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开发与保护研究

2022-07-23 15:01常耀张梅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滨水黄河智慧

常耀 张梅

黄河沿岸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古都、古城、古迹等人文资源,地上悬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力。然而,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开发和保护的难度大。如何可持续地开发和保护黄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满足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是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构黄河滨水智慧休闲旅游空间,探索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造福人民群众。

一、需求驱动的空间开发

黄河文化是“人”的文化,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水是生命之源,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水的喜爱与敬畏。早期黄河沿岸的先民们出于生存的需求就逐水而居,这也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们对于水的喜爱之情。农业耕种对水源的需求量比畜牧业要大得多,黄河水灌溉着沿岸的农田,也孕育了农耕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在不断增加和聚集,城镇开始出现在黄河沿岸。时至今日,沿黄各省(自治区)的省会(首府)城市也都位于黄河干流或其主要支流的沿岸,甘肃省的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等均位于黄河沿岸,青海省的西宁市位于黄河支流湟水中游,山西省的太原市位于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沿岸,陕西省的西安北临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黄河作为沿岸人民的水源供给,不仅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也逐渐被赋予了精神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性,被誉为“母亲河”。

黄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是黄河沿岸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出来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古迹和文物等是文化和意义的载体,是黄河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无形的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戏曲、庆典等是人民群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用来教育和引导社会群体的社会规约。比如,豫剧是人们用戏曲这一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育、劝诫或规约世人,普及“善恶有报”“爱家爱国”等朴素的传统思想;祭祀或者庆典也是人们通过赋予仪式以意义来教导后人要敬畏自然、敬畏先祖,强化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黄河沿岸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共同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黄河沿岸地区的人民群众既是黄河文化的创造者,又是黄河文化的传承人和保护者。黄河文化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也是依赖于沿岸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因此,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关注沿岸人民的福祉,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時,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活力与生机。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等工作都不应该脱离人民群众,吴必虎等学者也指出要以人民群众的休闲和旅游需求驱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休闲游憩功能的开发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的开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还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重效益的和谐统一。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也逐渐增加。沿岸居民会在空闲时间到黄河沿岸散步、观景、观鸟、骑行、野餐、露营、垂钓等。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后果是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远离了自然环境,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黄河滨水休闲旅游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工作带来的疲惫与压力,给人们带来放松、愉悦、修复等体验。有研究发现,流动的河水具有缓解心理压力、安慰舒缓紧张情绪等功效。以自然水文环境为基础的休闲游憩活动有助于缓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压力,进而有助于缓解许多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等问题,以及快速城市化和人口增长造成的社会文化问题。作为多功能的开放空间,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是沿岸与附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游憩区。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通过滨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将人与水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指人们可以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精神、思想、信仰、教育、休闲和审美等非物质层面的体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基于景观的客观生态系统和人们的主观感知,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人类的幸福感。现阶段各个地方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制定的防疫政策导致跨区域的长距离旅游活动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近距离的休闲游憩活动就变得广受欢迎。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的建构是沿黄地区居民与黄河联系的纽带,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远游而就近休闲游憩的需求,也可以培养沿岸人民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水和谐共存,改善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吸引力,促进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问题与挑战

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导致黄河沿岸的休闲游憩“供给—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近年来,人们休闲度假的时间和空间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近距离、短时间出游模式的受欢迎程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距离、单日往返的城市滨水休闲游憩成为沿黄地区人们偏爱的出游方式。沿黄滨水的休闲游憩不仅可以使游客亲近自然,了解家乡文化,还可以缓解人们因为疫情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然而,由于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和承载力的有限性导致休闲游憩和生态保护变得同样重要。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生态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恢复工程将十分困难且复杂,而且过程十分漫长。因此,生态保护工作需要走在黄河滨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之前,避免重蹈“先破坏后保护”的覆辙。环境承载力超载也是文化遗产地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滨水休闲游憩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时刻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黄河流域的不同城市、不同河段从自然环境到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程度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现阶段,黄河沿岸地区一些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地方政府对河流廊道进行了景观美化和管理。河流滨水空间的环境设计特征与河流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程度,决定了休闲游憩活动的类型和环境承载力的差异。河段的自然特征及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等都会对城市河流廊道的特征产生影响,导致黄河沿岸滨水休闲游憩空间的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性。

