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青衣》中戏曲元素摄入的作用分析

2022-07-23 15:00陶逸涵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衣嫦娥戏曲

小说《青衣》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在《青衣》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筱燕秋,一个青衣,为了追求自己的戏曲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周旋、挣扎,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困境,走向悲剧结局。由于主角身为青衣,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这部作品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戏曲元素。毕飞宇将小说与戏曲元素巧妙结合,不仅突出了作品的语言特色、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形成了流畅的叙事结构,同时,戏曲文化在小说中的多重价值也得到了凸显。

一、突出了语言特色

作为一部戏曲题材的小说,《青衣》在语言上也因为加入了戏曲元素而变得独具特色,或者说,戏曲元素的摄入让小说的语言特色更加鲜明,让语言传递出的情感意蕴更加精当、深刻。从小说《青衣》语言特色看,戏曲元素摄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戏曲元素的摄入深化了语言中的隐喻内涵。作者毕飞宇创作《青衣》这部小说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对戏曲中的这个行当的描写来隐喻女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在小说中,读者随处可见作者利用戏曲元素隐喻现实的情况。例如《奔月》中的嫦娥是对青衣筱燕秋人物命运的绝妙隐喻。作者写道:“人是自己的敌人,人一心不想做人,人一心就想成仙。人是人的原因,人却不是人的结果。人啊,人啊,你在哪里?你在远方,你在地上,你在低头沉思之间,你在回头一瞥之间,你在悔恨交加之间。人总是吃错了药,吃错了药的一生经不起回头一看,低头一看。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从这一处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看似在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实际上是在感叹筱燕秋这个在无常命运下不得不走向悲剧的女人。这样从戏剧中生发出的感叹,让小说的语言充满深意,也让读者从戏曲中跳脱出来,思考戏曲背后的人物的命运。

第二,戏曲元素的摄入丰富了小说的语言内容。在《青衣》中,作者运用了独特的戏腔,让语言融入戏曲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戏腔中,西皮与二黄十分常见,其中西皮的特点是活泼、明快、高亢、热烈、激昂、急促,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时候,借助西皮的戏腔,用激昂澎湃的文字描写、抒情,甚至质问,以突出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不甘;相反,二黄的特点是沉重、凝练、严肃、舒缓,作者在描写现实环境的时候,则会采用严肃的语言进行陈述,让文章的节奏慢下来,吸引读者在层层推进的文字中去思考青衣的命运,甚至思考整个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走向。这样的设计让整个作品在语言上舒缓有致、节奏鲜明,也让故事的推进张弛有度、节奏鲜明。

