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作家雨燕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2022-07-23 15:00易哲超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雨燕大路恩施

一、引言

土家族作家雨燕的小说中运用了不少恩施方言。小说中方言现象的呈现方式表现为:方言要素主要以人物说话形式直接呈现和字里行间常涉及方言。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俗语、歌谣等,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功能。雨燕,女,原名罗晓燕,土家族,系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散文《空中的园子》《小镇三宝》,中篇小说《旺子的后院》,长篇小说《这方凉水长青苔》《盐大路》等。雨燕作为恩施籍作家,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恩施方言,对恩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学界对雨燕小说的评价不在少数,(阳萍2014,范咏戈2015)这些研究多是从文学角度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很少。本文从方言运用的角度研究雨燕小说中的方言现象,分析方言在雨燕作品中展现出的特点,有助于全面认识雨燕的文学作品,扩大研究视角,推动方言研究和文学研究全面发展。

二、雨燕小说中方言现象的呈现方式

(一)方言要素主要以人物说话形式直接呈现

雨燕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直接用了恩施方言,作家借人物之口,把方言展现出来,鲜活有趣。如:

(1)“哄鬼!‘皇坛’是神待的地方,哪个敢去?”(《盐大路》)

(2)杜兴来扫了一下账房总管抄下来的决算单,心里吃了一惊:哈个杂!只知道柳家家大业大,也不知每年具体收入多少,到了账房,才晓得柳家的实底。这数字够让他惊吓一阵子的。(《这方凉水长青苔》)

(3)“我就不信勾不出你的涎口水!”杜兴来抬手,把沈岫云的筷子推开。(《这方凉水长青苔》)

(4)“他是灵醒人,也不会出啥子事。你不要老往坏处想。”(《这方凉水长青苔》)

例(1)中“哄鬼”意為“骗人”。例(2)中“哈个杂”表感叹,相当于“老天啊”。例(3)中“涎口水”即“唾液”。例(4)中“灵醒”即“聪明”。以上方言要素以人物说话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反映了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字里行间常涉及方言

在雨燕小说中的字里行间,哪怕是一个时间或是特定的时刻,都有方言的运用。如:

(5)厨娘五婶已经做好了醪糟汤圆,在灶屋里扬着调调儿喊:“老板老板娘,汤圆熟哒——这盆醪糟用的是白鹤溪的曲子,甜得亮人!”(《盐大路》)

(6)讨厌他整夜稀里古怪地折腾……一冷噤袭来,她一路跌跌撞撞回了盐行。(《盐大路》)

例(5)是一个整句,却接连运用了四个方言词语,“醪糟”即“米酒”,“灶屋”即“厨房”,“哒”是表示陈述的语气词,“曲子”即“酵母”。例(6)中的“稀里古怪”即“稀奇古怪”,“冷噤”即 “冷颤” “发抖”。在以上例句中,几乎每一个分句都有方言词汇的运用,在字里行间插入方言词汇,使文章的地方风味更浓。

三、雨燕小说中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

在现代小说创作中,许多作家越来越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描写,开始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甚至为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而成立本土作家创作群,为本民族的文化贡献力量。虽然方言创作并不是现代文学创作的主流,但也备受欢迎。方言对表现特定的地域风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学作品中适当引入方言可以增添作品的活力。在雨燕小说中使用的方言词汇主要有:方言名词、方言动词、方言形容词、方言俗语及歌谣等。方言词语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真实反映当地的文化内涵。

(一)方言名词

在雨燕的小说中,方言名词主要有称谓名词、地名、物名等。

1.称谓名词

称谓名词是对地域文化的反映,如挑二(挑盐的挑夫)、婆娘们(女人们)、细娃(小孩)、憨包(傻瓜)、弟娃(弟弟)、娃儿(孩子)、棒老二(土匪)、憨婆娘(傻女人)、幺妹(最小的女儿)、嘎嘎(外婆)、男客(丈夫)、女客(妻子)、国人(自己)、老汉儿(爸爸)、 嗲嗲(爷爷)、日谷子(缺德的人)等。具体运用如:

(7)正说着,吕大树在街头一声大吼:“幺儿呢,快点来哟,老汉在前头走哒!”(《盐大路》)

在恩施方言中,子女不论男女长幼,父母都会称其为“幺儿”。不仅仅是父母,包括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都可以这么叫。特别是独生子女,家中长辈都称其为“幺儿”,以表达疼爱之情。恩施话把“爸爸”叫“老汉”,也就是父亲的意思。

2.地名

在雨燕小说中出现的地名大部分带有“垭”“溪”“湾”“坡”“坳”等字,这是对当地复杂地形的反映。如风吹垭、獠牙溪、后里湾、欢喜坡、麂子坳、瘟铁涧、巴里岩、点吧儿(地方)、皮头(上面)、卡卡国国里(角落、偏僻的地方、乡下)、场坝(院子)等。具体运用如:

