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2022-07-23 14:57徐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文化自信实施策略

徐骥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能力,还要探究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可以设计出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丰富这几种课型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生成责任意识,提升行为能力,从而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域;中学德育;实施策略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比较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部分教师会忽略提升自己的德育工作能力。事实上,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下,德育课程的设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提升专业素质,还要探究如何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文化自信是个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可,在设置德育课程时可从这个角度入手,设计创新的课程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素养。

一、体验式,获得感性认知

(一)设置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教师在设计德育课程时,可以将自己的教学体验融入其中。体验式教学能体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采用体验式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增加个人体会,提升其参与性。

教师会接触许多和亲情有关的古诗文作品,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在此启发下设计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亲情体验类课程。首先让学生回忆《游子吟》等和亲情有关的古诗文作品,播放与之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将他们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其次引导他们相互讨论,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和亲情有关的真实经历,促使学生进入到体验情境中,让他们从传统文化的“孝道”入手,反思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最后,学生还要参与到为父母洗衣、做饭等实践活动,并将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该活动让学生体会了传承千年的中华美德,激发了文化自信,并在生活体验中增强感受。教师可以在实习中设置此类课程,与学生形成共鸣,提升教育效果。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中学德育课程也要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二)角色扮演,深化心理体验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中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中,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深化心理体验。

中国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但是相关的历史和学生有一定距离,他们很难深切体会。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摘取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小故事,并在实习时构筑角色扮演类的课堂,让学生阅读和研究这些历史资料,并试着将历史故事改编成话剧并表演出来。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扮演了红军战士,体会了长征过程中面临的艰辛,这让他们深化了内心体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自己要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教师不妨也参与到学生的角色扮演中,并在必要的时候用问题加以引导,如可以让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思考,说说在和平年代要如何从先辈的身上汲取力量,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这样就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体验,让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教师还可以借助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观察生活、了解文化的能力,这样有助于丰富课程形式。同时,教师也能在此类实习情境中和学生亲密接触,进而增强他们的信任感,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地考察,升华情感体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不少教师的切身感受,既然如此,就可以结合这种感受,设计出和实践有关的德育课程。在实地考察类课程时让学生充分运动起来,进入社会考察研究,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获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激发情感体验,从而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如果教师每天只是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挂在嘴边,却没有给学生提供活范例,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设计德育课程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来到历史博物馆或者文化遗址实地参观,进而增加他们的情感经验。以“农耕文化”为例,首先带领学生来到博物馆,看看中国古代有哪些农具,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学生在观摩中会为古人的智慧所震撼。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他們来到田间参与学农活动,亲自触摸、使用新型农具,感受农具的发展变化。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他们体会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并为当今中国农业发展速度之快而叹服,由内而外地激发了文化自信。

在实践类课程中,教师将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手试做,用心灵感悟,这能起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激发生命活力,促使学生自主成长。

二、探究式,生成责任意识

(一)融合日常现象,提出问题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所以如果要优化德育课程,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设计探究情境,融入各种日常现象,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教师要基于文化自信视域,让学生探究古人身上的社会责任感,然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说在当今社会要如何体现责任意识。如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主题中,教师一开始直接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并说说感受,但是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远,所以效果不好。在修改了探究课程后,加入了结合生活现象思考的问题,学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社会背景,思考自己能在其中做些什么,将教育与日常现象相结合,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结合日常现象探究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教师要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挖掘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设计探讨主题,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搜集丰富素材,调整观念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教师思考如何能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解决学生不知道收集方向、不懂得收集方法、不明白整理技巧等问题。如果学生能自主观察、调查、统计获得资料,探究活动就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围绕“公德心”这个主题展开探究活动时,教师一开始想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直接推送给学生资料,但是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薄弱,所以就决定调整方法,用一小部分资料作为引子,让学生学习自主搜集。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循循善诱,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關键词在网络上搜索,在收集到资料后如何辨别资料的真假,怎样整合内容相近的资料,再思考如何结合资料分析问题。教师想到可以让学生将素材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反思,说说公德心体现在哪些不同的方面,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如果遇到了没有公德心的人该如何应对。通过循循善诱地引导,就可以发现德育课程不只是讲大道理,而要转变思想认识,认识到德育探究也需要资料支持,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师要思考如何增强学生资料收集意识,怎样自主收集资料,探究在什么时机投放资料。通过鲜活的资料让学生改变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三)形成专项成果,建构体系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产生专项成果,并形成知识体系,那么教学效果更好。但是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经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造成探究性学习活动走形式,虽然活动过程十分热烈,但是学生最后收获甚微。所以要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通过策划书、小论文等形式形成专项成果。

