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史记》看司马迁的写作风格

2022-07-23 15:06王媛媛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刺秦匕首荆轲

王媛媛

一提到史书,人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史记》。因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本无意于只是单纯地记录史实,也没有想要成为一名小说家,而是非常注重对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从他所欣赏、所着意刻画的悲情人物的身上,我们能够一窥他的写作风格。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以对人物的描写组织史料

司马迁善于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常常留意到一些极其细微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有些细节虽不是史家需要详细记录的,他也不会放过,而且能通过描写这些细节来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营造悲伤、凄凉的氛围。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记录了楚汉相争的一个场面。在荥阳之战中,项羽对战汉军中最善骑射的楼烦。司马迁细致地描写了项羽意气风发的样子:“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人壁,不敢复出。”到了垓下之围时,形势陡转急下。被汉军紧紧包围的项羽已经走人穷途末路,却仍不改英雄本色:“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在这两处细节描写中,项羽“嗔目叱之”的神情未变,勇猛的英姿未变,都能震慑到敌人,但是读者却明白:这位英雄已经从顺境走人了绝境。这两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处境中的项羽的同一种神情和姿态,使之形成对照,让人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与时过境迁的凄凉。

又如,我们可以对比《史记》和《左传》中描写战争的文字。在描写与重要人物相关的重要战役时,司马迁往往不惜笔墨,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左传》则常常省略对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直接交代战争的结果;很少会围绕某一个人物进行集中而细致的描写,而是注重交代双方的兵力排布、人员分配、交战顺序等。如对于发生在宣公十二年的晋楚邲之战,《左传》依次讲述了逐赵旃、楚军出兵、金军溃逃三件事,并不像《史记》记录垓下之战那样,明显地将“项羽”置于众星拱月的位置。相较之下,《史记》突破了以往编年体史书的局限,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完成了从以记事为中心到以记人为中心的转变。

二、坚持求真的写作原则

司马迁有意要写一部“信史”,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求真”的写作原则。以荆轲刺秦王一事为例。《史记》《燕丹子》等都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史实。我们可以将《史记》与《燕丹子》中描写图穷匕见的文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一《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日:“轲起,督亢图进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数之日:“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于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海内报雠。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秦王日:“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日:“罗觳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轲拔匕首擿之,决秦王,刃入铜柱,火出。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日:“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燕丹子》 从匕首出现,荆轲“左手把秦王袖”开始,《史记》和《燕丹子》的情节开始有所不同。在《燕丹子》中,荆轲似乎无意直接刺秦王。他在距离秦王很近、左手把袖的情况下,选择先用右手去击打秦王的胸口,详细陈述秦王所犯的过错。在这个过程中,秦王还能与之周旋,用琴声自救。最终导致刺杀的行动失败。在《燕丹子》中,荆轲成了一个行动随意、目的并不十分明确的刺客。而在《史记》中,荆轲所有的行动、言语和信念都是围绕着“刺秦以报知遇之恩”展开的。司马迁笔下刺秦的场面,少了一点悠闲,多了一些紧张。他还通过描写左有诸人救秦王的情况,展现了荆轲的孤勇。

另外,《燕丹子》记录荆轲刺秦的故事,旨在“取奇”;《史记》则凸显了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取向。在《燕丹子》中,荆轲自言他的目的是“将海内报仇”,只说“与轲促期”,并不突显自己的行动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在刺杀失败之后,他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也只说“吾坐轻易”,慨叹“我事之不立”。《史记》则不然。荆轲始终围绕着刺杀秦王这一目的行事,艰难地周旋于众人之间。他在左股被砍断之后,还要以匕首掷秦王,展现了一种不顾生死、斗争到底的精神。最后,他说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想生擒秦王来报答太子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荆轲已经竭尽全力。他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自己轻敌,他舍生忘死刺杀秦王也不是为了自己。在司马迁的笔下,荆轲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更令读者感到痛心。

与《燕丹子》不同,《史记》写的是荆轲的悲剧。司马迁舍弃“天雨粟,马生角”的传奇素材,也不选取太子丹杀马取肝、断琴者手以交好荆轲等不合常理的离奇情节,一心一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拉开了悲剧的序幕。《史记》中“求真”的标准比史书宽松,又比小说严格,这样既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又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总之,司马迁摒弃了传统史书以叙事为主的写法,而以对人物的描述来组织史料,在写作中坚持求真的原则,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刺秦匕首荆轲
英雄?英雄!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文言实词小课堂
黎明之光
荆轲刺秦王
从三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荆轲刺秦:士为不知己者死
玲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