二、丰富了人物形象

小说《青衣》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几乎都与戏曲行当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戏曲元素的摄入是作者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手法。作者正是通过演员对戏曲表演的炽热情感来塑造他们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同时,也通过戏曲行业的发展来展现他们的命运起伏。[1]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戏曲元素摄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主人公筱燕秋的塑造。小说《青衣》的主角是筱燕秋,筱燕秋在戏曲舞台上饰演的是青衣这个行当,而在成为青衣这一刻开始,筱燕秋的悲剧似乎就已经被写就了。文章以回忆为开头,而开头时的筱燕秋就已经走过了辉煌,黯然离场了。书中介绍筱燕秋是“古典的怨妇”,她的舞台表演具有先天的“悲剧性”,并且用“青山隐隐”和“此恨悠悠”来进行概括。由此可见,作者在开头就已经为筱燕秋这一曾经的青衣定好了调子,而之后她展现出的行为似乎都是在朝着这个悲剧前行。青衣在舞台上的严肃性和悲凉感在筱燕秋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具体体现。其中,“冷”是青衣在舞台上表现严肃性和悲凉感的具体体现,而在现实中,筱燕秋也没有脱离这一状态,她对待老师李雪芬饰演嫦娥这件事的态度以及在后台与其相遇时的言行,都表现出了“冷”的状态——她并不顾及李雪芬的感受,以一种冰冷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冷酷地对李雪芬进行打击,甚至毁了两个人的前程。此外,在戏曲表演中,筱燕秋表现出的热爱也是她性格特点的体现,她自诩嫦娥,她对戏曲的追求就像嫦娥对永生的追求一样执着。为了演出《奔月》,筱燕秋可谓耗尽心血,筱燕秋对待戏曲这种近乎疯魔的状态,也让她身上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第二,对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筱燕秋之外,小说中还有其他或多或少带有戏曲行当特点的人物形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春来和乔炳璋。在小说中,筱燕秋自毁前程后发现了春来,春来在筱燕秋的影响下,改行当成了青衣,可是,春来虽然也在舞台上呈现青衣的角色,但是从她的人物形象上看,则更像是“花旦”。花旦在戏曲舞台上,时常表现出聪明、活泼、放荡等特点,而春来在现实中也正是这样一个形象。例如春来在面试电视台主持人的时候,表现出了其活泼聪明的一面,让人印象深刻。而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这种戏曲行当上的错位,来表现春来这新一代青衣的性格特點,同时,也暗示了春来对成为青衣并不执着,她想要的是自我实现。相较于筱燕秋的“人戏不分”,春来将舞台和现实分得很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可以让这个新一代的青衣免于舞台带给她的悲剧。此外,小说的开篇就提到团长乔炳璋是饰演老生行当的。乔炳璋这一人物形象在年龄和行为上与“老生”也十分接近。乔炳璋作为剧团团长,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顾全大局的意识,甚至可以为了剧目的顺利演出而委曲求全。在小说中,作者结合戏曲元素对乔炳璋的描述,让读者既可以看到舞台上“老生”的沉稳,也可以感受到生活和社会对这个中年人带来的重压,而这种人物身上的沧桑和辛酸也是通过戏曲的形式逐渐展现的。此外,小说中还有面瓜、李雪芬、烟厂老板等角色,这些角色身上也具备了戏曲行当的某些特点,而作者正是利用这种舞台与现实相互对照、相互映衬的手法,塑造了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丰富了叙事策略

叙事策略是文学创作的关键,主次清晰、行略得当的叙事不仅能够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也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情感,提高作品的文学水准。《青衣》是戏曲题材小说,作者将戏曲元素的摄入与叙事策略的运用紧密联系起来,并利用独特的叙事来展现这类题材小说的特点。具体来讲,戏曲元素的摄入对于叙事策略的运用有着如下影响。

第一,戏曲元素的摄入构建了小说“戏中戏”的叙事结构。“戏中戏”就是一种当故事发展时叙述另一个故事的文学技巧,在戏曲题材小说中,“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十分常见,“戏中戏”能够让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搭建一个独立的叙事时空,并通过在这一空间内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展示主题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进而将“戏曲舞台”与“人生舞台”互相依托,有机融合,巧妙地表达原故事所要呈现的主题、所要传递的情感。在《青衣》这部小说中,戏曲元素的摄入为“戏中戏”这种叙事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便利。整部小说的矛盾点几乎都是围绕京剧剧目《奔月》的演出来展开的,三代青衣随着经典剧目的表演,从炙手可热走向黯然失色,让整个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同时,《奔月》中的嫦娥这一古代神话中的经典女性身上所包含的悲剧色彩也与戏外的演员相互呼应,并对青衣演员的命运形成了某种暗示。例如作者在描写筱燕秋演出《广寒宫》这一片段时,写道:“嫦娥置身于仙境,长河即落,晓星将沉,嫦娥遥望着人间,寂寞在嫦娥的胸中无声地翻涌,碧海青天放大了她的寂寞,天风浩荡,被放大的寂寞滚动起无从追悔的怨恨。悔恨与寂寞相互撕咬,相互激荡,像夜的宇宙,星光闪闪的,浩渺无边的,岁岁年年的。”嫦娥的孤独、凄凉与悔恨也是青衣筱燕秋的现状,筱燕秋能够在高难度的唱腔中表现惊艳,但是依然抵挡不了命运对她带来的挤压,就像嫦娥即便是获得了永生,也逃脱不了孤寂与凄凉的结局一样。由此可见,这样的“戏中戏”叙事结构让故事的结构更加顺畅,也让人物的特征更加鲜明。[2]

