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梅:我要把“希望”传递下去

2022-07-23 15:07梁伟
中华儿女 2022年5期
关键词:金寨金寨县希望

梁伟

三毛说:其实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世间美好,环环相扣,其中蕴藏的善良和温情,让人期待。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周玉梅便是如此,多年前,她是希望工程受益者,好心人的资助让她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看见了亮光。多年后,有能力的她在这条爱心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成为贫困山区孩子们心中最有力量的“梅姐姐”。

周玉梅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希望工程的叔叔阿姨们帮我找到前进方向,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我愿意把这份‘希望’传递下去。未来,只要家乡需要,我就会不遗余力做好这项公益事业。”

1984年,周玉梅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在她记忆中,儿时家中极度贫困。年迈的奶奶白发苍苍,背始终佝偻着。父母身体都不太好,她和弟弟似乎总也吃不饱。五口之家住茅草屋,没有壮劳力,经济上永远入不敷出。家里养的鸡是不能吃的,鸡蛋可以换盐、换油。周玉梅放学或者放假时,还要上山砍柴、打猪草、挖草药……

那時候,周玉梅喜欢坐在山尖尖上,看着山下那条唯一通向外面的路,她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甚至想过,倘若有一天去了大城市,再也不回这穷乡僻壤。当时,周玉梅最盼望过年,只有那几天,家里招待客人,会有荤腥,能够好好解解馋。她害怕新学期刚开学的日子,总是担心老师放学后将她留下来催缴学费。家里供养她和弟弟读书,能变卖的基本都卖了,周玉梅听到过爸爸妈妈为了学费争吵。

周玉梅说:“父母希望我和弟弟都能读书,他们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但现实很残酷,家里完全没有经济能力供养两个学生。我看到过父亲吵架后偷偷抹眼泪,他是特别坚强的山里汉子,我想,那时候,他是真的没办法了。”

所以,每次临近开学,周玉梅都特别忐忑,觉得自己时刻有辍学的可能,毕竟自己是女孩。当年,小学班级有40多个同学,女生只有8个。村里的很多姐姐,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跟着家人外出打工。周玉梅感觉自己迟早有一天也会走上打工之路。

这样的担心终于在二年级时被打破。1990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到金寨考察,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最后把学校选在南溪镇。在当年5月19日的落成典礼上,南溪小学已是焕然一新。徐向前元帅亲自为新校题写校名“金寨县希望小学”。

虽然南溪不是周玉梅所在的乡镇,但因为同属金寨,她也得到了实质性帮助。1992年,因为家庭困难,周玉梅成为希望工程资助的学生。那一年6月,她收到第一笔捐款,30元。“我记得那天老师叫我去办公室,告诉我有人来帮助我上学,然后给了我一张汇款单。”这张汇款单来自希望工程,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公益事业,旨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并改善贫困地区教学状况。

“那时我年纪还小,不知道什么是希望工程,只知道有一些人拿钱让我上学。每学期都有30元,虽然在现在看来不多,但对我们家当时而言,就是雪中送炭。”周玉梅提起当时的情景,还记忆深刻。

周玉梅读初二那年寒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但他们家里气氛却极为凝重,因为没钱,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就在家人一筹莫展时,周玉梅收到一张400元汇款单。父亲带着周玉梅和弟弟到附近的古碑镇把钱取出来,厚厚一沓,有5块的、10块的,也有50元、100元的大票。那是她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钱,“简直就是一笔巨款”,兴奋的父亲去学校为姐弟俩补齐了拖欠的学费,又买了腊肉和香肠。

“那是我们家过得最好的一个春节,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春节,特别幸福。我当时回了封信,说长大以后赚了钱肯定会报答他”。周玉梅说,对方的回信有些出乎意料,却让她终身难忘,“他说希望你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不需要回报,等将来有能力了,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至此,这位陌生人的话语,就像深深的烙印,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2002年,周玉梅高中毕业。未满18岁的她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决定去大城市打工补贴家用。她说自己收起书本那一刻,心都是碎的。在无锡待了一段时间,或许因为年龄小,或许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她迟迟找不到工作。离家前,父母东拼西凑的150块钱渐渐见底,她有些待不住了,坐上绿皮火车前往上海,找在那里的堂哥。

到上海后,和无锡境况一样,依旧没有工作机会,所谓的职业介绍所,还要收取不低的中介费,万般无奈下,周玉梅在工地上干起小工。搬砖、搅拌泥浆……整个工地上只有她一个女性,男人都喊累得腰酸背疼,周玉梅的手和脚上生生磨得全是泡,疼得她只能在没人的地方嗷嗷叫。即使再难,她也没有想过放弃,家里还有读书的弟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毕竟在这里,每天能有10块钱的收入。

