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科研能力现况调查

2022-07-22 02:47封康展晶莹张亚欣陈跃国
眼科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参与者导师

封康,展晶莹,张亚欣,陈跃国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北京 100191;2.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天津 300052)

当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从不断改革迈向全面系统改革的阶段。对于医学研究生教育更要突出“研”字,创新意识、科研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我们应更好地推进眼科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长足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住院医师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储备军,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直接影响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及水平。目前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技能方面,而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有过硬的诊治技术,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实践技能的掌握,而推动技能发展的原动力便是日常提出临床问题及其与科学研究之间对立统一的螺旋式前进关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发现问题,如此紧密的闭环式结构决定了医师培训内容决不能仅仅以培养合格的门诊医生或是手术医生为最终目标。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才是综合性医院住院医师培训的永恒之目标。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医学的教育也需要精英的教育[1-3]。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完成临床工作,也需要从临床工作中提炼科学问题并致力于科学研究,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技能和服务水平。国外有研究[4]显示:患者对视力的在意程度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病痛。在众多医学学科中,眼科是精细化程度较高、亚专业分科较为细化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光学器械的发展,眼科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这就要求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临床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临床检查、诊疗和护理技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面研究,了解目前医师培训现状,从各个角度评估参与者的科研能力,从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造成目前住院医师科研能力薄弱的本质原因,以期为今后的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及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于2021年7月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0名住院医师中发放问卷,其中42名住院医师愿意参与本研究。采用手机网络终端问卷星App(https://www.wjx.cn/)填写问卷(https://www.wjx.cn/vj/YDAwQNe.aspx)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星内容导出至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GraphPad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涉及了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等变量,还包括科研能力的相关问题,主要围绕住院医师科研现状、科研知识技能储备及科研需求等3个方面展开讨论。为便于客观分析和掌握参与人员的科研能力,本研究采用量化得分的方法,即从临床研究方法的掌握、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数据库的设计、常规课程的学习及常规课程内容的运用5个方面进行打分,通过对不同技能的掌握情况来计算每一位参与者获得的分数,最后综合得分即为科研能力得分。结合临床经验,得分为5~10(含10分)的住院医师一般可在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少量参与课题研究,而得分在10~18的住院医师可而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大部分课题研究工作,得分>18的住院医师则可基本独立开展课题研究。

2 结果

共纳入住院医师42名(男20名,47.6%;女22名,52.4%),全部来自北医三院眼科。年龄25±2.6(22~32)岁,其中23~25岁的住院医师最多,占总人数的61.8%(n=26)。在所有参与者中,八年制学生数量最多,达47.6%(n=20),其次是临床硕士及博士,占比为35.7%(n=15),基地培训医师及本院医师数量相对较少,仅为11.9%和4.8%。工作年限为2±1.6(0~7)年,其中工作1~3年的参与者数量最多,占总人数的71.4%(n=30)。

95.2%(n=40)的参与者更倾向于开展临床类课题,而仅4.8%(n=2)的参与者倾向于开展基础类研究。从未参与过临床研究的占9.5%(n=4),参与过他人开展的课题的占66.7%(n=28),而独立从事过临床研究的占23.8%(n=10)。参与者所参与的科研内容有90.5%(n=38)来自导师布置的课题,而只有9.5%(n=4)的参与者所做科研为自己遇到的临床问题。当遇到临床问题时,59.5%(n=24)的住院医师会选择询问上级医师。而对于基本的科研必备技能,有90.5%(n=38)的参与者了解随机抽样方法,81.6%(n=34)的人了解质量控制,78.6%(n=33)的参与者了解样本量计算,而阅读过5篇以上(国内或国外期刊)专业领域文献的参与者占82.4%(n=28)。当遇到临床问题时,90.5%(n=38)的人会提出来,83.3%(n=35)的人知道如何处理。

为了客观衡量参与者科研能力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从临床研究方法的掌握、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数据库的设计、常规课程的学习及常规课程内容的运用5个方面进行打分。科研能力平均得分为14.5(7~20)(满分36)。7.2%的参与者得分为5~10,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不具备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科研素质较差;有78.5%的住院医师得分为10~20,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基本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只有14.3%的住院医师得分≥18,具备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

针对目前医院的培训方式和内容,97.6%的参与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临床研究方法的继续培训(图1)。同时,92.9%的住院医师认为临床研究有助于临床技能的理解(图2)。而关于培训形式,47.6%的住院医师倾向于小讲课形式,26.2%的人选择导师团队聘请方法学副导的形式,而14.3%的参与者希望学校或医院组织大课来专门讲解,只有11.9%的住院医师选择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图3)。在培训内容方面,35.7%的参与者最想学的科研方法内容为临床研究顶层设计,26.2%的人想学数据分析,有意愿学习数据可视化方法和数据分析软件的住院医师均为16.7%,而期望学习荟萃分析和文献综述的人只占4.8%(图4)。

图1 在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是否需要有临床研究方法学的继续教育Figure 1 Whet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lin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needed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physicians

图2 临床研究是否对临床技术的理解有所帮助Figure 2 Clinical research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techniques

图3 最渴望的科研方法学继续教育形式Figure 3 Most desired for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图4 最想学习的科研方法课程内容Figure 4 Cour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that you most want to learn

