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链-集”结构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研究

2022-07-20 08:18张中华
关键词:村落景观特征

张中华,章 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著名人文地理学者段义孚认为,当人们初次面对陌生环境时,空间与空间、此处与他处并无特别的差异,因而都可以被视为一般性、同一性的领域。但是,当人们通过他人的言说、主观想象、亲身定居生活或经历一些活动体验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一处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之后,该处空间就承载、容纳了人的情感和经验,从而具备了某种意义和价值。此时对于这类人群来讲,普遍的“空间”(space)即转变为特殊的“地方”(place)[1]。因此,地方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承载了深厚的地方情感。

但是,当今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模式导致“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在城乡空间中广泛蔓延,景观特色均质化使得“地方”难以识别。特别是对乡土空间中传统村镇景观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景观“无地方化”引发“乡愁无处寻觅、乡情无处寄托”的危机倒逼相关工作者不断审视城乡人居环境营建思路,修正营建逻辑框架和思维范式。

本文从知识的视角出发,以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和形成机制,总结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营建方法和智慧,以期为推动传统村落景观及其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1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内涵及研究进展

1.1 景观的知识要义

景观(landscape)的概念具有多义性,不同学科对其界定各有侧重[2]。但是,从景观一词的构成来看,其兼具主观性与客观性特征,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景”最初指日光(1)《说文解字》中有文:“景,光也……”,后引申为景色,指代一般性的、无地方特色的、客观存在的景物。因此,“景”的概念不具有任何主观性特征,“景”的属性特征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观”是动词,本意指有目的的察看(2)《说文解字》中有:“观,谛视也……”,后引申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此,“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特征。不同个体基于价值观念、内心情感、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分异,对于同一景观的认知也存在差异。由于认知属于知识的一部分,所以景观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它代表着不同群体对于“景”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基于不同视角审视同一景观往往形成不同类型的景观营建技术方法和逻辑,后者付诸实践以实现景观的演化与更新(见图1)。

传统村落是乡土空间中一类特殊的聚落类型,源于乡土社会相对封闭、不流通的特征[3],传统村落扎根于地方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形成了独有的营建技术、逻辑方法和人居哲学,即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4]。村民运用这些地方性知识创造出传统村落地方性景观。因此,传统村落景观是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载体,反映、表达了地方性知识的内涵和特征[5]。地方性知识的类型、影响因素、生成机制的差异导致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分异。

图1 景观与知识的关系(自绘)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and knowledge

1.2 相关研究进展

地方性知识在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最初,研究重点集中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结论认为,在组织方式方面,地方性知识外化于礼教、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6-7],在村民、邻里、氏族、村落之间构建起生活组织秩序和准则[8],以维系传统村落社会稳定。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方面,地方性知识内化于价值观念、地方情感、文化水平,在社会矛盾冲突、博弈、调和的过程有利于维护传统村落地方文化[9]。但是,在部分特定语境中往往因固步自封,缺乏知识交流与融合,导致知识内涵落后、生命力不足,反而阻碍村落文明的进步[10]。

近年来,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关乎人居环境营建的应用型学科关注到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中蕴含的地方性知识。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但涉及水、气候等某一类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特定类型的地方性知识[11-12],而且也聚焦于传统村落整体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提取[13]。通过总结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内涵[14],并广泛引入数理统计分析模型对地方性知识价值进行评价,从而提出传统村落景观及其地方性知识保护和发展的相关策略[15]。

传统村落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16], 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景观营建地方性知识遵循一定逻辑关系相互联系、 有机融合, 构成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 当前研究虽然在传统村落景观和地方性知识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 但缺乏对于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的梳理。 因此, 研究成果个案表象特征分析较多, 而对于地方性知识形成、 演化的一般性规律和其中动因、 机制涉猎较少, 导致研究尚显分散而不成体系。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尝试对此进行补充, 以丰富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理论。

2 知识体系推演规律及结构特征

知识管理领域的DIKW层级体系模型(3)DIKW层级体系模型包括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4个层级,揭示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由低层至顶层逐级递进、推演的逻辑关系。指出,数据初步加工形成信息,后者经过个体头脑处理形成知识[17]。其中数据是人们对事物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人们通过感观直接记录的事物表象特征,也即“第一印象”。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片面性的特征,但其未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信息、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理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结果,通过对事物的抽象、概况揭示其本质属性和演化规律。理性认识是一种认识的高级阶段[18]。但是,无论是简单的数据,还是经过人工“经验”的信息、知识,它们在各个层次中均形成由“点”要素、“链”结构、“集合”组成的具有同一性结构特征的体系(见图2)。

图2 “点-链-集”结构的多层级内涵及图示表达(自绘)Fig.2 The multi-level connotation and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int-chain-set" structure