(8)爬上了欢喜坡,又上了麂子坳,再上瘟铁涧,翻过马咬牛……(《盐大路》)

(9)獠牙溪在峡谷中穿行,两岸悬崖峭壁。(《盐大路》)

3.物名

雨燕小说中的方言物名种类繁多,运用较多的是工具类、物品类词。如抵门杠(门闩)、响篙(用竹子做的,用来打猪或是赶鸡的工具,会发出声响)、树巅(树梢)、阳尘(天花板上的灰尘)、热泡粑(热米糕)、社饭(用糯米、艾蒿、腊肉、豆干等搅拌后蒸成的饭)、花包儿(花蕾)、癞克包(癞蛤蟆)等。具体运用如:

(10)吃了社饭,青苹抱一坛霉豆腐,去找盐带捎吕大树。(《盐大路》)

(11)唐幺妹拿根纤担,在那女的肚皮上来来回回擀。(《盐大路》)

例(10)的“社饭”就是用糯米、艾蒿、腊肉、豆干等搅拌后蒸成的饭。一般在正月末、二月初,恩施土家族人有“过社”的习俗,在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做社饭,有的人家还会祭奠亲人。例(11)中的“纤担”是两头尖尖,用来挑柴的扁担,这是土家族人智慧的结晶。

(二)方言动词

雨燕小说中的方言动词主要分为两类:一般方言动词和熟语类方言动词。这些动词,从侧面体现了恩施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

1.一般方言动词

答白(回答)、扯白(聊天)、喝米醋(吃醋)、歪(坐)、麻(喝)、歇气(休息)、吧着叶子烟(吃着叶子烟)、挨日决(挨骂)、弯稍(住店)、日白(聊天)、借歇(借宿)、吃茶(喝茶)、摆呀(说呀)、撵了(赶走)、遭抢(遭到抢劫)、打伴(陪伴)、拉稀(拉肚子)、歇息(休息)、晓得(知道)、隔奶(断奶)、打战(发抖)、挨挨擦擦(磨磨蹭蹭)、塌下去(滑下去,形容一种无力的样子)、弄明白(弄清楚)、奉菜(夹菜)、屙尿(上小厕)等。具体运用如:

(12)妇人晓得他又要占便宜,也不客气:“快点拿出来,莫把弟娃搞凉了。”(《盐大路》)

上例中的“晓得”即“知道”,“搞凉了”即“感冒”。

2.熟语类方言动词

勤扒苦做(辛勤劳作)、涎着脸(厚着脸皮)、瞅他几眼(看他几眼)、歇了担担(放下担担)、摆得兴奋(说得兴奋)、扒一口(吃一口)、打个抿笑(微笑一下,带有敷衍的意味,有时也有示意礼貌的意思)、吹死牛皮(吹牛,形容说话夸大其实)、歇关家大院(在关家大院休息)、滚起走(滚)、打冷噤(打战,发抖)、吧一口(吸一口,一般用在吸烟,或是拔火罐时)、搞清楚(弄明白)、受搓磨(受折磨)、睡瞌睡(睡觉)、赶热场(赶集)、拎着耳朵(拧耳朵)、挨挨擦擦(磨磨蹭蹭)、摆龙门阵(闲谈)、理麻清白(理清楚、弄明白)、一把火点了(一把火烧了)、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赌个咒(发誓)等。具体运用如:

(13)干柴棒回来,发现媳妇有些不对劲,闲言碎语把耳朵灌了脓。原先他三棒子打不出个闷屁,这回终于发了狠。(《这方凉水长青苔》)

上例中的“灌了脓”就是“化脓”的意思,在这句话中,是说干柴棒听到了太多闲言碎语,“打不出个闷屁”就是“说不出一句话”的意思,在这是说干柴棒以前的软弱。

(三)方言形容词

雨燕小说中的方言形容词主要有两种:一般形容词和三、四字格固定形容词。

1.一般形容词

背时(运气不好,倒霉)、轻省(轻松)、生疼(很疼)、讨嫌(讨厌)、嫩生(嫩、娇艳)、抻头(潇洒)、商(腻)、务凑人(惡心)、火色(扎实、厉害)、得急(着急)、尖(聪明)、香殷(便宜)等。具体运用如:

(14)可他还啬巴,睡着了,把蒲扇捂在上面,还压了一块小石头。(《盐大路》)

(15)这张脸花儿一样嫩生,咋下得了手?(《盐大路》)

例(14)中的“啬巴”即“吝啬”“小气”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吝啬的形象。例(15)中的“嫩生”即“娇艳”,形容女子的美丽。