在工地上风吹日晒两个月,除去下雨和停工,周玉梅挣了400块钱,交了中介费后,职业介绍所将她推荐到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工作。“第一次去公司,感觉能在这样的地方工作实在太幸福,冬暖夏凉,还有加班费。”那时周玉梅满足极了,憋足劲想干好这份工作。同事们休息,她依然卖力在工作,这一切都被老板看在眼里,没过俩月,她就被提拔为公司质检员。遗憾的是,没过多久,因为对丙酮和环己酮过敏,周玉梅在这家公司的职业经历走到了尽头,虽然很不舍,但周玉梅发现这几个月自己成长了很多,从特别内向到敢于和陌生人沟通,她慢慢变得更加自信。

2002年10月,周玉梅走进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得到了全面提升,从一名基层普通员工成为仓库管理员,直至成为总经理助理。这里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只有她自己能体会。

“因为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最不怕吃苦,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当机会来临时,我会比常人更加努力。我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职务越来越高,工资越来越高,这都是无数汗水换来的”。周玉梅说,“在工作的同时,我最开心的就是捡起书本,读了上海开放大学。学英语,学电脑,学企业管理,我太喜欢学习,感觉自己身上技能越来越多,更喜欢做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工作”。

工作越来越顺利,周玉梅在上海生活也日趋稳定,逐渐融入到当地生活。当时,她居住在上海市嘉定区太平村,为适应时代发展,村党总支针对来沪新村民中以青年为主的特点,在2006年9月,建立新村民团支部,探索党建带动团建,实践农村基层开展新村民团建工作的路子,通过组建新村民团支部,更好地将新村民青年力量凝聚起来,为太平村的建设和发展出力。10月,上海市郊第一个新村民基层团组织——共青团太平村新村民支部委员会成立,周玉梅被推选为团支部书记。

“当时村里本地居民1300多人,外来人口却有5000多人,而且多为青壮年,感觉肩上的责任特别重大。因为是过来人,我知道来上海多么不容易,住宿、工作、吃饭,全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我需要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年轻人”。周玉梅说,有了稳定收入后,面临的就是如何融入当地生活,所以新村民团支部成立后,每月都组织团员参加学习活动,每季度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每年的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都举办相应主题活动。“我们还不定期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公益性活动和义务劳动,成立了环保志愿者队伍、交通文明志愿者队伍……当时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青年朋友都喜欢”。

在履行新村民团支部书记责任的同时,对家乡孩子的关注,周玉梅从未停止。2007年,母校花石中学QQ群里偶然讨论起大别山区的困难学生,有同學说:“中国那么多人,一人少花10元钱,加起来可以帮多少孩子上学呀。”这一下把周玉梅的思绪拉回自己的童年,那些帮助过自己很多年的好心人,那一句“等将来有能力了,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嘱托,让她开始思考,怎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山里孩子。周玉梅试探性地在群里倡议募捐,出人意料的是,平时安静的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50元,我100元,爱心款很快就突破万元。

“当受助孩子拿到爱心款时,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往事浮现在自己眼前,想到每个月的汇款单,想到那个收到400元的新年,那是奶奶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也是全家人最幸福的瞬间”。周玉梅说,“也正是这样一次爱心助学活动,坚定了我做下去的信心”。

就这样,周玉梅以“深山梅”的网名加入金寨论坛网站并成为公益版主,利用这个平台发动越来越多的同乡、同学、认识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一年后,她又搭建爱心QQ群和公益网站,利用节假日,带着大家一次次走进山区贫困学生家里,为他们建立档案,募集资金,给予实质性帮助。爱心助学团队组建成功,金寨众爱公益协会成立,她还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同学、同事、朋友和企业家开展和金寨山区学校“手拉手”活动。在周玉梅动员下,全国各地的爱心团队纷纷涌入金寨县山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树熊俱乐部、山东省的铁岭公益团队、上海市的车友会……募集资金、学习用品、电脑课桌椅、食品衣物等,为上千名贫困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2009年,周玉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太平村新村民党支部副书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她以志愿服务方式为村民开展各项服务,获得上海各界认可,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标兵”“农民工先进个人”……因为贡献大,她还拿到政府奖励的上海户籍,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人。

2013年8月,周玉梅放弃企业高薪职位,担任金寨县在沪创业者协会第一任流动党支部书记,虽然收入下降不少,但是因为能为家乡做点事,能更好完成自己的公益梦想,她特别愿意。她说,“那时候,我常下班后与伙伴们一起登记、整理爱心物资,每汇集一车即发往金寨,每年至少发车四五次。最幸福的就是和伙伴们坐着大巴车,带着物资前往家乡,帮助那些困难学生,走访受助学生,看看他们成长状况,实地了解他们家庭需求。可以说,每一次走访都触动我内心,总告诉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学上、上好学,2015年4月,团金寨县委筹备成立安徽首家希望公益服务中心——金寨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这是专门为山区贫困孩子及弱势群体搭建的希望工程公益服务平台。对于团县委来说,因为是全省首家,完全没有模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每一步发展都是自我探寻,所以这个负责人极为关键,除了要对金寨县教育现实情况有深层认知,更要有一颗热爱公益的心。在时任金寨团县委负责人看来,周玉梅不仅有爱心,也有能力,是最合适的人。但大家都没有把握,不知道她愿不愿意放弃工作生活多年的大城市上海,放弃高薪,回到家乡,挑战这项艰难重重的新工作。