在“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究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思考如何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弘扬和发展,体现出时代性。由于该主题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如何能让其变得更具体,如让学生用策划书的方式展现专项成果。学生要选择一些能提升人们思想品德观念的文化活动,并探究该文化活动的古今传承,结合时代特点设计具体的活动策略。如有学生从移风易俗的角度探究了“新年拜年文化”,设计了“网络大团拜”活动方案,可以通过微信信息、视频和抖音等工具给亲戚朋友拜年。教师还选择了优秀案例让学生试着付诸实践,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合作、探索、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并建构知识体系。既要有务实的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提交探究成果,通过两手抓让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三、合作式,提升行为能力

(一)契合时代特点,精选主题

作为教师,深刻认识到合作式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相互合作,探讨课程优化方向,才能提升实际教学能力。同样,如果能将这种方式移植到中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中,也能促使学生相互帮助、依赖、激励,从而提升他们的品德素养,修正不良行为。在设计合作活动时要注意体现时代特点,精选一些能体现时代特征和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的作品。

如在冬奥会期间,很多人都被奥运健儿的飒爽英姿所震撼,教师自身也受到震撼,因此想到可以结合这个具有时代性的话题设计合作式德育课程。在“奋斗精神传千古”这个活动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冬奥会的照片,并将精卫填海等体现艰苦奋斗、持久不懈精神的古代故事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挖掘更多体现“奋斗”精神的历史故事,并搜集相关的时事新闻,说说在当今社会除了在体育健儿身上能看到这种精神以外,还可以在哪些人的身上体会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力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质与时代相融合,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条路径。

在分析课本时,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内容虽然能彰显传统文化,但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所以在德育课程设计时,就要想办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从社会新闻中挖掘一些新鲜素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力。

(二)遵循异质原则,实现互补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和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合作研究,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因此在小组合作活动的时候,要基于组内异质原则设计,让学生相互弥补、帮助,从而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家国情怀,教师设计了“祖国,我想对你说”主题创作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收集资料,设计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向,再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出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在分组的时候,一开始教师选择让学生自由分组,发现效果并不好,因为有的小组成员创造性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弱,无法提出具有新意的创作设计。所以要适当调整其分组方式,让能力强的学生分散插入各个不同的小组中。除此以外,还要看看哪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也要尽可能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合理地分配能让学生在协调中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在开始分组时,教师只是单纯按照学习成绩来分组,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可以发现还有不少其他的分组依据,比如可以让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能力倾向、家庭背景等因素来分组,不断优化各小组的成员组合。

(三)引导多元互动,科学调控

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注意和学生进行交流融合,导致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感觉,教学效果不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逐渐认识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师生、生生、生本等多元互动中,并进行科学调控。在设计合作式德育课程时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师生之间要相互融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文化自信要求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探究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之间的融合点。因此可以设计“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传统美德,它们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要如何将传统美德和现代社会结合在一起。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学者要融入其中,用问题引导他们关注自己此前忽略的问题。如有学生认为“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此时教学者就要引导其思考:“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们常常有哪些行为,他们要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爱老敬老的人呢?”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用问题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他们畅谈身边的例子,构建了多元互动的真课堂。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话语霸权,也不能游离在小组之外,而要扮演好引导、启发的角色,带领学生参与多元互动,科学调控合作学习的节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基于“文化自信”视域构建德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时代的特点,将创新思想融入其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探究中生成责任意识,在合作中提升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健莉;陈晓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4).

[2]谭小华.基于文化自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10).

[3]张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学德育课程建构策略[J].教书育人(上旬刊),2022(3).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文化自信实施策略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