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初期日本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2022-07-23 15:08周京
雨露风 2022年6期

摘要:明治维新以后,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这一时代潮流充分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樋口一叶创作的《十三夜》就是一个典例。《十三夜》的女主人公阿关厌倦了不幸的婚姻生活,试图通过离婚来反抗封建男权思想,然而最终被父母劝服,回到了丈夫身边。阿关的反抗过程是其女性意识觉醒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妥协过程则体现了时代残存的封建性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压制。阿关只是明治初期日本千万女性的一个缩影,她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在家庭、婚恋等方面逐渐走向自我意识觉醒、追求平等与自由的转变历程,同时展现了她们在时代的局限下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对命运无可奈何的人生困境。

关键词:十三夜;樋口一叶;日本女性;女性主体意识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过渡,欧洲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也随着这一进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些西方思想宣扬人的解放和个性解放,促进了长期以来受封建制度桎梏的日本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一时代潮流充分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明治紫式部”的樋口一叶所创作的《十三夜》。她以同情且悲哀的笔触描写了女主人公阿关想要逃离婚姻生活却被父母劝服这一故事,展示了明治初期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反抗封建男权思想的过程。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通过女性的“此在”去感知和体验人生与世界,表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1]女性正是通过确立主体意识,才能从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控制中脱离出来,主动寻求精神和情感的解放。《十三夜》中阿关的自我觉醒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过程。

一、萌芽:明治初期日本女性的社会环境

樋口一叶出生于明治维新之后,生活在社会的风俗和面貌激变的明治初期。这一时期正是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在高唱自由与平等的思想浪潮的影响下,女性作为社会的群体之一开始思考自我,寻求自我的价值,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女性主体意识激发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的动力,促使女性产生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观念。主体意识的觉醒外化为女性争取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行为,她们试图逃离封建制度为女性设下的层层藩篱,打破男权社会赋予男性的绝对权力,摆脱传统婚恋关系的重重束缚,争取和男性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的权利,以期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

明治初期的日本女性在主体意识萌发并走向觉醒的过程中,同顽固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她们身处不同社会阶级,身份各异,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生道路上,但都受著同一时代精神的引领——追求自由与平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现象也被传神地刻画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一些有思想的女性作家,她们感同身受地书写下当时女性在反抗男权社会过程中的摇摆与犹疑,倾诉女性受到的种种压抑和不公正对待。樋口一叶正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她的作品富有女性的细腻感情,同时彰显着明确而又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其中《十三夜》是为人称道的经典之作,女主人公阿关也成为明治初期千万女性的一个缩影。

二、觉醒:主人公阿关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十三夜》这部短篇小说以女主人公阿关无法忍受丈夫原田的长期精神虐待,愤而归家向父母请求与原田离婚这一情节为开端。虽然身处平民阶层,阿关的父母仍秉持旧时代士族的严谨家风,依靠辛勤劳动将女儿阿关和儿子亥之助抚养成人。他们有着强烈的出世愿望和门第意识,重视家族的地位与发展,并将这种期望寄托在一双儿女身上。这种期望表现为他们将女儿阿关上嫁给门第声望较高的原田家,让她成为上流阶层人士的夫人,并将亥之助送往夜校,试图依附姐夫的关系走上仕途,改变家族命运。

阿关在十七岁时被原田看中,原田几番托人说媒,阿关的父母对这门亲事犹豫不决,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理由多次婉拒。但原田经拒绝后仍然坚持不懈地求婚,对阿关表现出了狂热的执着,在说尽甜言蜜语后,终于将阿关迎娶进门。然而婚后半年,自从阿关生了孩子后,原田的态度发生了急剧改变,开始对阿关冷眼相待,经常在佣人面前数落她不能干和不懂规矩,没有花道、茶道、和歌和绘画等方面的素养,甚至开始贬损她出身门槛低下。

在与原田长达七年的婚姻生活中,阿关受尽了精神上的苦楚与磨难,她恪守封建礼仪,遵守妇德,无微不至地伺候自己的丈夫,劳神费心地处理家庭事务。然而原田却由婚前的炙热恋慕变为婚后的怠慢厌倦,最后发展到羞辱凌虐,从精神上逼迫阿关离婚这一步,阿关逐渐对婚姻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终于在这个夜晚,她狠心撇下年幼的儿子,抱着再也不回原田家的决心回到了娘家。这次夜晚出走,是阿关在出嫁后七年中从未有过的叛逆行为,代表着阿关对传统封建礼仪的挑战,体现出她想要结束婚姻生活的强烈决心。

三、悲鸣:反抗无果后的被迫妥协

阿关下定决心回到娘家后,鼓起勇气敲开门,迎接她的是父母惊喜却又略带疑惑的面容。他们为阿关的突然造访而欣喜,热情地拿出阿关素来最喜欢吃的糕饼招待阿关,疼惜女儿的双亲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在阿关向父母诉说了夜晚归家的原委,表明了想要离婚的意愿后,父亲与母亲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听了阿关的哭诉后,母亲身为女性感同身受地理解到女儿的痛苦,于是激动不已,难以克制地斥骂女婿原田,同样身为妻子,母亲更能感受到阿关在婚姻中受到丈夫精神虐待的痛苦。而与母亲相反,父亲则一直将双臂交叠在胸前,闭着眼睛听完阿关的哭诉。作为男性和一家之主,父亲更倾向于理性看待女儿的处境,他首先思考到离婚将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变,这不仅影响到阿关个人的生活质量,更牵连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因而他采取了劝慰的态度,劝服阿关回到原田的身边,好好侍奉他。

