上希望得到大人的夸奖,十分看重荣誉得失,教师采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措施可以满足小学生追求荣誉的心理.在奖励方面,教师要多侧重于精神奖励,如给予“答题大王”“优秀小组”等荣誉称号,将物质奖励作为辅助,注意物质奖励的分寸,不可形成恶意攀比的风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荣誉象征的文具或者零食就是最好的奖励.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学生面临着多位数字的乘法计算,那么对学生来说,这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与此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打好乘法计算基础的一个机会,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把计算的算式生活化、戏剧化,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它.如在计算“25×16”这个式子时,教师可以模拟出来一个情境:“妈妈带你去买水果,其中芒果每千克25元,妈妈和你一起买了16千克,那么妈妈和你一共花了多少钱?”这种情境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在听课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变得更加认真了.当学生顺利解题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给予肯定和奖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奖励方面,教师可以将奖励与游戏相结合,游戏积分排行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象征,对于在游戏环节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奖励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奖励的公正公平,要采取统一的标准,使同学信服;另外,在学校开展的正式考试中,教师也可以提前和学生说明奖励标准,对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给予奖励.教师还需要观察了解所有学生的情况,对能力较差的同学给予关照,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到大部分同学,避免一部分同学出现自卑心理.

(三)注重习惯养成,提高积极性,培育主动性

题海战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多练习能积累经验,避免常出现的错误,且能够巩固并熟练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但是得看学生的积极程度,当然,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做再多的题目都没有多大的用处,要有“态度”,如“整理错题”“做笔记”等,久而久之,养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些“独特秘方”会使人终身受益.

主动性需要内外共同作用形成,主要以自己的主观性为主导.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大海”,是介绍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有关内容.首先,课前预习是必要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使学生能在课上跟上教师的步伐.如“第一章的购买螃蟹、扇贝或鱼等,已知单价和数量,请同学们求出总价是多少.”课本给出了三种方法,都是运用之前的知识求解的,后面有本节课新知——竖式计算.预习讲求效率和技巧,学生要思考教材中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没有学过的,了解自己哪里有学习困难,需要重点听,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课上要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式,能够更好地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掌握知识.

比如三年级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分小棒”的数学活动,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60÷2=30就代表一共有60根小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有30根小棒,用“圈一圈”的方法,清晰明了.然后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借助乘法口诀既快又准地解决.脑子里有了知识储备,就不愁课后作业了,学生要主动去做家庭作业,不要等到家长或教师督促才行动.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行找其他题目,查缺补漏,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学生可以借助平板做笔记,最后形成一学期的“全科笔记”,方便期末复习.可见,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四)组织专项训练,提升计算能力,注重巩固练习

数学学习比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注重训练.训练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发现问题,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应善于总结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同类题型,为学生提供专项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厌烦心理,也要注意题量的多少,切忌增加学生负担.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已有的算法,带领学生及时反思,梳理解题思路,发现更快速、简单的方法,提高解题效率.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唯一追求,优化才是教学的本质.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学习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后,为了更便利地计算,简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估算近似数,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对特殊算式的记忆,都是提升简算能力的手段.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了运用运算定律这一部分后,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采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如计算56×25×4,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出运用乘法结合律得出56×(25×4).这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不应单纯满足于此.比如,五年级下学期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计算16与20的最小公倍数是2×2×2×2×5,虽然学生可以运用简单的短除法得出正确的算式,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在最后一步计算积时发生错误,学生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特殊算式的记忆和速算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一定要加强责任心,注重教学总结,发挥自己的作用,尽全力培养学生.

有了基础还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因为无论学习多少内容,学生都需要通过练习来保证自己的正确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再为一些数学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布置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学计算题,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困难.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内容时,需要将加、减、乘、除这四种计算方式混合起来,学生在进行这一部分计算时出现了很高的出错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制订相关的解题方案,使学生降低出错率.

(五)强化实践,构建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再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枯燥乏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学习“1~5的加减法”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的生活情境:去超市购物,买了一包饼干,花了五元钱,感觉非常好吃,想再去买两包饼干,需要准备多少钱呢?通过为学生设计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轻松地计算出需要准备十元钱.接着,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想再买一支2元的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学生回答:10+2.这种引入实际情境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当前核心素养的背景,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才更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如在学习“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的问题:有25千克蛋糕,如果平均分给两个人,应该怎么分?通过为学生构建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计算的意义,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六)强化训练,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是最简单的内容,只要认真就能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时,教师则会认为学生不认真、马虎.但事实上,一些学生由于数感比较差,口诀记得不熟练,同样会造成计算方面的错误.为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口算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快速计算出100以内的加减乘除.在准确计算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先利用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另外,良好的估算习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在抗疫过程中,捐赠了很多的物资,尤其是口罩,一个地区人均需要十只口罩,那么需要准备多少只口罩呢?如果用一辆卡车运输,需要运几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知道这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以及每个口罩的重量和卡车的载重吨数,以此进行合理估算.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数感.当掌握了良好的计算习惯之后,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为其后续计算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为此,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所收获,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计算教学方式的探索中,要想发挥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发挥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这一主题为中心,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计算学习.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计算能力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