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村“非遗”传统工艺制作开展职业体验研究

2022-07-23 15:03朱锋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非遗文创职业教育

朱锋

关键词:“非遗”;乡村传统工艺;文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的重头戏。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在于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乡村振兴的关键还在于创新和人才。

河南是中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大省,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河南又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大省,近几年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创新活力很强。以“非遗”为代表的乡村传统工艺制作及文创产品开发,既有其传统文化优势,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国家将众多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传统文化的拯救、传承,文创产品开发、销售,都需要众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后备力量。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企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2022 年5 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 正式实施。其中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组织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提供条件和支持”。这就从法律形式上确立了普通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职业体验的刚性要求。

职业启蒙是职业体验的前导,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可以通过家庭和幼儿园开始融入。职业体验是指以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让学生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现代社会职业体验的重要性

职业,对于一个人的生产、生存与生活至关重要。从广义上说,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因为一个人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城镇,从学前教育到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哪怕走到高等教育的顶端,取得博士学位,他仍然是要走向自己的职业(或者说岗位) 的。缺少了职业这个平台,哪怕学富五车,也无法实现自我回馈社会。

但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通教育学校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普通教育成了追求升学率的竞技场。换而言之,普通教育已演变为升学教育。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习者,而是逐步变成了考试机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不少家长对职业学校望而却步。这样一来,很多学生经历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择业观等一无所知。高考报志愿,对于专业选择、未来职业的认知一脸茫然,职业选择权就交给了老师和家长。一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愿就业,或通过考研延迟就业,或高不成低不就,很大程度上也与普通教育阶段缺少职业教育有直接关系。

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一些中考、高考无望的学生,因缺乏职业认知,直接选择外出打工挣钱,错失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在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个福音。职业体验有着诸多的作用。

其一,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内可以通过线上体验项目,如无人机、工业机器人、VR 技术等,了解先进的科技成果,关注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知悉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从中培养职业兴趣,激发创造热情。城镇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落实,农村的学生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弥补这一不足。

其二,延续职业启蒙,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到行业、企业进行职业体验,能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职业,他们通过听、看、做等多种体验方式,完成某项职业体验项目。不仅了解了各个行业中不同职业的特性和岗位特点,又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其工匠精神。

其三,借助乡村传统工艺制作,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帮助学生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原一带为例,“非遗”类传统工艺制作,包括朱仙镇木板年画、烙画、官瓷、钧瓷、汴绣、宫灯、风筝、剪纸、麦秆画、粮食画制作、布老虎、泥泥咕等制作技艺,还有灌汤包子、花生糕、桶子鸡、酱牛肉、卤肉等食品制作技艺,还有传统木工、编织、酿酒、制陶、织染等制作技艺,这些项目的职业体验颇具吸引力。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过程中,能够领略国之瑰宝的艺术技艺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灵活运用,让中小学生在深刻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同时,又能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1]。

二、乡村“非遗”传统工艺制作的先天优势

百余年前,因从事乡村教育而知名的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只有学校教育。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能有意无意经常接触一些职业场所,鼓励学生经常多留意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既是认识生活,实际上也是一种职业启蒙。

追根溯源,几乎所有的“非遗”都源自于乡村。作为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的场所,以传统工艺制作为主的“非遗”企业、“非遗”体验馆或“非遗”展示场所,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比如,一些乡村旅游景点或城市公园售卖或展示“非遗”文创产品,让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一些傳统工艺制作的体验,如陶瓷作坊的拉坯、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印制、糕点的制作、剪纸或木工的安装,总让学生流连忘返。稍微有一点文物常识的话,接触文物修复,学生也许会爱上考古、爱上文物修复。如果引导工作做到位,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遗产充满兴趣,这对学生今后的择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非遗”作为职业体验载体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促使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其次,有助于学生从小具备爱国信念,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文化自信。把爱国主义具象化,把报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再次,便于了解“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关注最新科技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三、乡村“非遗”传统工艺制作与职业体验结合现状