阿关的父亲身为没落士族,是传统的家族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毫无疑问地认为妻子应该幼时从父、出嫁从夫、老年从子。在知晓阿关在原田家的待遇后,他并没有苛责原田,反而对阿关说教道:“你在家,是斋藤家的女儿;嫁出去,是原田的妻子。你只管伺候勇先生,把家照顾妥善就行了。虽说是费心神,你命中注定有这种运气,就没什么不能忍受的才是。”[2]阿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压制下忍受了原田的欺侮长达七年,当忍无可忍之际,归家听到的仍是父亲这般说辞和强硬的态度。这无疑给怀抱期待、渴望逃离原田家的阿关当头一棒。

最终阿关屈服于父亲的谆谆劝导,对自己的出走行为做出反思,在无可奈何的现实面前,阿关将自己觉醒的自我意识与追求自由的行为贬低为“浅薄的想法”与“无谓的念头”,责怪自己为了一时的感情而忽略家族利益,这是阿关主动扼杀自我意识的表现。同时,她还对父母做出了从今以后不再打算离婚的承诺,这代表着阿关对封建制度的无奈妥协。作为女性,她明确了解自身渴望自由与幸福的情感需求,然而为了向父母尽孝和家族的繁荣,她选择无视内心深处的呐喊,深藏离婚的想法,最终相安无事一般回到了原田身边,行尸走肉似的继续着如同噩梦的婚姻生活。阿关的妥协不仅象征着个人命运,更是整个时代处于相同困境中的日本女性发出的悲鸣。

四、挣扎:自我觉醒的社会困境

《十三夜》中阿关所处的时代为明治二十年,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保守与革新、现实与理想、旧习与新思想共存的时期。突然而至的新思想与千年以来根植于日本社会的封建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时代的碰撞映射到千万民众的生活中化为无数对现实的悲鸣。阿关的悲剧便是其中一个典例,她在丈夫原田长达七年的精神虐待中逐渐产生了对婚姻生活的叛逆情绪,萌生了通过离婚逃离丈夫身边的想法。倘若取得父母的同意,她可以获得离婚状,逃离魔鬼般的丈夫,重新回到斋藤家,作为一个自由的女性存活于社会上。然而对于她泣血般的哭诉,父母却出于世俗原因考虑劝服她回到原田身边。失去了母家这条最后退路的阿关最终为了家族的未来、弟弟的前途和年幼的儿子而扼杀已萌芽的自我意识,选择失去自我,重归婚姻。

樋口一叶笔下的阿关并不是社会上某一个特定的女性,而是代表着明治时期的日本女性,是处于婚姻生活中的女性的缩影。在家长制下,女性无法作为独立个体获得社会地位,与外界交往必须要依存于男性。妇女是被社会建构为他者的人,妇女的劣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这个等级划分的二元体系是父权制的产物,是用来为巩固男性权力服务的。[3]按波舒哀的说法:“人类是男性的,男人不是从女人本身,而是从相对男人而言来界定女人的,女人不被看作一个自主的存在。”[4]因此,封建思想认为女性是捆绑在男性身上的附属品,女人迫不得已以父亲、丈夫和家族为生活的本位。这样的家族制度不仅是政策上的,而且在长年的发展中已经深化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成为看似亘古不变的常规,其维护者不仅是受益者男性,甚至包括深受毒害的传统女性。

要在现实中真正破除主体与客体、此者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构架,改变女性低等的、不被重视的地位,还需要以社会多方面的变革为前提,这无疑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以为把主体和主体性哲学原则“解构”掉了就能扭转的。[5]由此可见,明治初期的西方先进思想虽然为日本社会的女性带来了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希望,但思想层面的进步转化为社会现实的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明治初期女性萌生的微弱的主体意识面临封建思想和男权制度这两座大山,物质世界的发展还未跟上思想前进的步伐,中间的差距给女性的理想和生活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在这样的差距面前,明治初期日本社会中无数的“阿关”产生了心灵上了裂缝,为了填补縫隙,她们选择无视内心作为独立的女性个体的精神需求,走上了扼杀自我意识,屈服于命运的悲剧道路。

五、结语

从阿关对封建思想的奋力反抗中可以看到明治初期日本女性在家庭、婚恋等方面逐渐走向自我意识觉醒,追求平等与自由的转变历程。同时,阿关的被迫妥协也展现了女性受到时代的限制,在男权社会的强力束缚下无法实现自我意识,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人生困境。在无数个“阿关”的身上,展现的是明治时期女性主义和自由平等思想在日本社会艰难发展的情形,映射的是女性在理想和现实的裂缝之间走向自我意识灭亡、成为时代牺牲品的悲剧道路。

通过《十三夜》可以看出,樋口一叶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洞察力观察世相,以写实的风格记录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樋口一叶不同于高呼男女平等口号的激进女权主义作家,她更倾向于做女性的观察者和理解者,感其所伤,哀其所痛。她将女性的哀伤与无奈融入朴实的文字,在书写反抗过程的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力感。因此写实性与浪漫性、封建性与进步性这两对截然相反的特点在樋口一叶的作品中巧妙共存,为其带来了独特而亮眼的光芒,并赋予了难以超越的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周京(1999—),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参考文献:

〔1〕林广泽.试论“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8-82.

〔2〕樋口一叶.十三夜[M]林文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6):52-57.

〔4〕西蒙·波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5〕王宏维.论他者与他者的哲学——兼评女性主义对主体与主体性哲学的批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4(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