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言语就是构建世界

2022-07-21 04:50张曼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言语建构

张曼丽

摘要 一个人言语的边界,就是他世界的边界。初中生处于“三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学生们通过写作建构自己的言语。而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厘清思绪、深化感受、升华审美的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习作,可以窥见中学生蓬郁勃发的精神状态,并助其拓展精神世界的疆界。

关键词 言语 建构 疆界

“言语”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具体化、个性化和动态化,包括在思维、口头、书面以及肢体等方面的外显表达。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特质,是学生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发展的学习起点和载体,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取向。

一、陌生化的言语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

当中学生开始认识、感受、思考他周围的世界和他自己的时候,他的言语必然会出现陌生化。“陌生化”是作家们孜孜以求的,但对于刚学写作的中学生而言,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心中的情感与体验喷薄而出,但是初中生词汇量有限,往往找不到适当的词去形容。那么他就会用已认知的词来表达,这些词也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但因为词汇背后有着充沛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准确的词反倒更有张力,无形中和文艺理论家提倡的“陌生化”重合了。

1.有同学写学校里的制度不太严格,他带了手机到学校。体育课上,自己偷偷地拿出手机,“体育老师若有若无地看了我一眼”。

2.和同桌吵架,同桌尖牙利嘴,我气得“坐在椅子上,当时就不省人事了”。

3.某个老师的一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一个下午都在回味这句话。觉得“他的脸一直在我的周围浪荡”。

“不省人事”、“若有若无”、“浪荡”,这三个词的使用,是不准确的。但是初一的学生写出来之后,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这个孩子在尽力地寻找自己为数不多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就不能单纯地把这几个词当作错误的。而应该去欣赏这种原滋原味的、天真的、传神的,因而是新奇的表达。

如果学生一直能保持这种对世界、对自己的探索精神,他的体验就会永远引领他向前。什科洛夫斯基说过:“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受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成年人自动化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在初中生这里都没有。人之初的言语,天生具有陌生化倾向。

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这段话的意思是,写诗作文,充沛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思想(气),是根本。而语言和技巧,是为了表现“气”的。这和庄子的“得意忘言”不谋而合。因此,作为初中教师,带领青春期的学生建构自己的言语,其实就是建构学生的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就是建构学生的世界。

因此,一个初中生的言语是不断地陌生化、自动化,再到陌生化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认知自己周围的世界,不断拓展自己言语的边界,就是拓展学生思维、情感、认知边界的外显,这是语文教师最任重道远的一项工作。

二、审美的拓展也意味着言语的建构

学生审美能力的启蒙与提升,都是是通过言语外显出来的中国有很多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美不胜收。学生身处其中,教师日常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接触够代表本土文化的人、事、景,让中学生沉下心来,去观察、感受、体悟、什么是美,然后通过言语,展示出来。

比如寺庙。周末的小作文,笔者布置的是,让学生在没有家长的陪同下一个人进入寺庙。有个同学的感受是这样的:

那个金刚怒目圆眼,头角峥嵘,真够吓人的。此时大殿里一个人也没有,和尚也不知哪里去了。我觉得自己是个妖魔,吓得气也不敢喘,腿缩在那里动弹不了。觉得他随时会伸出手来把我捏碎。

第一次,一个初中生意识到雕塑的震慑人心的美。

比如总理纪念馆。学生游览之后的感受:

楼梯的尽头是一副总理的全身照,仿佛迎着我走过来。我似乎被他笼罩住了,像沉浸在碧绿荷塘中的一只嫩绿的小青蛙。他目光如炬,仿佛能点燃我。若是这个时候,他对我说:“来,小伙子,跟我走。”我会毫不犹豫地跟着他。

伟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多么大的震撼啊!

