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神韵——丁寺钟水彩作品研究

2022-07-23 15:08焦阳
雨露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融合

摘要:随着东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汇,水彩画自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绘画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媒介材料和审美观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丁寺钟作为水彩画中国化的探索者,他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汲取营养,大胆使用“墨”这一媒介,造就了水彩画恢宏大气而富有诗意的特点。文章通过资料考察研究丁寺钟水彩画代表作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水墨情怀、探究其作品中富有诗意的审美品质,从而了解到中国水彩画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与民族特色,拓寬中国水彩画在当代艺术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审美品质;水墨画语言;融合

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从小众画种不断发展壮大到越来越多水彩画展出,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迅速繁荣起来。在中国水彩画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在媒介材料和审美观念上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很高的趋同性,画家们不断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语言,中国水彩画也日益显现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而如何探索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形成中国特色水彩画,也是中国不少画家正在追寻的目标。丁寺钟作为一位具有创新思想的画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没有一味地效仿国外水彩画追求光色、颜色鲜亮的特点,而是大胆使用了“墨”这一媒介,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与自身艺术文化修养结合,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文章通过资料研究丁寺钟主要代表作品中独特的绘画形式,探讨其作品中的水墨情怀及运用的可行性。肯定丁寺钟水彩画价值,坚信中国水彩画艺术将会更加成熟,从而展示中国水彩画独一无二的魅力。

一、水彩与水墨的融合

(一)媒介材料的相似

水彩和水墨融合的可行性首先体现在用水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人尚水,水是万物之源,滴水可穿石,以少聚多可形成无穷的力量。在水墨画中,水与墨是最为重要的材料,画面的干、湿、浓、淡取决于水的多少,也决定了画面是否有韵味。水彩画中同样借着水在纸上的渗透、扩散等方式,使得水彩画有着清透水润的本性。中国水彩画家在画水彩时在用水和用墨方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对水的掌控力度成为画家们在绘画时需攻克的难题。

在工具材料上,水彩画和水墨画基本都是用毛笔作画,采用各类兽毛制作而成,如松鼠毛、狼毛、鼠须等,并有软、硬、粗、细之分。由于中西方地区差异和文化的差异,水彩画和水墨画用笔工具在外形上也有些许差别。在传入中国之后,水彩画中融入了中国画独有的作画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各型号的白云笔、狼毫笔都能用于水彩画的绘制。

因此,从用水和工具材料上来看,水彩画和水墨画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以此丰富水彩画的作画形式,促进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

(二)审美观念的相似

水彩画与水墨画不仅在媒介材料上有相似性,在画面所构建的肌理、形式、意境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水墨画追求画面的意境,以线造型,不追求写实效果而具有抽象的审美特点。水彩画色彩透明轻快,作为外来画种,诞生之初是作为地形画及油画训练而存在,具有一定的写实功能。在传入国内后,融入了水墨画的语言特色,深受国人喜爱。19世纪国门的打开,外来先进思想文化的涌入,人们也慢慢接触到了不同的画种以及最先进的艺术文化与思想。张大千的泼彩、林风眠的彩墨风景画,海派的花鸟画或多或少都受到西方水彩画的影响和启发。随着水彩画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水墨画精神的渗透,经过好几代中国画家在水彩画与水墨画的融合中积累的不少的经验,如李铁夫的风景、王肇民的静物、王维新的人物等作品中都体现了东方艺术平淡质朴的审美趣味。

林风眠说过,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是外来的画法,迟早也必须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化的、中国风的。时代性,不但思想方面有,形式也有时代特点。个性,是在民族性、时代性中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个人风格……有三性,可以大大发挥创造。[1]水彩艺术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浸礼”,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内涵,作品超越了空间和现实。人们对传统水墨画语言审美经验的继承,对画面主客合一、意象合一的审美境界的追求,使得水彩画与水墨画形成了一个趋同的审美品质。

二、丁寺钟水彩作品中的水墨情怀

中国人崇墨而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文人精神。在画面中,墨就是所谓的颜色。丁寺钟在画面中大胆使用了墨这一媒介,既保留了水墨画的透明灵动,又流露出水墨画的意境,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水彩画家恢宏大气而富有诗意的水彩风格。

华琳《南宗抉秘》中曰:“墨有五色,黑、白、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得此五墨之法,画之能事尽矣。用笔之法不外乎用墨之法,笔墨给予了描绘的快感和张扬,像神韵、神情、神采和神质,这正是中国传统笔墨高妙之所在。”[2]近现代画家黄宾虹通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总结出“五笔七墨法”,即通过水量控制墨色从而丰富画面。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笔墨运用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包含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而水彩画中也讲究色彩的变化,因此,水彩和水墨的融合,形成中国水彩画神韵超逸的新气象。

丁寺钟对于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大胆使用“墨”这一媒介,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笔法——皴、擦、点、染,丰富了水彩画中水墨语言的表达,并且赋予了水彩画独特的东方审美意境。“徽州意象·丁村月明”一系列都是用墨的典型代表,传统西方绘画中,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用黑色都极少,西方水彩画要表现出画面特有的光感和轻快透明,所以极少用黑色,或者说禁忌使用黑色。在西方美术史中,基本不会使用“黑”与“白”这两个基色,而丁寺钟的大胆创作和探索,无疑丰富了中国水彩画形式。画面中都是借鉴水墨的色调完成,画面施以重墨,以水调和加以渲染,大刀阔斧的用笔,房屋以大色块的形式呈现而不拘细节。只加入了少量的蓝色与熟褐色,增加了画面效果。用心观察《月色入苍茫》也会发现,画面中还显现着特殊的肌理效果,在没有使用任何肌理媒介的情况下,是画家在使用墨这一媒介时,其中的颗粒物与水彩矿物质颜料结合产生的效果,这种“意外”的效果也是丁寺钟所追寻的画面表达。不仅如此,还可以发现,丁寺钟水彩作品中黑白对比非常明显,是纸本的留白而非使用白粉颜料。这种独具匠心的“计白当黑”的手法使得画面虚实相生、相互辉映。这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探索与融合。墨在水彩纸上的互相渗透与呈现,一种极为成功的探索,画家熟练地用墨,白墙、黑瓦、远山、荷花,在创作中感受徽州神韵,给人水墨般的意蕴与无限畅想。

