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究

2022-07-23 15:03朱玲钟文平
江西教育C 2022年7期
关键词:关爱乡村振兴教育

朱玲 钟文平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问题,政府要大力振兴乡村企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要强化责任主体,完善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更新农村家长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缓解亲子教育问题;要重视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农村乡风与民风建设。

关键词:教育   关爱   乡村振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不少农村青年远赴异乡就业、创业,将孩子留养在家中,由他人监管照料。这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便是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地朝着民族复兴的征途阔步前进。民族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教育必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责任主体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就是父母不能对他们进行监管和照料。2018年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仍有留守儿童700余万人,这种教育责任主体的缺失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首要问题。这个庞大数据背后涉及几千万人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农村,虽然能通过视频、电话等现代通信手段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亲子之间的感情不是靠几个电话和短暂的相聚就能弥补的,父母责任的缺失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关爱服务专业性不强

教育关爱服务的专业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不准确,习惯性用“标签化”概述农村留守儿童,甚至等同于一般的“问题儿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和具体需求研究不够、把握不准。不少地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制度规范,随意性强。有的地方缺乏专业的教育服务人员,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到位,出现“误诊”现象,不仅不利于“治病救人”,还贻误病情。有的地方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千篇一律,常用思想说教,甚至以利益威胁等来遏制孩子的合理要求,将思想教育等同于心理疏导,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现实需求。

(三)教育关爱不长效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不会因为社会力量的干预而转瞬即逝。虽然教育关爱的行为暂时性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忽视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發展性和内隐性。目前,地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机制建设还不够灵活,更多采取的是老套的帮扶性措施,实行的是民政传统救助手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机制的制定没能契合实际。机制建设不灵活,操作不到位,教育关爱就不长效。

二、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缺失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爱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留守儿童的问题因留守而相伴存在,是社会化进程的阶段性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因城乡二元制而越发明显。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下,城乡二元制的现状将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差距将得到极大缩减。这将在根源上逐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主体仍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部分监护照料人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关爱,但仍存在教育关爱缺乏实效性的现实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本质还是留守儿童父母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门“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育成本下降,农村青年在农村大有可为。责任主体回乡教育照料孩子的意志行为主不主动,教育理念合不合理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量与度。

在现阶段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家庭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政府各部门仍需对农村留守儿童付出关爱努力,但各部门、各组织,相关责任主体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多头共管,浪费严重,针对性、实效性弱,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面对多变复杂的发展性问题,需要机制创新,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全面提升教育关爱实效。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实践

(一)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年父母外出务工,无法监管照料儿童所致。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各地县级、镇级、村级部门要抓住利好政策和乡村企业发展的窗口期,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国家乡村振兴要求和地方实际特色,发展地方企业,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留住地方人才,更好为地方服务,从根源上减少外出务工青年数量,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具体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儿童生活与教育权益问题,又有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也有教育者责任缺失的后置负面问题。主导部门要在国家法律体系的大框架下,积极出台具有实际效益、操作性强的制度,重点维护好农村留守儿童依法享有的权益,依法打击各种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利益的行为,真正做到“幼有所教、幼有所护”。主导部门应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配齐工作人员,做到科学研究、统筹部署、逐步推进。

(三)更新农村家长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首先,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做好儿童教育的深远意义,明确儿童各种发展的不可逆性、发展的关键阶段性、发展影响的深远性,尽量不贻误孩子的终身发展,不以物质上的满足来替代精神上的需求。其次,要有制度保障,现行的家长教育均是自愿行为,缺少对家长的评价和评估,更新教育理念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大刀阔斧,革故鼎新,打破旧的思维习惯,重视对家长教育行为的评估。

(四)精准教育、贴心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键在人,准确地说在于实施具体教育关爱的人,他们可能是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人员、志愿者或者学校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感受。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育关爱者采用运动式干预,社会关注时给予“集中供给”,平常则基本不予以关注。各级各类教育关爱人员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时不能“事前拍脑袋、事后拍屁股”,要深入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具体到教育对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做到一人一策,因材施教。强化教育关爱人员的人性化认知,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杜绝千篇一律的帮扶行为,心中装事,眼中装人。加强教育关爱人员的专业化认知,提升他们的教育艺术、教育水平,特别是加强心理学、教育学、安全教育等领域的学习和培训。关爱才能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才能化解留守儿童的烦恼,让留守儿童也享有人间真情,才能切实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参考文献:

[1]杨青松,石梦希.从粗放到精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实践的优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0(6):73-76.

[2]杨帆.乡村振兴视域中农村妇女主体意识培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0.

[3]戚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政策探讨[D].重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9.◆(作者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城镇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19JY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关爱乡村振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