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类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23 15:03蒋飞燕覃蔚玲陈建红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农情怀立德树人

蒋飞燕 覃蔚玲 陈建红

关键词:农类职业院校;立德树人;“三农”情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对农学类专业课程的要求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农类职业院校聚焦核心使命,关键是抓住价值引领。农类职业院校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学农太辛苦”“学农没前途”等大学生错误思想,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抓住学农爱农这个重点,把强农兴农的使命、学农爱农的情怀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去看待“三农”问题,一定要重点讲清楚农业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农村农民脱贫致富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1],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小我融人大我,把個人理想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探索高效联动协同的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与强化校、院、系等多层级的组织领导,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构,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全面负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咨询、评估等工作。强化问题意识,摸清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矛盾,精准发力。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系部落实推进、具有“农”字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实落细,提升育人实效。

加强制度制订与完善,强化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布局。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制(修) 订相关制度政策。制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对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和重要内容等做出总体部署;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规范》《加强学生专业劳动和公益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等管理规章制度,要求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必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真正做到“三进”;修订《课堂教学听课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实施办法》《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质量标兵评比办法》等督查考核办法。制订和完善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说课、观摩课制度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技能。这些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扎实、有序、系统、规范地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

二、探索有农类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突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农”字底色。作为农类职业院校,始终牢记为服务“三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深耕农业文化,细作职业技能,突出价值引领,聚焦服务“三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观。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从全校的层面把“耕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筑牢课堂“主渠道”。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这个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专业教学标准,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把“耕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把强农兴农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构建形成覆盖面广、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协同支撑的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2]。从而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农类职业院校在确保课程体系完整和教学内容先进的同时,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所有课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突出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专设思想政治实践必修学分,通过社会调查、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农村、贴近农业,知行合一,将思想引导、本领提升和成长服务结合起来。

三、探索专业课程分类建设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包含人才理念创新、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确定其改革的重点,坚持分层设计、分类指导,深入挖掘具有农类特色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让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都能找准“角色”,做出“特色”[3]。

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类通识或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当地的发展战略与历史机遇等内容。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在农学、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大国三农”情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在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中医药知识等内容。

四、探索课堂教学全过程育人体系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发挥好这个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等各方面,贯穿于各环节,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一是做好教材与资源建设。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融入新编教材中,为课程思政改革奠定基础。同时,围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积极探索建设涉农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线上开放课程资源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视频、图片和链接的推送。课堂上进行案例穿插、专题嵌人、讨论辨析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探索灵活多变、富有温度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思政育人作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敢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育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每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发挥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农类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位教师具备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格,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首先,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通过党课学习、讲座报告等形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坚定教师思想信念,做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其次,增强教师的“三农”意识。让教师们树立知农爱农、奉献农业教育的思想,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水平。通过示范引领、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等各种形式,提升每位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在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育人方法,交流育人经验,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六、探索健全考核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未形成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也未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农类职业院校要探索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和教学改革的成效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党建、思政工作考核体系。探索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将其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教学评价、年度考核、评优奖励和选拔培训等的重要参考。加强专项督导检查,设置包括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环节在内的评教点或监测点。

农类职业院校以培养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新型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探索具有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的实施路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三农情怀立德树人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