(一) 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在我国普通教育领域的概况

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在我国普通教育领域长期被忽视,现状并不乐观,开展的尝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看,一是缺乏整体规划以及系统认知,二是氛围不浓。也就是说,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共建共谋的局面尚未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对职业启蒙、职业体验教育的关注从2017 年才陆续开始。

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文件,是國务院2017 年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数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政策上开始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而当年6 月再度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已将职业体验教育作为“五育”之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也正是由于出台了这些文件,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才开始尝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北京二外附中副校长郭莉认为:“小学是‘职业了解’阶段,走进‘儿童职业体验馆’,认识职业的多样性;初中以‘职业探索’为主,‘走进企业’体验真实的职业情境,探究不同职业的社会分工;高中则进入‘职业准备’时期,聆听行业名人、毕业生讲述职业生活,走进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与自己向往专业的本科生交流,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2]有一定道理,但也值得商榷。不同阶段,依次走进儿童职业体验馆、企业、知名学府,与其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相适应。但高中生走进知名学府,视野是否太窄了?高中生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关注,仅仅局限在知名学府,这种导向是值得三思的。

(二)“非遗”领域的职业体验现状

作为职业体验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元素的职业体验也同样处于萌生状态。以活动形式组织的职业启蒙和体验,往往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兴趣活动上。

学校、家庭对学生的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对“非遗”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学校听一次报告、到博物馆或“非遗”展示馆进行参观的层面,少部分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在公园、新农村示范点、农庄或旅游景点购买文创产品,或进行制作环节的动手体验。离《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学生的体验并未上升到未来职业体验、职业引导的高度,仅仅是“感兴趣”,仅仅是“玩儿”而已。职业特点、岗位能力、敬业精神、工匠精神……都没能从中得到体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普通教育领域长期忽视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小学生、大学生进行职业体验,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发现自己的职业性向和职业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择业观和职业观[3]。但是,一直以来,对中小学生的职业引导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根源在学校。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也不能忽视。中招考试,尤其是高考的指挥棒,让不少中小学变成了升学考试的“战场”。社会上,人们普遍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不关注职业启蒙和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目标不清晰,实施职业启蒙、职业体验既缺乏规划,又存在着教师队伍专业背景不足等问题……概而言之:在于相关主体意识薄弱,乡村学校资源的限制以及社会配套设置不健全配备[4]。

2、“非遗”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不够突出。近年来,国家对“非遗”的支持,不仅仅是建立各级“非遗”名录,更多的是社会舆论的支持和保护经费的投入,目的是搞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接纳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传统工艺制作的兴趣培养,就是引导更多人未来的职业选择。为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企业或“非遗”传承人有责任担当起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

3、全社会尚未形成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的氛围。这些年,中学生的种种现象表明:由于升学这个目标导向的影响,初中毕业生一心要上优质普通高中,不能如愿的话再选择进普通高中就读,一般是不会考虑上中职的。而很多高中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认知一片茫然,高考报志愿时,只是冲着名校的校名,而不知道该报什么专业。哪怕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相当一些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的认知仍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造成的后果是:学习不感兴趣,没动力;实习时眼高手低,不安于工作岗位;毕业后理想破灭,即便有了工作岗位也总是觉得屈才。从根源上分析这个现象,原因在于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看不上,不安于普通工作岗位。一心想着坐机关享清福、做企业赚大钱,不切实际。

这其实正是学生缺少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所致。以传统工艺制作为主的“非遗”企业,尤其是文创产品开发企业,如果能够在学生的职业启蒙、职业体验过程中抢占先机,让学生认可,让学生有兴趣,让学生爱上这一行,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道路,也为企业储存了一批后备力量。这就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新创业铺设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四、实现乡村“非遗”传统工艺制作与职业体验有效对接的策略

新版《职业教育法》实施,等于职业体验有了刚性的法律保障。落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抓好普通学校的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就必须抓好各个层面的落实。