第二,戏曲元素的摄入推动了叙事中的回忆穿插。在小说《青衣》中,回忆叙事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回忆多数与戏曲演出相关。例如小说第一章是以回忆叙事的手法展开的,由于回忆中的主角是青衣筱燕秋,因此,其中的戏曲元素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回忆中包括筱燕秋十九岁在舞台崭露头角时的意气风发、《奔月》巡演时的炙手可热、因为竞争而“自毁前程”的唏嘘叹惋,等等;再如李雪芬,作为老一代的青衣,无法再演《奔月》,转而表演现代戏,这时候,人们开始回忆当初她“柯湘头戴八角帽,一双草鞋,一把手枪,威风凛凛的”样子,这是观众对老一代青衣的追忆,侧面展现了当年红极一时的青衣角色,但如今这些经典的戏曲角色也只能成为一段回忆,新人辈出,老一代青衣只能黯然退场。这样的回忆穿插在现实之中,通过戏曲元素将过去与现实相连,并通过每一代青衣演员的命运起伏引发读者对戏曲文化在时代境遇中的深层次思考。

四、推动了文化传播

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戏曲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戏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文学创作摄入戏曲元素,能够凭借文学作品的传播让人们了解戏曲、传播戏曲,进而引发对戏曲在新时代发展的认识,探索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路径。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角度看,小说《青衣》中戏曲元素摄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第一,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播。纵观整部小说,作者围绕主角筱燕秋的经历,将戏曲元素贯穿故事始终,并从文学创作的各个角度渗透戏曲文化,例如从小说的题目《青衣》开始,作者便引入了大量的戏曲词汇——花旦、老生、花脸、后台、AB档、刺花、响排、唱腔、道白、西皮、二黄、亮相、程式、勒头带、水袖、大幕、锣鼓,等等,这些词汇随着《奔月》这出经典戏曲的演出而走到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同时,也让戏曲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读者的认知体系中。当然,作者对于戏曲文化的摄入不是浅尝辄止的,围绕《奔月》的演出,围绕筱燕秋这一代青衣的跌宕人生,细细地讲述了戏曲文化的发展。例如作者根据故事的需要介绍了戏曲中的行当,尤其是对青衣与花旦特点的介绍,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戏曲文化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作者还通过对戏曲从业者台前幕后的活动的描述展示这个行当的辛酸,让戏曲演出幕后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一角,也让读者通过一代青衣的命运来感受戏曲行业的时代变化。这样的文学创作将戏曲文化以大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借助文学作品的传播实现戏曲文化的传播。

第二,能够引发人们对戏曲发展的思考。在小说《青衣》中,读者除了能够看到作者对戏曲文化的介绍,也能够看到作者对传统戏曲的现状与未来的发问。戏曲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到戏剧团由于经费紧张,导致经典剧目无法上演,技艺精湛的青衣也无法在舞台上实现梦想,甚至为了获得演出经费的支持,从团长到戏曲演员,不得不曲意逢迎。作者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戏曲行业发展的困境,将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了三代青衣的身上,从李雪芬到筱燕秋再到春来,她们的悲剧不仅是戏曲行业中相互竞争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冲击下戏曲行业衰落的必然。作者从青衣演员命运的起伏切入,让读者从个人的身上产生共鸣,然后逐渐拓宽视角,从宏观的角度对戏曲行業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立足提出疑问。从理想的状态看,保持艺术的纯粹性是作者对戏曲文化发展的期盼,但现实并非如此,戏曲演出需要经费支持,这就决定了它需要走向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戏曲文化发展的问题,而是所有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与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说《青衣》中,戏曲元素的摄入是多方面的,其发挥出的作用也是多角度的,既突出了小说的语言特色、丰富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完善了作品的叙事策略,同时,在文化方面也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青衣》中戏曲元素的摄入,不仅能够从文学层面突出其自身价值,也能够从文化层面体现作用,让文学创作不断创新,也让传统文化不断传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雪飞.当代小说中的传统戏曲书写与唯美主义——以《假面吟》《青衣》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20,9(01):53-59.

[2]张霓.小说《青衣》中戏曲元素的运用[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33-40.

(作者简介:陶逸涵,女,本科,扬州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青衣嫦娥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戏曲从哪里来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传统戏曲
青衣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渡娘青衣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