“点”要素在数据层面是孤立的、分散的、无差别的;在信息层面,它具有了类型化、差异化的属性;在知识层面,“点”要素形成了等级化的分异特征,一些知识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知识体系中起到统领作用,而成为主导知识。“链”结构在数据层面是无逻辑化的,其仅由多个点要素连接构成,不具有特定的意义;在信息层面,基于一定的逻辑关系将点要素有序连接构成“链”结构,这种连接关系虽然尚是简单的、单向度的,但已蕴含逻辑化的思维;在知识层面,“链”结构发展为多维度、多向度的结构关系,知识与知识之间不仅存在线性逻辑,而且形成多线程、网络化逻辑构建模式。“集合”在数据层面,仅通过数理化类型特征进行分类;在信息层面,“集合”与“集合”之间建立起简单的网络关系;在知识层面,“集合”与“集合”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拉力,通过叠置、交叉形成复杂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出,伴随着由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推演,“点-链-集”结构形式由简到繁,结构内涵不断深化。

3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是以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演绎过程中蕴含的地方性知识为基本单元,遵循村民普遍认同的逻辑范式,构建而成的具有层级性、结构性特征的知识系统。其既体现了以“点-链-集”结构为代表的知识体系的一般性结构特征,又与传统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语境深度融合,因而彰显了知识体系的在地性特征。

3.1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是一类景观营建的技术方法,表征了该类景观的特征和内涵,它是构成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最小单元和最基本要素。众多零散化的地方性知识点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层层连接、耦合,形成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虽然多数地方性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均遵循一定的步骤、逻辑,甚至同一知识点在传统村落演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内涵或表达、利用方式的差异,但这些内容均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地方性知识,它们不能再被进一步拆分成独立的知识点。因此,地方性知识点基于自身作用对象的属性具有唯一性的特征。根据传统村落景观与地方性知识一一对应的关系,从各类传统村落景观中分别提取地方性知识,共计18种类型(见表1)。

表1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分类及内涵Tab.1 Classific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points i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续表1

传统村落选址知识、传统村落形态知识、建筑材料应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奠定了传统村落山水格局景观、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景观和传统建筑景观的特征与基调,因此,这3类地方性知识是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中的主导知识类型。其中,传统村落选址知识作为其他两类地方性知识形成的先导,居于统领地位(见图3)。

图3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层级(自绘)Fig.3 The local knowledge point lev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在传统村落形成的早期阶段,村民能动地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弱,因此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多秉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行营建,形成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村落选址哲学。由于山体和水域蕴含的土地、林地、淡水资源能够满足传统村落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传统村落选址多依托自然山、水布局,传统村落选址知识主要回答了如何处理村落与山、水的空间格局关系这一问题。例如,背山面水的传统村落选址知识即是通过考察山脉整体格局、走向以及山体植被状况,辨析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的形态、质量,判别区域气候环境和资源现状,进而选择背阴一侧有山体庇护,向阳一侧有河流水系环抱的平坦地区作为传统村落选址的地点(见图4)。

传统村落形态知识因与村落生活空间密切结合而更多注重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舒适、安全,尊重、践行乡土社会的行为逻辑。因此,传统村落形态知识既反应了顺应自然、契合村落内部“微地形”特征进行营建的方法,也更多融入了传统村落村民意识、价值观念,体现出人文因素影响下的传统村落营建思维和逻辑。例如,典型传统村落形态知识既包括了沿山体等高线或水系岸线呈自由式形态布局的方法,也包括以家族大院为组团,拼贴形成的团块状形态布局;围绕寺庙、祠堂等礼教类公共建筑圈层式布局村落;以及沿商道、码头岸线等主要交通、信息流线方向呈带状或鱼骨状布局村落的方法。

源于乡土社会相对封闭、不流通的生活特征,传统村落建筑材料应用知识扎根于村落所处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就地取材、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进行传统建筑营造的技术方法。因此,一方面,建筑材料应用知识包含对于建筑材料属性、应用规律的把握,以及对于材料性能的深挖和延展的技能,培植了以经济、环保、物尽其用为基本原则的地方性营造理念;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所在自然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建筑材料的纹理、色彩、形态等方面映射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中,从而形成了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地方性分异。例如,为缓解湿热气候对于居住环境的影响,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村民以地方盛产的竹、木为主体材料,营造干栏式民居;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村落村民利用黄土为主体建材,营造以窑洞建筑为代表的生土民居建筑。

图4 核心层典型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自绘)Fig.4 Local knowledge points of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s in the core layer

3.2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是由多个地方性知识点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相互连接组成的“链”状知识结构。虽然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相对独立,知识内涵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异,但这些零散化、碎片化的知识点之间存在递进、分化、匹配、包含等内在逻辑关系(见表2),它们相互连接构成地方性知识链。因此,地方性知识链通过将地方性知识点中蕴含的知识内涵、特征进行提炼,梳理知识之间普遍的内在关系,以总结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方法中的逻辑规律,它是构成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的主体。