在所有临床研究方法中,对于临床试验这一基本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不足半数,仅47.6%的人能到达要求。而在统计学方法的掌握上,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作为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掌握人数可占到80%以上,而对于正态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仅64.3%和57.1%的参与者了解并能进行运用。本研究共考虑了9种常见的数据分析软件,其中掌握度最好的为Excel和SPSS,掌握率分别为83.3%和92.9%,对Stata、MedCalc、Minitab、SAS及Graphpad Prism其他软件的掌握程度均不佳。在数据库的设计方面,能利用Excel和SPSS建立数据库的人数较多,分别达到83.3%和66.7%,而对列出的Access、Epidata及Stata软件掌握程度并不好。作为医学硕士基础课程,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的课程覆盖率最高,而作为选修和自学内容的医学统计软件和相关作图软件的学习则人数较少,而对于应用较多的Excel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及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的课程近1/3的学生都进行过学习。虽然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覆盖率很高,但是能够学以致用,熟练运用两门学科的人数却只占约50%,而对于非常规教学内容的统计学软件、画图软件及Excel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运用也接近于50%。此外,荟萃分析和文献综述的运用情况相对较低,只有19%的住院医师能够熟练运用(图5)。

图5 临床研究基本技能掌握情况(CRF:病例报告表)Figure 5 Mastery of basic skills in clinical research (CRF:Case Report Form)

3 讨论

科研兴趣是住院医师科研活动中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推动研究生投身科研的强大动力[5]。科研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如何激发学生产生科研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各界导师及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课题[5-7]。住院医生是未来医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是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此外,住院医师中的主要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该类型住院医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临床一线输送具备合格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其中科研思维又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8]。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有重要的意义,而现阶段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1,9-10]。教育部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完成自身硕士课程的同时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需要通过相应的考核,这一规定完全改变传统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0]。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实行“双轨合一”的教育模式,意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又能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的全方位医学人才。并轨培养新模式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然而也出现了“只重临床,忽略科研”的培养偏差。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代表的众多综合性医院中,这种偏差似有广泛存在,有学者[9,11-16]也就此问题纷纷展开探索性研究,以试图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及解决方法。

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现存问题,主要包括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管理规范缺乏、科研指导意识薄弱以及规培单位对研究生科研重视不够等问题[17]。合格的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应包括独立发现临床中的科学问题、独立设计临床试验,组织同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最终在导师和副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本研究发现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不知所用是大多数住院医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医学研究生课程上涉及到的科研相关课程少,学生没有实践机会,而大部分统计学及科研方法设计等课程均为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导致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也直接造成住院医师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无法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些统计软件和绘图软件并非必修课程,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自行学习,虽然无法熟练应用,但这足以表明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老旧,无法适应不断更迭的医学发展脚步。

科研是医学发展的基础,科研能力代表着医学的前沿水平。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建设师资队伍,丰富资源,构建学术交流平台,给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改进,促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18-19]。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导师为壶,学生为杯”的倾倒式教育,虽然这一传统模式有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导师的总把控高引领作用将极大程度的节约住院医师的精力与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行业眼界。因而,导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20-21]。同时,学校、医院及导师又作为三位一体,同步并进的外环推进力,从各个角度各个环节对住院医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塑造。因此,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及导师团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共同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疗人才[1]。本研究中90.5%的人都曾经参与过科研工作,但科研题目主要来自导师布置,能够自发开展科研工作的人很少。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眼科住院医师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的普遍现象。导师的作用无可厚非,多数参与过科研项目的住院医师都是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展工作的,而现状是并非所有住院医师都能找到责任制导师,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医师无法获得课题来源。同时,多名住院医师同归属于一名导师的情况普遍存在,然而不同学生所研究的临床方向不同或是导师按照自己意愿进行课题安排等现象使得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不能足够尊重学生意愿而开展的科研工作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造力。在培养方式的调查中,不管是小讲课形式,聘请副导还是一对一教学模式,学生都对导师、医院及学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期望,各级领导部门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绝大多数(95.2%)参与研究的住院医师期望参与临床类课题,而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开展基础类研究,因而加大临床类科研科目的学习是大多数住院医师的内心愿景。在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上来看,大多数住院医师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但由于技能掌握不全面,缺乏实践机会等原因,导致很多人只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多数人了解计算样本量的方法,但直接给出数据后却无法准确选择公式。除此之外,一些常规的科研工作软件(主要是数据库建立软件和数据整理分析软件)的应用存在很大缺陷,大部分住院医师都能使用Excel及SPSS软件进行基本的数据整理及分析,但其他数据分析软件及作图软件的掌握情况就很差。关于统计学知识储备方面,多数人都能掌握t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等基本统计学方法;但对于高一级别的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荟萃分析及系统综述等,多数人并不能掌握,甚至一部分参与者从未接触过,以至于在遇到科研问题时思想过于局限且无法准确选择分析方法的问题出现。因此,根据学生切身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内容才是更设身处地为学生今后发展考虑地明智选择,这主要体现在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实时了解学生主体需求、结合专业领域研究方向帮助学生筛选科研信息以及丰富不同应用方向科研软件的学习等措施。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样本采集时局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住院医师,使得结果不能完全代表一般意义上的住院医师。后期需要更广范围,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深入探讨本文观点。

目前,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普遍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科研工作能力的塑造,主要体现在科研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导师的引导作用不到位、医院及学校没有开展足够的科研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以及常规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在今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应当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临床科研两手一起抓,足够尊重住院医师内在需求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设置,使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更贴近实际更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为中国医学高速发展注入合格的新生力量。

开放获取声明

本文适用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允许第三方用户按照署名(BY)-非商业性使用(NC)-禁止演绎(ND)(CC BY-NC-ND)的方式共享,即允许第三方对本刊发表的文章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在这些过程中必须保留作者署名、仅限于非商业性目的、不得进行演绎创作。详情请访问: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参与者导师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导师小组制在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当心,说谎会上瘾!
享受生活的老人活得长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