人们的滨水休闲旅游行为也会影响到河流系统的生态可持续性。黄河沿岸滩涂为人们的休闲游憩活动提供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散步、骑行、观鸟、露营、垂钓等岸上休闲游憩活动,也可以选择水上休闲活动,如游泳、划船等。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休闲游憩资源的使用者数量、拜访频率、逗留时长以及活动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露营时随意向水体倾倒废水或向水体扔垃圾等行为会导致水质污染。节假日的黄河滩涂会聚集大量休闲游憩者进而导致拥挤等问题,岸边的植被和土壤等会因为人们的踩踏而遭受破坏。黄河沿岸的内陆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植物受到影响后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游客的休闲游憩行为会短暂入侵黄河滨水的生态环境,然后会对野生生物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影响。如鸟类筑巢期间受观鸟者的打扰,会导致其物种的生育率降低;游客的随意投喂则会影响生物的觅食;过度垂钓或捕捞也会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等。

黄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然而现阶段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程度不均衡,开发水平仍有待提高,普遍存在文化内涵发掘不充分,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等问题。部分游客的文化遗产之旅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游方式为主,文化体验肤浅不够深入,无法从休闲和旅游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一些旅游地区的讲解和导览系统有待完善,一些游客素质不高还会做出随意刻字等破坏文物古迹的不文明行为。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被破坏将是人类文明永远的损失。

黄河滨水休闲旅游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如果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利用资源,而不考慮自身行为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最终会导致“公地悲剧”现象的出现。“公地悲剧”是由英国学者哈定提出的,如果英国的牧民都在同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每个牧民都想增加羊的数量来提高自身的收益,而羊的数量的增加会给公共草场带来伤害,但是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中,牧民保全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最终导致草场的过度使用而造成严重退化无法放牧的“公地悲剧”现象。有学者指出政府层面的干预和管理可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避免“公地悲剧”。然而,黄河沿岸滨水休闲旅游资源的管理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面临黄河沿岸资源分布不均,开发程度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黄河滨水休闲游憩资源的管理还面临着有形和无形的边界,不同行政区域的边界划分又使得黄河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面临权责分配等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黄河沿岸的自然河滩上,景色宜人的地方已经随处可见私家车、露营、烧烤和嬉笑的游客。游客如果只是追逐放松与享乐,而不注意自身行为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那对于黄河沿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将是永久性的。

三、基于“智慧游客”的空间保护

为了避免休闲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开发,需要依赖科技手段建立智慧休闲旅游空间。通过客流监控系统、大数据技术、仿真技术、智慧导览系统等手段对客流进行监控、引导和管理。智能导览系统不仅可以基于交通、搜索大数据给游客提供实时的动态客流信息,监控和引导客流,还可以结合AR技术、3D技术等手段为游客提供更为生动形象的文化知识和信息讲解,让游客可以更直观和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智慧空间的建构,联动不同区域,打破行政边界等有形边界的局限,在云端实现数据共享、平台共建的跨边界合作。

然而,传统旅游智慧景区的管理模式在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黄河滨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分布面积非常广,时空跨度非常大,全流域监督和管理在现阶段仍然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在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休闲旅游者很多时候扮演探路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迅速扩大景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吸引更多访客的网红打卡地。相对而言,休闲旅游资源的管理规划措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因此,黄河滨水休闲旅游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监督、管理和调控,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依赖多方力量,特别是休闲游憩者的力量来实现合理的开发,有效地实现对黄河滨水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真正的智慧旅游空间。

黄河滨水智慧休闲旅游空间的建构并不是简单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而需要注重“智慧游客”的培育,离不开“智慧游客”的支持。在黄河滨水智慧休闲旅游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游客不应该被静态和孤立地看待。“智慧游客”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对自己的所见、所感具有智慧性的批判和思考能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新技能的学习能力。智慧游客的概念最初是由霍恩引入旅游研究中的,主要是指旅游者不能满足于肤浅的观光,而需要游客智慧性地思考和判别的活动。霍恩提出智慧游客的5个特点:探究、共鸣、敬畏、好奇和怀疑。人类智力不仅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指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与其他的商品消费者不同,游客既是休闲和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也是休闲和旅游经历的创造者。智慧游客应该具有与多样的文化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智力。游客的智慧水平既会影响游客在旅途中问题的解决和压力的缓解等方面,也会影响旅游知识的吸收和创造,以及对资源的珍惜与保护等方面。

通过休闲旅游增加游客对黄河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游客增强身份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休闲和旅游对个人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有益影响被广泛认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休闲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人们对休闲和旅游产品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需要游客对目的地具有相应的了解,比如文化遗产旅游,如果对相关历史知识有所了解的话,体验感会更好,收获则会更多。很多研究也表明生态旅游经历有助于唤醒游客的环保意识,培养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与一般的游客不同,智慧游客并不是单纯地享受自然资源带来的舒适和快乐,他们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的环境友好行为。因此,黄河滨水智慧休闲旅游空间的建构离不开智慧游客的培育。游客通过黄河滨水智慧休闲旅游空间获取的不仅仅是气候、水文和交通等实用性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获得历史文化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猜你喜欢
滨水黄河智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黄河』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