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主播:让高深科学触手可及

2022-07-22 00:26崔兴毅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

崔兴毅

2022年3月23日,四川雅安雨城区四小新华校区的同学们在教室观看“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第二堂太空科普课。奇妙的物理现象、有趣的试验让同学们惊讶不已。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科普热,不少教授、专家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媒,不断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让高深科学触手可及。

灰白的短发、常穿一件多功能马甲,新奇的实验、干净利落的发言,这是网友对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第一印象。在短视频平台,粉丝们亲切地称她为“吴姥姥”,并爱上了跟她一起做实验。

当看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不少小朋友开始好奇,火箭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吴於人专门拍摄了一期视频,通过吹气球,让大家了解到火箭飞天的速度来源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再利用液体氮的下喷实验,让小朋友们可以直观感受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费多少燃料。

吴於人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物理很有意思,只是很多学生被考怕了。”她说,自己只是希望告诉孩子们物理该怎么学。

“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陈刚说。

2019年11月14日,科普达人张辰亮在抖音平台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开启短视频科普之路。此后,他陆续开了《远方博物学》《身边的花草虫鱼》《亮记赶海》《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等栏目。他的科普短视频引经据典,还会请教蚂蚁专家、水獭研究者等专业人士出镜。

专业之外,冷静直接、人设鲜明是张辰亮科普的特色。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张辰亮表示,视频平台是能产出灵感的地方。“有的背景音乐或某个梗、口头禅能让我拍案叫绝。吸收其中的思路对科普是极有用的。这样知己知彼创造出的视频,才有可能被大众喜欢。”

在抖音平台的科普视频里,点赞最高的一条来自“@重症医学科曹医生”的“猝死新闻不断出现,面对心跳骤停只需6分钟,教你真正救命术”。视频中,曹医生用6分钟分解演示了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的步骤,获得273万次点赞,23万人转发,不少人评论说:“看了很多遍,希望用不上,但必須得学会。”

据调查显示,在抖音知识视频评论区,共出现136万次“学到了”的感慨以及254万次“懂了”的欣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这些数字是用户对于能足不出户,以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的满足,是短视频平台知识属性上升、娱乐属性下降的表现。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让高深的科学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些科普主播有哪些“秘密武器”?

吴於人喜欢说的一个词是“好玩”。混沌摆永动机、斯特林热机小模型、牛顿摆、指针验电器、菲涅尔透镜……除了这些专门用于物理试验的小装置、小模型之外,吴於人“百宝箱”里的“玩具”简直五花八门在她手里,鸡蛋、晾衣架、硬币等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成为实验器材。

翻看吴於人科普视频时学习到了关于宇宙射线的知识,只见视频中的“吴姥姥”右手举起一把竹扫帚,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端,让人一下子明白了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这是吴於人做科普的初心。

吴於人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时,发现不少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也只是擅长做物理题,但并不真正热爱物理,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眼睛里看不到光亮。“害怕,是因为不够了解;不了解,是因为缺乏好奇心。”吴於人说,当下盛行的刷题式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会适得其反。

和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不同,在视频里,吴於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翻译”出来,准确传达给大众。

其实,科普的难点不在“科”,而在“普”。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一名海洋地质学家,他凭借科普海洋知识的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做一期视频,可以让上百万的网友学习到海洋知识,令人激动。”

“很多科学家都不是‘科普家’。”在汪品先看来,一是因为过去的文理分科,让一些科学家缺乏文学素养,科普作品没有吸引力;另外科学起源于欧洲,中文的许多科学著作是由外文多次翻译而来,这也导致科普作品“抄来抄去”,缺乏原创性,也牺牲了准确度。

“越是大科学家的课越好懂,越是小科学家的课越难懂。小科学家生怕讲错了一个字,原理就不对了,只敢照本宣科,而大科学家更加随性自由,因为原理很可能就是他发现的。”汪品先说。

短视频的热情被点燃,但内容同质化、伪科学泛滥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来自中科院的青年生物学家陈睿是抖音账号“动物学博士”的负责人,他很早就发现网络上所谓的“科普”常常漏洞百出、以讹传讹。他举例说,白蚁不是蚂蚁,反而和蟑螂关系更近;琥珀必须在地下掩埋了数千万年,否则不能称为琥珀。每次看到这类失实信息在网上大肆传播时,陈睿都会感到科普的迫切性。

有调查指出,短视频知识普惠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要着力解决知识视频过度商业化等潜在问题。“对创作者要强调原创和优质的原则,引导创作者提高内容创作质量,尤其对于科普短视频来说,更要严格做好科学内容的审核。”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钟琦说。

“这也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刚说,需要通过明确相关过滤标准、建立科学高效审核体系来“做减法”,又要通过培植更多优质创作者、加强对原创知识内容的保护等途径来“做加法”,进一步增加优质内容的呈现。同时,有必要为用户提供意见反馈渠道,让用户深度参与短视频产品建设、优化的过程。

在这片科普新天地里,针对人群细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当前,半数以上的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科普的受众已经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大学生、白领、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对于这类人群我们通常采用深度文章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小学生、老人以及学历较低人群的科普需求。”钟琦认为,如果我们用他们的思维逻辑生产科普内容,用他们的语言制作科普视频,传播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科普团队曾经做过一份调查,40%的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40%潜在感兴趣。由此可见,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显得刻不容缓。

“我相信,孩童与生俱来就有对世界、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好奇,这一份好奇心与求知欲,弥足珍贵。”不少家长留言催陈睿更新,说孩子不看视频没法睡觉。“孩子们不一定看懂了多少,但他们会一直好奇下去,直到看懂的那天。”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普侠:古代历险(五)
科学大爆炸
科普侠:古代历险(一)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