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路传来的“建党先声”

2022-07-23 14:57
放学后 2022年9期
关键词:蔡和森新民旧址

一墙之隔,聆听“先声”

新民学会旧址是一个简朴静谧的农舍小院,是“建党先声”发声地,湖南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地方。1938年,新民学会旧址曾在一场大火中焚毁,如今旧址是根据1984年的新建馆翻修而成。

100多年前,这里曾经坟茔环绕,屋舍簡陋,租金当然也很便宜。1917年,为了在长沙求学,蔡和森将全家从湖南湘乡永丰(今属双峰县)迁往这里。当时,环境异常艰苦,蔡和森结识了毛泽东、萧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之好友,大家时常相聚于此,或种菜劳动,或抒怀言志。

蔡和森故居的堂屋正中间,摆着一张方桌,就是在这张方桌前,以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为主的13名热血青年共同成立新民学会。成立之初,只有基本会员21人,随着影响扩大,发展会员至70多人。

1920年,蔡和森和一批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蔡和森废寝忘食“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逐渐坚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之信念。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另一部分新民学会会员留在国内坚持斗争。

蔡和森先后给毛泽东写过11封长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以及建党理论和步骤。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这就是“建党先声”的历史回响,新民学会一半左右的会员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和干部队伍的准备。时过境迁,它的留续,不仅是革命青年拯救国家危亡的见证,也用历史证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趋势。

小小讲解员,传递“先声”

“瞻名山巍巍兮,惟楚之有才;俯江水悠悠兮,为盛之于斯。兴校办学,岁在旧日丁亥,初号赫石坡,或因地而相称;移址承继,年逢新政立国,复更名麓山,皆凭山而卓异……”根据学校历史撰写的“新民赋”犹在校园回荡,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的铜像在学校“新民园”熠熠生辉,时刻激励着师生们不断前进。

因新民学会而得名,新民小学办学70余载,每年开学季,一年级新生都会到新民学会旧址上思政第一课;逢毕业季,六年级学生也要到旧址上小学阶段最后一堂思政课。

2021年4月13日,为迎接新民学会成立103周年,新民小学校长吴新华在旧址前坪给低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聆听建党先声,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思政课。当天大雨滂沱,学生们促膝而坐,听得格外认真。

不仅如此,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新民小学还将课外实践活动搬到新民学会旧址,每到周末或寒暑假,学生们可以走进旧址,担任“红色小小讲解员”。

“蔡和森从一师毕业后,工作一直没有着落。有一次他听说用黄豆、芝麻拌糖做成饼,一餐可以保持7天,于是蔡母用当月仅剩的一点钱买了材料回家做,结果我想大家都猜得到。这件事让蔡和森意识到,只有唤醒千千万万的人民起来革命,把反动统治阶级推翻,贫困才能被撵走。”2021年的“五一”假期,“红色小小讲解员”、新民小学学生周梓轩来到新民学会旧址,为省内外游客讲起了蔡和森“一顿美餐”的故事。

当天,周梓轩的搭档便是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初二学生周紫瞳。从新民小学毕业后,每逢节假日,周紫瞳仍会佩戴志愿者绶带,走进新民学会旧址,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2018年,经过海选、复试、考核、培训等环节,新民学会旧址首届红色小小志愿者讲解员正式上岗。在这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成为新民学会革命精神和革命内涵的传播者。4年来,新民小学50余名“红色小小讲解员”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走进旧址,义务讲解300余场次,接待中外游客近8000人次。

让“先声”代代传递,新民小学营造了浓厚的新民红色文化氛围,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并以红色德育特色项目化活动开展为基础,将新民红色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学习实践。

猜你喜欢
蔡和森新民旧址
油画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中国革命的“普罗米修斯”蔡和森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