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日常表达与 生命的自我确认(评论)

2022-07-23 15:08辛泊平
椰城 2022年7期
关键词:男孩儿家乡小说

作者简介:辛泊平,7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与诗相遇》,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诗选刊》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特别喜欢霍建起导演根据彭见明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改编的同名电影。那是一部不重情节、不重冲突的电影。但在那淡淡的叙事中,父亲和儿子一点点进入了彼此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彼此隐藏的父子情深。这是一种似乎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的东方式表达,不论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还是儿子对父亲尝试性的靠近与理解,都没有借助大开大合的情绪传递与事件设定,而是通过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来慢慢渗透。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碰撞,隐忍而又淡然,然而,我们最终却感动于那种无声胜有声的血缘之爱。读龚洁婷的短篇小说《海迹》,我似乎又感受到了那种两代人关于爱的诠释与表达。

《海迹》像一首散文诗,它没有设计激烈的情感矛盾,而是以日常的龃龉和情绪结构全篇。少女楚娣没有和父母商量,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楚妍。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少女对自我确认的尝试。这里,名字只是一个借口,它实际上是楚妍对父母不满的一种间接表达。长时间以来,她仿佛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感受不到那种她期待的爱。所以,她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检验自己的感受是否准确。应该说,这个尝试得到了回应,但又不是她渴望的回应。父亲用他的沉默和冷峻让楚妍对自己关于爱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所以,她必须继续进行她的检验。

在一张照片里,楚妍第一次发现了家乡,发现了家乡的海,也发现了她在这个四口之家的尴尬处境。在回忆里,她也曾跟随父母回过家乡,她也曾多次想去海边,但父母总是以时间紧张为借口拒绝。而眼前这张照片,却没有了所谓时间障碍,她的父母和弟弟用照片记录了一家人幸福的时刻,背景是家乡的海。而作为家庭一员的她并不在上面。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楚妍心里,这张照片并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它还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情感。她有理由推测:在弟弟去海边的请求面前,她的父母放弃了时间的条件;她和弟弟在父母心中的重量并不对等。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可感可触的经验。所以,她必须把这样的失落弥补回来,依然是用自己的方式。于是,她向父母宣布,她要一个人回家乡去看海。

对楚妍的父母而言,改名风波已经让他们开始重新打量女儿,她自己要回家乡的想法更是让他们无所适从。然而,他们并没有强迫女儿改变想法,他们也在观望,也在试探。他们当然爱自己的女儿,但在女儿反常的行为面前,他们的爱无法找到恰当的落点。于是,他们只能有条件地放手,有条件地让女儿实现她的愿望。虽然他们不明白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们不清楚这一切将如何收场。他们的底牌,只有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虽然这爱还没有被孩子完全理解和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爱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就可以完善它,而完善就需要过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感自觉。许多时候,人们只是在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而缺少理性的认知和实践。正因为如此,在感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实中,爱才会有太多让人误解的地方。小说中的楚妍和她的父母就是如此。他们都爱着对方,但却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方式感知和表达,所以,这种爱的表达并没有在同一个频率上,而是在错位之中。他们只能在自己对爱的期许中实现对爱的感受与回应。

楚妍回到了家乡,但她并没有急于去看照片中的海。海不过是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梳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认识自己,印证也许是错觉的印象,才是这次路程的目的。所以,楚妍就像度假一样,在松散的时间里寻找自己,也寻找关于父母的记忆和当下确认。让人欣慰的是,在似乎远离尘嚣的乡下,楚妍并没有离自我越来越远,而是听到了真实可感的家的声音和自己的心跳。在这里,她分明听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担忧,分明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尘世伦理的重新定义。在准备从家乡离开的那个夜晚,通过电话,通过父亲的声调,通过那简单而又日常的话语,她已经确认了自己,确认了父母,也确认了爱。

所以,当她再次回到家中,一切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父亲的态度,母亲的态度,她自己的态度,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融洽。饭桌上她喜欢的菜,饭桌上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刻意的成分。甚至说到名字,也像是一种家长里短式的玩笑。這是天伦之爱的日常状态,它拒绝情感爆发式的戏剧化,而让爱在衣食住行的点滴中“润物无声”。

可以这样说,这篇小说是探讨家庭之爱的,它没有局限于两代人之间的理解难度,而是把这种理解延伸到生命的自我确认。楚妍回到家乡,她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检验父母对自己的爱,更重要的还是对自我的确认。这是一个更为深入的话题。楚妍之所以不理解父母,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她看到了父母对她和弟弟的不同态度,但在内心深处,其实是她没有准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伦理的秩序。当她完成了自我的确认之后,她才真正地理解了父母的感情,才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表达有了更深的体悟。

小说的名字叫《海迹》,除了有大海这个大背景之外,还因为楚妍遇到了那个叫海的男孩儿。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叫海的男孩儿,其实也是楚妍心灵世界的一部分。他在海边长大,从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外面世界的幻想与渴望。他希望走出去,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而现在,从外面世界来到这里的楚妍让他对远方有了具体的感受,所以他获得了走出去的勇气,他最终从父母的期待中走了出来,走向了自我的期待。而楚妍则正好与他相反,她从家里逃出来,经过在海边的自省,完成了对家的情感皈依。从表面上看,两个人的方向相反,但从生命自觉的意义上看,两个人完成的却是同一个目的——走向自我,确认自我。我们不必纠结于那个男孩儿的命运和归宿,不必纠结于他和楚妍之间的情感线索,他在外面是一帆风顺还是最后又回到海边,他和楚妍在某个地方再次相遇或者从此天涯陌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迎接他需要确认自我的过程,必须抓住他对生命与自我价值重估的机遇。

我喜欢这样的小说。它没有夸张变形的情感表达,却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生命构建。它是心灵意义上的生命寻找与爱的确认。尤其是小说的最后,那种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活片断让人看到了伦理的形状,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天然的爱的流淌。而这样的叙事,才是基于人生日常的叙事;这样的情感表达,才是正常的、会心的情感表达。和《那山那人那狗》一样,这种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有一种东方的内敛之美,有一种东方的诗意之趣。

猜你喜欢
男孩儿家乡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蓝衣小男孩儿
看事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夏天的家乡
我要坐着
家乡美等
我眼中的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