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金寨团县委邀请周玉梅回来主持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工作,没有丝毫犹豫,周玉梅接受了。她放弃在上海的全部,一切从头开始。“从大山里走出去,完成了儿时的梦想,经过多年打拼,终于站稳脚跟,有了稳定的收入、温暖的家庭,真的离开,确实有牵挂,有不舍。但在我人生艰难的时候,很多陌生人的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所以人不能只想着自己,青春时光非常短暂,应该在有限的青春做有价值的事情,我不怕吃苦,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

小时候,她常常坐在山头望着远方,想着哪一天能走出去。后来终于走出去,周玉梅却又回来了。2016年2月,金寨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成立,周玉梅接过聘书,全身心投入到公益助学事业,一边探索希望公益服务新模式,一边实现公益助学方式转型。

周玉梅说:“每天都连轴转,必须引进学校建设项目,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在中心推行‘一二三三工作法’,就是围绕一个思路,推进希望公益服务社会化;坚持两个拓展,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拓展,从钱物捐赠向人文关怀拓展;搭好社会公益平台、捐助方服务平台和公益文化交流平台;完善社会化工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化监督体系。”

多年来,周玉梅牵线搭桥募集到的社会爱心物资及爱心款总价值8900余万元,开展公益捐赠活动580多次,资助贫困学生75964人,援建6所希望小学、12所电教室、20所音乐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给山区孩子一杯水”项目,历时两年,筹得净水设备412台,价值近500万,基本实现全县学校全覆盖,改善学生教师饮水环境,让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留守儿童“精神工程”项目,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及留守儿童购买书籍;从心理咨询师培训、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建立、暑期关爱留守儿童等多角度开展关爱活动;开展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心、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建立信息化高科技的多功能教室,由外面专业老师远程为留守儿童教授音乐、体育、美术,开展品格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

虽然工作辛苦和艰难,收入却不高,当工资打进卡里时,周玉梅才知道是1200元,这些是她未曾考虑的。一年工资都达不到她在上海的月薪,但她说,“做公益,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自己的收入不要看得过重”。

公益路上,周玉梅從未停歇。在结对帮扶天堂寨镇一贫困户时,为了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周玉梅帮助他家购买鸡苗,出钱建养鸡棚,年底再请爱心人士回收销售,后来这个家庭脱贫,并建起漂亮的楼房。发完助学金以后,周玉梅遇到不在计划资助范围的同学陈丽,她的父亲突遇车祸,周玉梅把身上仅有的200元全部塞给了她,结果,自己返程的车票钱只得求助一个在车站上班的同学。遇到困难学生郭同学,其父亲长期生病,周玉梅联系当地医院进行帮扶,并联系上海爱心人士结对,直至郭同学大学毕业……

这样的事情在郭玉梅生活中时有发生,这些困难学生也成为周玉梅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说:“我遇到过很多孩子,都非常懂事,有的由于家庭原因,性格可能有些孤僻,但通过经常性走访,孩子们性格变化很大。他们把我当成亲人,当成自己的姐姐,喜欢叫我‘梅姐姐’。帮助这些孩子的人有很多,团县委的工作人员,我们中心的志愿者,还有无数爱心人士。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退休金拿出来捐给山里的孩子。就像周火生先生,从60岁开始捐资助学,25年时间来金寨100次,这位‘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的老人,直至临终还在想着我们山里的孩子,让我极为感动。”

从“受益者”到“传递者”,周玉梅感受着“希望工程”的变化与发展。从捐钱捐物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学”,到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孩子“上好学”,再到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得好”,伴随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理念转变,公益也开始从“捐赠”走向“赋能”。从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到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再到脱贫攻坚中保障义务教育在内的“三不愁两保障”……

曾经,在金寨希望小学里,孩子们有了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今天,这群孩子长大后,也愿意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就好像穿越漫长时间,拥抱过去的自己。

这些年,周玉梅不曾犹豫。虽然时有困惑,偶有迷茫,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她说:“很多朋友对我不理解,劝我不要做了,但只要想起山区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我心中总是充满牵挂。我必须走下去,不能回头,也不能停歇。我要通过努力,让越来越多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反哺大山。”

猜你喜欢
金寨金寨县希望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金寨红
幸福金寨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
基于扶贫开发的金寨县生态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