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2022-07-23 14:58李晓红
关键词: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有效策略

李晓红

摘   要: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是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图像识读素养发展现状,采取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图像识读内容;创设良好情境,促进积极探究;多角度比较观察,深入分析识别等策略来培养、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图像识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9-010X(2022)16-0044-03

图像识读是美术欣赏的首要环节,是理解作品做出审美判断与表述感受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了解到,现阶段的小学欣赏教学课时较少,教师偏重于知识的讲解,缺乏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运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图像识读内容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中的图片,但不是唯一和不可变动的。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拓展新的图像素材,整合相关内容或改变教材顺序。

首先,图像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或学生喜欢的作品作为欣赏教学的内容,提高图像识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采用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和表现地方风土人情、历史发展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地理、民俗、经济、历史的联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图像的获取与观看渠道更加多元,如线上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网上3D展厅等。同时,动漫、广告等视觉图像也对学生的图像识读产生了影响。教师要善于筛选和整合这些图像资源,优化欣赏教学内容。

二、创设良好情境,促进积极探究

创设良好的读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图像识读中,充分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

(一)学习环境的布置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教学环境,创设直观形象的读图情境。比如欣赏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小型画展,让学生在课前初步认识李可染的作品和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美,引起探究兴趣。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依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创设有趣且生活化的读图情境。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图像识读的积极性。

比如欣赏丰子恺表现儿童生活的漫画作品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演绎画中的故事,图像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像的意义。在欣赏《雨水》《夏至》《立秋》等表现节气变化的作品时,教师隐去图中的文字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读图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判断图中表现的节气,充分调动读图的兴趣和激发探究的主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还原作品创作或表现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比如,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播放轻音乐和山涧溪水的声音,营造远离喧嚣的自然情境。引导学生观看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等图像,伴随着悦耳的声音,展开想象,体会中国画创造的优美意境。

在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先带领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的片段,从创作者的角度聆听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声音,观看广场上人们兴奋激动欢呼雀跃的场面,再带着真实体验观看作品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含义和意蕴。

三、分解目标按顺序读图,提高读图能力

(一)分解目标设置读图任务

小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经常找不到观看的切入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图像识读的整体目标分解为阶段性任务,以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按步骤读图,循序渐进地获得图像信息与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

设置读图的阶段性任务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低年级可以采用项目列表的形式,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简单具体、容易操作。

比如,李可染《柳塘渡牛图》读图阶段的项目列表如图:

(二)按顺序读图

读图不是随机和无序地觀看,而是根据图像特点和读图目的按顺序观看。

整体——局部——整体的观看顺序采用得最多。先整体观看获得初始印象,然后进行局部细节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通过观看逐步获得从图像表面内容、形式、风格到内在主题、象征、隐喻等信息。

在观看面积大、细节多的图像时,要引导学生选择固定的顺序观看,切忌没有规律、跳来跳去地看。比如,观看米罗的作品《哈里昆的狂欢》,可以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空间顺序来看,也可以按照线条或形状等特征观看,能够看得更加全面和发现更多的细节。

四、多角度比较观察,深入分析识别

小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图像识读缺乏多角度地观看,对图像的识别和内涵意义的解读容易单一和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读图,通过对比图像的异同,从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思想、情感与创造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多角度全面认识和理解作品。

(一)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

将同一题材不同画种或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观看张大千的《漓江山水》与李可染的《阳朔》两幅同为表现漓江山水的作品,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两幅作品的线条勾勒、笔墨皴擦渲染等技法特点,比较布局构图、肌理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体会作者表现风格和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从作者传记的角度

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将齐白石的早期作品《八哥水仙》与衰年变法后的作品《祖国万岁》对比分析,了解先生五易画风的过程,深入理解先生博采众长,创新求变,淳朴稚拙、独特的大写意绘画风格。

(三)从历史研究或美术史发展的角度

比较不同画派或不同表现风格的作品,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或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的兴衰演变。比如,将清代郑燮的《竹石图》、罗聘的《秋兰文石图》与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进行比较,感受清代“扬州八怪”不受古法与成法束缚、大胆创新、奔放、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了解绘画风格形成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将不同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题材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对比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可以认识东西方人物绘画技法的不同,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艺术表现的不同面貌等。

五、问题与评价引领,提升解读能力

(一)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解读

图像识读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四步欣赏法提出问题: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画面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图像有什么意义?这幅作品可以摆放在什么地方?将问题贯穿整个识读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确立读图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观看,寻找线索,识别和解读图像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识读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观看李可染的《柳塘渡牛图》,鼓励学生在读图时提出疑问:牧童为什么回头?回头看什么?水为什么一笔没画?等等,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图像的表现形式与构成,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导向性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看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回忆,更加全面地认识与解读作品,不仅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还能够了解图像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与信息。

(二)评价导向,促进学生解读

课堂评价在图像识读过程中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图像识读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针对学生的观看、发现、表达等课堂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更有效的图像识读方法。

學生要参与评价内容、方式的确定和评价过程。学生了解评价内容和标准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参与评价能够促进反思,自觉地调整图像识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图像识读能力。

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优化图像识读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图像观看、识别与解读的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   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2]尹少淳.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2.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有效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