2.三、四字格固定形容词

弯弯拐拐(弯弯曲曲)、清汤寡水(形容饭菜清淡)、七弯八拐(弯弯曲曲)、梆梆紧(很紧)、青包烂眼(鼻青脸肿)、硬邦邦(硬)、凶神恶煞(凶恶)、黑汗长流(大汗淋漓)、一海碗(一大碗)、背时的(倒霉的)、好针线(女红做得好)、稀里哗啦(形容哭得泪如雨下)、明晃晃(光明正大)、零零星星(非常小碎的)、青幽幽(形容很青、很嫩)、细皮嫩肉(皮肤光滑、细嫩,多形容女子的皮肤)、皮耷嘴歪(形容饿到极点)、悬吊吊(很忐忑不安)、巴巴实实(井井有条)、巴心巴肝(掏心掏肺)、心急火燎(急急忙忙)、七拐八拐(弯弯曲曲)、五大三粗(形容强壮)、结结实实(很厉害)、过不得(难受)等。具体运用如:

(16)算了,算了,心不在,人追回来有啥用?我巴心巴肝的,到底还是没有把他拴住。(《这方凉水长青苔》)

上例中的“巴心巴肝”即“掏心掏肺”,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生存状况。

(四)方言俗语及歌谣

俗语、歌谣具有特殊性,不拘泥于形式,创作灵活。它们是体现地区奇风异俗的最好证据。雨燕小说中的方言俗语、歌谣是恩施山区的人们在长期劳作生活中反思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表现了恩施人的独特品质,展现了恩施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如:

(17)一娘生九子,九子九条心,哪有个个想到一处的?(《这方凉水长青苔》)

(18)挑二哥哥你莫忙,太阳落哒有月亮。当家里只有哥嫂,泡茶弄饭有爹娘……(《盐大路》)

例(17)中的俗语写出了亲兄弟的思想并非一样,想法各有不同,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思想的不同,要乐观对待。例(18)是孩子在玩耍时唱的歌谣,其中透着安慰挑二的话语,表达人们要相互支撑,不要忧愁的意思。以上例子中俗语、歌谣的使用表现出了恩施人民豁达乐观的心态。

(19)挑二哥哥莫快活,上磨肩膀下磨脚。脚板磨得像锅铲,肩膀磨得像龟壳!(《盐大路》)

(20)巴儿豆,叶儿长,巴岩巴坎去找娘。娘又远,婆又闲,哥哥留我住三年 。我不住,我要回去织麻布。麻布织了三尺三,大哥不穿二哥穿。(《盐大路》)

例(19)是雪涛她们在玩耍时念的歌谣,说了挑二生活的不轻松,运用比喻,把“脚”比喻成“锅铲”,“肩膀”比喻成“龟壳”,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工作状态的不轻松。在这种情况下,恩施人仍坚持着,尽职尽责、勤劳勇敢。例(20)中的歌谣写出了农家妇女的勤劳,哥哥留“我”,而 “我”却要回去织麻布。以上例句反映了恩施人勤劳的美德。

四、结语

雨燕受恩施的文化影响,将创作与恩施地域特色相结合,创作了带有恩施独特地域风情的作品。她的创作为恩施文化“走出去”也打下了基础,让读者对恩施的人文风情、地域风貌有了更多的了解。方言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民族风味更加浓厚。

在雨燕小说中,方言在人物对话中运用得较多,方言对话使文章中的地域文化更加浓厚,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在字里行间,方言词汇的运用更使文章乡土色彩浓厚,也使读者对恩施方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小说中,方言的表现功能各有不同,方言名词、方言动词、方言形容词、方言俗语及歌谣的运用,使小说的地域风味更加浓厚、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雨燕的小说为人们研究恩施方言搭起了一个平台,为后起作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樊星.来自恩施山乡的春消息——读李传锋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白虎寨》[J].民族文学,2014(06):126-128.

[2]何爱晶.恩施方言歇后语研究——心智哲学视域下[J].外国语文,2012,28(01):64-68.

[3]李莉.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以恩施方言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06):103-108.

[4]李莉,杨宗红.恩施方言与民族文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02):

64-68.

[5]刘春华.王月圣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8(01):22-24.

[6]刘春华,任书尧.土家族作家叶梅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06):11-13.

[7]吕行,刘根辉.恩施“土老司/师”类方言歇后语中的宗教及土司文化印记——兼论文化和语言的交互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21(03):129-133.

[8]唐甜.新时期以来恩施土家族作家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D].湖北民族学院,2016.

[9]阳萍.浅谈《这方凉水长青苔》对女性命运和历史伤痛的挖掘[J].山花,2014(02):139-140.

(作者简介:易哲超,女,本科,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学,中级,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雨燕大路恩施
小雨燕的远航
永远走大路
一边飞翔一边睡觉的雨燕
盛夏的离别
大路之歌(节选)
飞檐走壁
不知如何开口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家的团圆
幸福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