第三,从言语中窥见,“叛逆期”的中学生,是如何构建“自我”的。

青春期被认为是“叛逆期”,其实这个词是站在父母角度表达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叛逆期”恰恰就是一个人开始从父母那里挣脱出来、形成“自我”的时期。当一个孩子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长辈之间难以言说的纠葛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儿童,而是青少年了。因为,他开始构建“我”了。

一个中學生看到湖里小金鱼在大金鱼地后面,游来游去,触发了她和母亲不融洽、僵硬的关系的思考:

什么时候,我才能像这个小金鱼跟在她妈妈后面一样,暖洋洋地跟在我的妈妈后面呢?她什么时候能像这条大金鱼一样,也不说话,只是带着我呢?没有恶毒的言语,没有讽刺,没有打击,就这样带着我朝前走呢?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母亲和奶奶一家关系有点儿微妙:

进了屋子,奶奶休息了一下就开始作饭。姑姑懒散地躺在沙发上,一条腿还搭在扶手上,悠闲得很。姑父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无聊地四处看。手里拿着手机,但因为我要上网课,又揣回了兜里。奶奶把菜端上了桌,随后“咔”的一声,姑姑端坐了起来—妈妈回来了!姑姑脸上带出笑,说:“大嫂!”然后她们俩就说起了客气话,姑父则坐在一旁,手里揪着衣角,弄来弄去。

语文教师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帮助中学生构建亲子关系健康的言语体系。这样,就能引导健康家庭里的孩子扩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到他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上;给不健康家庭里的孩子以抚慰。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里可以做到的。也只有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天然优势,能在孩子的心田中如此深耕。

初中生有了教师的引导,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父母以及亲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就是他世界观的基础,也是他人生的底色。

第四,帮助青春期的初中生建构适当的言语,欣赏青春蓬勃的活力。

当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魅力、人性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孩子真诚地面对自己。此时,孩子往往会有惊人之语。因为人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表达出来的也应该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呈现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言语特征。

一个男同学看到女同学受伤了:

正好班主任也朝我看來,招了招手,示意我过去。原来,她是想让我把脚受伤的小刘背到教学楼。我看了看小刘的身材,有些不情愿。班主任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又找来另一位男同学,让我们一人背一段。我心里突然萌发出一股男人间的胜负欲,就想要把他比下去,展现自己的力量。

我看到那男生想要站却站不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抬起的膝盖还没撑住一会儿又跪了下去。此情此景,我轻蔑地一笑,想到:“这个人不行啊,还得靠我。”

青春期的男生,开始萌发了想要展示自己力量的这种念头,是非常正常、积极的。可是除了在作文中,他永远也不会向别人开口说起这种感受。把内心的合理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其实就是男孩子对男性身份的期待与塑造,这就是他开始跌跌撞撞的在性别的领域朝前走的痕迹。

除了语文教师,又有谁能够窥见一个男(女)孩子如此幽微的心思呢?谁又能有什么机缘,看到男(女)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萌芽、蓬勃生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

放学后的一次助人为乐:

我悠闲地推车出校门,便看到同学小陈,正左顾右盼。很明显,是父母没来接,他要自己走回家去。

我心中窃喜。

刚学会骑车不多久,之前若是父母没来接,我都是受帮助者。虽然帮人的都说没什么,但作为受助者,总是低声下气的。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产生了一股干劲。两步并作一步地,我冲到他面前,唯恐他被别人给抢了去。

青春期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啊!而丰富的心灵,只有幽微的言语才能表述。把自己丰富多彩的心灵,恰达地表述出来,就呈现出和别人截然不同的心境。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并深化这种的心境,青春的美好、新鲜、朝气蓬勃,真能入诗入画,扣人心弦。

第五,把先哲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让中学生走近先哲,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习作中,当学生对生活素材不能给出合理解释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引导。用洞察人心的眼光,有时候还需要一些先哲的思想,帮助孩子分析“我”的所作所为意义何在。

一个同学写她弄哭了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他父母不在这儿,四周也没什么人,我想直接跑路。低头看着他,用手捂着脸,肩膀一耸一耸地,哭得好伤心。作为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初中生,看到幼小的孩子哭成这样,我不能弃之不理。

仔细分析,这样的行为恰恰符合孟子的一段话。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霏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当一个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恰恰就是“仁爱”的时候,她的心里会有多么大的震动啊!我,就是孔孟说的那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仁爱”,这个词语,和这个孩子发生了关联,变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如孟子所说,以后,她难道不会把这种心境扩充吗?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她难道不会想起此时欢呼雀跃的心境,从而想再次体验吗?

所以,此时的语文教师是在用先哲的言语,引导中学生建构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猜你喜欢
言语建构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截句:鹰的言语和凡尘的爱在梦的边缘聚焦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