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芬“新学堂歌”的新时代文化价值探析

2022-07-23 15:08王鹏
雨露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堂中华传统

王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音乐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好的音乐作品也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是以唐诗为主,结合明清时代的作品,将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为孩子们创造出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儿歌系列。本文旨在探析新时代背景下“新学堂歌”中的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

关键字:新时代;新学堂歌;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价值

一、谷建芬与“新学堂歌”

谷建芬,当代著名女作曲家,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现沈阳音乐学院),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谷建芬的代表作品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

谷建芬曾一直创作流行歌曲,她谱写的《歌声与微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可谓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尤其是1989年春晚的《歌声与微笑》,歌曲合唱部分直击心灵深处,突出了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以及纯真和可爱。谷建芬退休之后转而创作儿童歌曲,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她将古诗词作为歌词并谱曲,写出了很多活泼欢快的儿歌。十余年来,谷建芬老师已写出了50首新学堂歌,给千万少年留下了好听易唱的经典歌曲。

音乐的沟通使心能得到提升和净化。谷建芬老师坚信音乐是心灵艺术、是听觉艺术,如果没有想法,绝不要去动笔创作。[1]谷建芬老师的音乐有三原则:调子不高、音域不宽、带着说唱形式。所以,谷建芬的音乐具有传唱性。“新学堂歌”是谷建芬老师晚年用自己的真情和心血,为孩子们创造出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儿歌系列,歌曲的歌词均以唐诗为主,并结合明清时代的作品。这50首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易于孩子们在优游的唱歌中学习。“新学堂歌”不仅保留了谷建芬老师作品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明快、易学易唱的特点,更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在美妙的歌声中,当代的孩子们能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的经典文化,真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2]

二、“新学堂歌”中的文化价值探析

“新学堂歌”中有描写田园风情的《江南》,有描写亲情友情的《游子吟》,也有描写励志成才的《明日歌》。这些歌曲由歌词和旋律两大部分组成,文章主要从歌词部分探析其中的文化价值。所谓歌词,其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比如《游子吟》《悯农》《长歌行》等。

(一)倡导家教家风

《游子吟》,这首诗写于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夜深了,四周静悄悄,一间小屋里依然亮着烛光,那是慈祥的母亲正在用手中的针线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衣服。母亲用灵巧的双手把对孩子的爱和思念缝进了衣服,衣服的丝线都是母亲想对孩子说的话,都是叮嘱和牵挂。母亲虽然疲惫了,但还是要把衣服缝得细细密密的,她担心孩子在远方要待很长的时间,生怕衣服穿破了。母爱多么无私、多么伟大啊,谁说孩子们小草一般微小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天的阳光一般温暖的母爱呢?“新学堂歌”的《游子吟》是一首二段体歌曲,婉转的旋律、深情的歌唱和洞箫、古筝等乐器的伴奏,营造了深夜荧荧烛光下母亲为儿子密密缝衣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伟大母爱的感恩赞颂之情。歌曲速度较慢,旋律悠扬,寄托着母亲对孩子的抚慰之情。演唱要亲切,才能把母亲深夜缝衣的情景和人们对母爱的赞美娓娓道来,情感真挚、深切。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作为子女也要孝敬父母。“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尊老爱幼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空巢老人的人数逐年递增,年轻人很难做到常回家看看,有时候工作忙,顾不上和自己的父母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尽管逢年过节有礼物孝敬父母,也不如陪伴父母唠唠家常。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用暖心的方式陪伴父母和家人,将尊重孝敬长辈这种传统美德观念传承下去。

(二)倡导公序良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文明意识和劳动精神。《悯农》讲述了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農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在“新学堂歌”中谷建芬老师为《悯农》谱上曲,旋律简单柔美,却让诗句所表达的愤懑和同情更有力量。孩子们的歌声里,既有对农民辛勤劳动的珍惜,同时也唱出了诗人心中对于社会不公的感叹。这首歌规劝孩子们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劳动者的辛勤,秋日丰收季,也当知农人苦。“新学堂歌”的《悯农》是一首二段体小调歌曲。歌曲中含有新疆音乐的元素,节奏明快、旋律悠扬,有舞蹈的律动感,生动地刻画出烈日下农民劳动的艰辛,抒发出诗人对农民劳动生活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呼吁大家尊重劳动果实的情感。第一乐段有几处运用了止符,演唱时仿佛是在思考诗中所讲的道理,唱得轻快,要注意停顿;第二乐段像是明白道理后,表示要做个珍惜粮食的好孩子。

《悯农》既讲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又提醒人们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作为新时代青年,节约粮食不仅仅是对劳动人民的敬畏,也变成了体现自己文明礼貌的一种表现。新时代提倡“光盘行动”,但是很多人爱面子,在饭馆点过量的菜,并且不打包。有些年轻人喜欢奢华,想不劳而获,成为“啃老族”。新时代青年人应该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仅限于路上相遇的微笑和问候变成实实在在的文明礼貌,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伸出自己的双手奋斗打拼自己的梦想。

