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唐诗中的“三美”

2022-07-23 15:07张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严羽三美沧浪

张力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以唐代诸公作为“大乘正法眼者”来剖析宋代诗歌存在的问题。比如,他认为宋诗不重视意境的营造和意象的捕捉,大量的说理、议论破坏了诗的氛围。针对这种弊病,严羽向唐詩借鉴提出了“别材、别趣、兴趣、妙语”说,我们可以感知到严羽对唐诗的那种偏爱。与其说《沧浪诗话》是为了改变宋诗的弊病而创作,不妨说其诗论是围绕唐代诗歌万象而著说。教学中,可将《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理论作为赏析唐诗的依据,感受唐诗浑然一体的意境美、不落痕迹的自然美和韵味深长的含蓄美。

孙之梅在其选注的《钱谦益诗选》的前言中说:“明代学习杜甫最出名的诗人是李梦阳和李攀龙二人,但他们都是从字句上学杜甫,以至于拾人牙慧,‘万里’‘长风’络绎不绝。而钱谦益的高明之处便是拓展内在诗意,并达到气格的统一,营造出浑然一体的意境。”的确如此。钱谦益想必十分透彻地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才有此觉悟。他是以什么途径去了解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说明的是早在宋代时期,就有人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唐诗的艺术特点。例如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别材”与“别趣”作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论述了上乘诗作一定要遵守“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的规则,使诗作“吟咏情性”“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是唐代诗歌的艺术规律。简而言之,唐代诗歌不以表现才学和阐述道理作为根本目的,而是以情感抒发作为宗旨,并且能将形象、思想、语言融合在一起。审美意象中自有感染人的情志,感人的情志又涵盖高远的思想,这便是唐诗的审美趣味特征。我们通过研究严羽对“别材”“别趣”的阐述,可以明确唐诗创作的规律,甚至是约定俗成的创作技法,进而感受唐诗浑然一体的意境美。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严羽描述的唐诗技法进行粗略的阅读,感受诗人是怎样“吟咏性情”“尚意兴,而使理在其中”的。通过阅读,学生进行赏析:《野望》描写了一派清幽的秋景,层林尽染,重山尽着余晖,牧人、猎人返回家园,唯有自己“徙倚欲何依”,抒发自己被贬后孤独抑郁的心情;《黄鹤楼》描写站在黄鹤楼上远眺的景色,从仙人乘黄鹤飞去,再到江面的烟波使人烦愁,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使至塞上》描写了诗人王维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的见闻,飘蓬、大雁、沙漠中的孤烟、黄河上的落日,这里无不在写景,无不在抒情,既有孤独寂寞的悲伤之情,又流露出慷慨悲壮豁达的胸襟。这三首诗以及其余二首,诗人都是从营造诗境入手,这是他们“尚意兴”的表现,透过浑然一体的诗境,觉得诗人吟咏性情和形象塑造齐驱并进。学生并未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读过什么书,诗中也并没有夹杂议论说理,而是通过诸多意象营造的意境表情达意的,这恰恰是唐诗最高明的地方。

严羽认为唐诗是天生化成,不需要任何人为的斧凿。为了说明唐诗的自然化成之美,严羽以陆机和鲍照的诗作为反例,认为“和韵最害人诗”。陆机之诗之所以在六朝诸公之下,就是因为其中“少自然之趣,无直致之奇”;鲍照之诗之所以不如谢灵运之诗,主要原因在于雕藻淫艳,少了些许“芙蓉出水”之美。而严羽偏向那种诗意一目了然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严羽论述的“自然之美”去体会诗句。读诗是有方法可循的,既要跳出字句的格局远观整首诗,感受浑然一体的意境,又要走进其中触摸字句,感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艺术境界。尤其是唐诗,词句、形象、情感分别处在不同的层次中,更需要学生细读才能体会。

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例。严羽认为“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意思是要读懂李白的诗,就要了解李白的性格。因此,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收集李白的一些资料信息,通过了解李白找到理解其诗的突破口。

例如有学生在收集一些材料后概括如下:“李白性格豪迈,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所以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都是比较浪漫的。另外,李白还接受道家与儒家的双重思想,所以其诗既有道家的洒脱境界,又有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至真情感。”教师继续提问:“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诗中是怎样体现的?”学生回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雄浑气势是非豪逸胸襟难以写就的。将波中月影看作是从天上飞来的明镜,将空中的彩云幻想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更是非浪漫精神不能写。最后一句写李白行至途中仍然爱恋故乡的江水,却没有抒发自己对远方的期待,这说明其内心有一刻是儒家思想占了上风。”“说得非常好,严羽也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评价李白‘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人言太白仙才……太白天仙之词’,从中可以了解到太白诗之万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结合对其性格的解读,我们足以理解其诗表现出的自然之趣、直致之奇。”

我们读古诗总会被绵长的诗意打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总会让我们回味良久。严羽将诗道比喻成“禅道”,认为论诗如论禅。比如唐诗的诗意相对含蓄,给人一种韵远味深的感受,因读者的境遇不同而理解的意味不同。另外,严羽从唐代诗歌中总结出一些艺术经验,即语言忌通直,意思忌浮浅,脉络忌露白,诗味忌短促。

既然唐诗已被奉为圭臬,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严羽总结的这些艺术经验去反观唐诗,理解它朦胧含蓄之美是如何表现的。

以崔颢的《黄鹤楼》为例。这首诗的语言极富禅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

如有学生说自己在读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时,会感受到时间流逝而仙人不在,唯有空间承载时间变换时留下的空洞。在这里,学生根据唐诗“语言忌通直”的特点,了解唐诗主题的多变以及诗味绵长的特点,这更加印证了严羽所说要获得妙语,必须遵守“意忌浅,味忌短”的规则。

此外,这首诗的脉络极具跳跃性,也较为隐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感受。比如前两句,诗人在“黄鹤楼”处结束,但三、四句却没有写黄鹤楼如何,而是继续跳跃到“一去不复返”的黄鹤上。在诗人笔下,“白云”与“黄鹤楼”都是永恒的,但它们的永恒又不同,白云的含义更深一层。第五、六句诗人没有继续写白云,而是跳跃到对晴川阁的碧树和鹦鹉洲芳草的描写上,实写站在黄鹤楼上远眺的景色。第七、八句,诗人又写时至黄昏浩渺的江面烟波。总体而言,诗人好像没有太着题,一切都是模棱两可的,而这恰恰使得整首诗情味隽永,发人深省。

我们为什么统称唐代诗歌为唐诗呢?除了它是唐人所作还有另一番含义,那就是它体现的审美趣味特征基本是相同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将唐诗放在某一个诗歌理论中进行研究。古代有很多这样的诗歌理论的著作,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教师可以研读它并从中找寻可应用于唐诗教学中的观点,以此为纲引导初中生进行古诗的品鉴。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严羽三美沧浪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沧浪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均州:沧浪之上,沧浪之下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只见沧浪不闻君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
严羽诗论“兴趣说”含义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