(一) 各级政府教育、文旅、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责任《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责任。这就需要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全社会(而不仅仅是职业学校) 认真学习贯彻这部法律,落实自身责任。只有在熟悉法律的基础上,才能落实好有关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履行好执法、服务等工作职责。

同时,应统筹规划,结合地方“非遗”企业或展馆情况,通过摸底,命名一批普通教育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基地,建设一批新的职业体验基地。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和职业学校,将适合职业体验的双创中心、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坊,共享给中小学校学生和高校学生。乡村振兴,“非遗”先行。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释放乡村“非遗”的文化魅力。

(二) 落实三方责任,探索多元体验模式1、普通教育类型学校要构建自身“职业体验”模式。

无论是普通中小学,还是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职业启蒙或职业体验课程,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囿于师资、设施等各种条件限制,尤其是乡村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开设并不见得是可行的。因此,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启第二课堂,建立学生社团,周末假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不失为一种良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普通教育学校领导重视并积极落实。立足本校,但不仅仅满足于校园,积极组织学生“走”

出去,把行业企业师傅“请”进来,学生的职业体验才能常坚持,有效果。农村学校更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外引内联,抓好这项工作。

2、乡村“非遗”类企业要主动融入。文化和旅游部2021 年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无论是“非遗”企业,还是“非遗”传承人,都应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落实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筹建“非遗”工坊,为青少年的成长铺路搭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的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学生入企求取真经;校企结合,企业入校传经送宝。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体验,了解职业特征,让“非遗”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企业主动服务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职业的了解,让学生体验职业精神和知识技能的可贵,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

3、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在推进普通教育学校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问题上,职业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实训室、实训中心、双创中心、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有各种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研究中心(基地)、“非遗”工坊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學校“校校合作”,普通中小学走进职业学校,职业学校送“职”

入校(普通教育学校),对构建学生职业理想,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不无裨益。

建设职业体验基地,职业学校最有优势,尤其是开设与“非遗”传承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融合职业学校的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校企资源,将职业学校打造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基地,是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的有效途径[5]。

(三) 全社会营造支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大气候1、媒体广泛引导。2022 年3 月25 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的通知》(教材〔2022〕2 号) 发布。该文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 个课程标准印发,供各地教育部门落实。其中,《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规定: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传统工艺制作”贯穿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四个学段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工艺制作之类的职业体验还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部门推进的劳动教育课,对学生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法》的推进,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引导,从各个角度大力宣传。毕竟,无论走学术型道路还是应用型道路,无论获得何种学历,客观地讲,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具体的职业和社会生活。

2、学生家长支持。在普通教育学校职业体验的尝试方面,海南中学的家长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校高一各班级家委会曾经多方动员,发动家长的力量,在海口市联系到了上百家企业,引进到学校班级进行真实场景的现场招聘会。大大小小的企业,每家拿出3~5 个岗位,为学生提供3 天的职场锻炼机会。学生以求职者的身份制作个人简历,寻找岗位,接受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面试。被录取的学生就到企业岗位进行职业体验。

这个做法无疑是成功的。家长的自觉行动直接推动了学校的工作。大城市有此便利,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不具备这个条件,但是完全可以根据实际寻找可用的企业资源或民间艺人,为学生找到职业体验的场所和机会。

3、校外机构多方搭台。教育的构成,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社会层面的众多机构,包括城市公园、博物馆、艺术馆、展示馆、科技馆、家庭亲子型教育机构、“非遗”企业、“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景点的体验中心,都是学生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的好去处。为学生提供职业启蒙、职业体验的平台,事关千家万户,每一个机构都应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总之,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之别。让职业教育走进普通教育,是一个长久之计,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职业教育法》从构建技能型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环境、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等方面,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6]。普职融合,时机已经成熟。技能,让生活更美好;职业体验,让人生更圆满。毕竟,乡村振兴,需要插上文化的翅膀。乡村振兴的大计,需要更多的人关注,需要更多的后备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非遗文创职业教育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