(三)倡导明德立志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新学堂歌”中的《长歌行》则选取了原诗的最后四句,更加直白便于理解。这四句字面上理解:河流奔腾向东到海,要什么时候才能向回,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年老了便只能白白伤悲。在这些诗句里,诗人想到的是宇宙无尽、时间无垠,但即便如此,却只能往一个方向进发,无法回头。这是一首二段体宫调式歌曲。前奏刚健明快,令人精神振奋。第一乐段节奏宽松,曲调舒缓,似一位长者把珍惜光阴的人生经验向青少年娓娓道来;第二段节奏紧密,把情绪推向高潮。歌曲劝导青少年珍惜光阴、奋发有为,结束句渐慢并加上几个休止符,显得铿锵有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需要知行合一、慎独自律。这既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也是在新时代社会条件下仍需坚持的道德修养。在这个高速运转、高压力的社会,很多年轻人在梦想面前止步于懒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认为还有时间可以去休息。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也如此,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知行合一、谨慎自律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坐享其成只能是一场空。人生,其实是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有逻辑可循,无法打破。只有少年努力,才能老有所成。否则一生白白过去,便只能坐在夕阳下徒徒悲伤。

三、新学堂歌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采用学堂授课的形式,将教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德育和美育课堂,教学生习古文、唱古诗,在古诗文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蕴含的道理,在音乐中讲述光阴的故事。“新学堂歌”大致可以分为学堂乐歌篇、田园风情篇、亲情友情篇、励志成才篇四部分。学堂乐歌篇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田园风情包括《咏鹅》《江南》《元日》,亲情友情包括《相思》《赋得古草原送别》《静夜思》等,励志成才包括《格言联璧》《出塞》等。

《三字经》这首歌节奏性和音乐性具有儿童情趣,一连串密集的三字句以生动丰富的韵致,提高了学生演唱、记诵的兴趣,让演唱者不知不觉中把《三字经》背了下来。课堂中还可以增加律动,为三字经呈现的画面添加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歌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懂礼仪、孝敬父母、孝敬兄长、刻苦学习的道理。《江南》这首歌曲讲述了江南采莲时的美妙场景。莲花池中一群小鱼游来游去,不停地和采莲人捉迷藏。课堂中增加律动,让学生做小鱼游摆的动作,教室里布置荷塘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环境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不乱扔垃圾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塞》这首歌抒发了将士们守卫边防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首二段体的小调,前奏有战鼓声,战士们整装待发、同仇敌忾。第二段的二声部合唱部分把昂扬的爱国情感推向高潮。[3]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看战时的視频,听音乐,感受战时的场面。现在可以幸福舒适地在教室里学习,这是先人和战士们奋斗的结果,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爱国主义情怀。

“新学堂歌”中有很多作品可以以合唱的形式在校园开展,合唱比赛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题,参赛团队围绕“新学堂歌”和传统文化选取两首不同风格的曲目。参赛团队在演唱曲目之前要了解歌词即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词大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团队在了解诗词大意和创作背景之后,学习音乐演唱技巧,如何表现音乐情绪。社团也可以成为新学堂歌的传播平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都可以围绕“新学堂歌”和古诗词进行活动。比如汉服社可以选取《江南》或者《长歌行》,配以汉乐府音乐进行汉服走秀;器乐社团可以演奏“新学堂歌”进行排练;舞蹈社团可以编排古典舞,融入“新学堂歌”;书法社团可以举办书写“新学堂歌”歌词的活动,将书写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四、“新学堂歌”引入课堂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为重点任务之一,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提出“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以及“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等以国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要求。

“新学堂歌”进课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习惯。学习“新学堂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学生在学习“新学堂歌”的文化中能建立自己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提高自我认知。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中包含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姓氏、自然常识,以及生活规律、原理、原则与方法, 都将会成为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宝贵知识。

五、结语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新学堂歌”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明快、易学易唱的特点,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在美妙的歌声中当代的孩子们能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真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4]希望“新学堂歌”被更多的学者所熟知并加以传唱,在传唱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天羽.浇灌时代埋下的民族文化之根——记谷建芬与她的“新学堂歌”[J].文化月刊,2017(06):32-37.

〔2〕徐英懋.谷建芬《新学堂歌》的创作研究[J].黄河之声,2020(22):128-129.

〔3〕唐文斐.传承经典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论谷建芬《新学堂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J].当代音乐,2019(05):150-151.

〔4〕张天羽.利用国学文艺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研究——以谷建芬《新学堂歌》进课堂为例[J].文化月刊,2017(24):90-91.

猜你喜欢
学堂中华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