表2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Tab.2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依据相应逻辑关系将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进行串联,构建5条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见图5)。

1) 自然生态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链:传统村落选址知识奠定了传统村落与其所处区域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而影响了“三生空间”的布局方式,其中生产空间内部布局方式主要涉及农田布局知识,整体呈现“递进式”结构特征。例如:采用背山面水选址知识的传统村落,其所处区域内的山、水等自然要素往往将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隔,形成“三生空间”分置布局的功能组合知识。这些传统村落中的农田作为生产空间的主体,对应采用曲线形、条带形或梯田形式布局。

图5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自绘)Fig.5 Local knowledge chai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2)空间形态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链:传统村落形态、街巷格局、公共空间格局景观分别呈现面、线、点状形态特征,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传统村落整体形态格局。因此,其所表征的地方性知识呈现“三极共生式”结构特征。例如:采用组团状形态的传统村落往往对应形成方格网式街巷形态,且主要在村落入口等交通节点处布局公共空间,形成较为规整、清晰的空间形态结构;而采用圆环状形态的传统村落则多形成放射状街巷形态,主要公共空间布局在偏向于村落几何中心的位置,以街巷为空间基质,引导形成向心状空间结构序列。

3)传统民居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链: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选择特定建筑材料搭建相应建筑结构,形成一定院落布局方式。因此,建筑材料应用知识、建筑结构营建知识、院落布局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匹配关系,形成“传承式”结构特征。例如,以砖、木为主体建材营造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或穿斗式结构,建筑屋面、门窗等细部的砖石、木材雕刻装饰类型、形制丰富多元。院落中建筑布局以及建筑组合方式与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宗法礼教秩序相契合,形式灵活多变、严整有序,既有紧凑布局的“一颗印”式院落,也有沿基地纵深方向展开,呈多进式布局的院落。

4) 传统习俗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链:在村民日常个体“衣、食、住、行”的行为活动景观中,生产技法知识和传统服饰制作知识满足了“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婚丧嫁娶知识回应了村民社会交往的要求;艺术工艺知识丰富了传统村落生活的乐趣和形式,寄托了村民对于理想生活的愿景与期望,三个层级的知识逐级递进,形成“三阶递进式”结构特征。

5) 民俗文化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链:节日庆典、集市贸易活动中包括了丰富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表演活动,后者是节日庆典和集市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中蕴含着文学戏剧和音乐舞蹈演绎的地方性知识,形成“两脉交织”结构特征。

3.3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

英国哲学家Russell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指出,知识集的主体是由共现的知识集合组成的结构[19]。因此,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是指多种类型的地方性知识基于共同的属性特征,与传统村落内部自组织因素和传统村落外部的他组织因素博弈、调适、融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序列和结构特征的知识集合。其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形成的原因、不同因素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影响以及地方性知识实践的机制,代表了传统村落整体景观的营建智慧。

著名建筑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认为聚落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化与聚落内外环境、其他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系统密切关联[20]。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形成、演化、发展、组合受到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人类系统共同影响,构成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见图6)。其中自然系统包括地形地貌特征、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水资源、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它既为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又对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人类系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系统包括宗族礼法、乡规民约、利益诉求、人伦道德等内容,通过构建社会制度维持传统村落稳定,从而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发展与强化提供支撑和保障。支撑系统包括经济活动、政治结构、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等内容,其往往作为一种外部机制介入,对于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形成和演化产生较强的推动和冲击。人类系统包括个人情感、价值观念、文化水平、传统习俗、身份地位等内容,通过个体行为对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进行调整,丰富了地方性知识的类型。

由于不同地域的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主次关系、相互制约的机制也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揭示了传统村落所在地理单元的地方特征。

图6 传统村落景观中地方性知识集构建逻辑(自绘)Fig.6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local knowledge set i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4 结语

通过总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推演规律和知识体系结构特征,并叠加传统村落所在区域地方人居环境特征,构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研究认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知识体系分为地方性知识点、地方性知识链、地方性知识集3个部分。其中地方性知识点和地方性知识链分别指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思路,表征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地方性知识集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形成机制,三者共同组成“表征-内因”相关联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

本文仅以传统村落这一乡土空间中的特殊聚落类型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乡土聚落营建提供一种普适性的技术路线和思维范式。在乡村营建热潮背景下,乡土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适用范围,例如,针对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治理、区域乡村聚落集群发展等专题均可构建相对应的地方性知识体系。通过挖掘、提取乡土聚落景观营建地方性知识,系统梳理地方性知识特征及内涵,以提升乡土空间治理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促进地方性知识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培育中国本土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特征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