丁寺钟在谈及创作中的用墨时说道:“墨是我水彩画中的重要部分,现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一大批人正在跟着我学习,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3]丁寺钟在画面中对“墨”的发挥改变了中国水彩画的气质,画面也更具恢宏大气而富有诗意,从而构建了具有中国气质的水彩画艺术,对扩展意象水彩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丁寺钟水彩作品的审美品质

丁寺钟的绘画与中国水墨山水画相结合,表达了画面中难能可贵的诗意。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水墨画,画家们善于利用画面中物体的指向性抒发情感,中国画更是有题画诗的传统。水彩画发展的多元化,丁寺钟进行了中国水彩化的艰辛探索,“师古人师造化”也无疑是丁寺钟坚持的艺术轨迹,他将自己对山水的依傍全寄托于画面的山水中。在《秋阳西下》中,整体色调和谐,画面运用一贯水墨交融的流淌方式,色彩干湿并用,虚实得当。此画描绘的是徽州古城一天的日落时分,大面积的熟褐色与墨融合的暖色调,安静祥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灰墙落日是正在流失的淡淡乡愁,是画家画出来的诗意,令观者在此景此画中徘徊不前。画面中的景物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这些意象都代表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如秋叶、落日、明月,等等。丁寺钟的水彩画借景抒情,每一幅水彩画都充满诗意,才能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作品。

丁寺钟的画是向水墨靠拢的,他借鉴了传统艺术的元素,从整体画面来看都使人感觉到震撼与亲切,但同时,他还是遵循着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发挥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优势。这对于画家自身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丁寺钟抓住了这一切入点,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结构清晰、色调空灵、意境悠远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画面传达,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诚与美丽。艺术家从画面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更是能够使观者身临其境,情景交融,达到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思其所思的境地。

四、关于丁寺钟水彩画的思考

(一)立足于水彩画中国化的技术与观念创新

“技进乎道”,技法是思想的先行者,有了技术才能够将艺术家的观念表现出来。近百年来,艺术家们在技术上都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林风眠的彩墨、郑曼佗的擦笔水彩、王肇民水彩与油画技法的结合等,都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丁寺钟的创新点在于借鉴中国传统的符号,将水墨技法融入在水彩画创作之中,大胆使用墨这一媒介,使其完美契合。以墨赋色、以墨状物、以墨造境,丰富了中国水彩画材料技法,也更丰富了水彩画的精神观念内涵。

艺术家创作观念是决定艺术作品雅或俗的关键,是艺术家通过画面直接传达给观者的情绪与感受。艺术观念需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能一味的守旧、停滞不前。画家对水彩画中国化进行探索,为中国当下水彩画的创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积极道路。但水彩画中国化并不是单纯地借鉴中国画技法,还是要回到水彩画语言本身。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借鉴融合固然可行,但不是整齐划一的艺术形式,而是思想内涵的继承,是精神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水彩画中国化作为一种艺术理念,丰富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内涵,对于构建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合理运用水墨画语言

王肇民曾说:“民族风格,是凭借某种外在的条件,指责就错了。其实,民族风格是学来的,是画家要在传统中学来的,不学便不了解民族风格。”[4]水彩画中国化说到底是水墨画语言及其精神内涵在水彩画中的运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呈现出的艺术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一味地模仿西方水彩艺术风格,那就无法构建水彩画的民族特色。水彩画与水墨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彩画要是能合理借鉴和运用水墨画语言,那么水彩画的潜力将是无限的。

首先,要掌握控水的能力,水的流动、渗透创造出水色交融的画面,做到“以水济水”。其次,除了对水和墨的借鉴,还可以借鉴中国书画里的笔法。对于用笔,中国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墨画中的笔法起源于书法,更加注重画面线条“写”的韵味,而西方水彩画强调的是“画”法,体现画面物体或人物的体积、块面。中国水彩画可以借鉴水墨画中用笔的变化,比如枯笔、飞白,以及各种皴法。中国水彩画家李铁夫、黄铁山等,在对树进行描绘时,就使用了书法用笔,描绘出树木生机勃勃、苍劲有力的景象。

水彩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注入水墨之流,使得中国水彩画逐渐涌向世界艺术之林。

五、结语

在这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画家急功近利,忽略了自己的内心的抒发而苦苦追求技法。艺术作品不仅要反映人们生活的脚步,而且要体现画家对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思考。文章通过对丁寺钟水彩画中水墨情怀的研究,分析其审美品质,探索所蕴含的水彩画中国化的特点。他将西方水彩和水墨画进行了良好的融合,是不同画科之间边线模糊的成功案例。他的成功不仅只是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语言,更是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注入其画面,体现了画家深厚的人文修养。丁寺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水彩艺术的新样式,拓宽了中国水彩艺术的生存空间。

作者简介:焦阳(1996—),女,汉族,湖南攸县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水彩。

參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金延吉.水彩画创作中对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的运用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谢娟.丁寺钟水彩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0.

〔4〕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3:13.

猜你喜欢
融合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融合课”为例
公益广告
破次元
阅读理解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