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

2022-07-23 15:05胡钦太王姝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胡钦太 王姝莉

摘要: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历经近40年的发展,已从专业成熟期步入提升期,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贡献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服务城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抗疫助学服务等方面。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采取如下8条行动路径:一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挖掘教育技术学科新的“生长点”;二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学科服务社会的优势,助力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三是努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持续提升专业整体质量和学科影响力;四是拓展学科体系,积极探索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五是遵循专业分化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六是重视产教融合,构建并创新多方协同的育人新模式;七是统筹开发优质资源,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八是优化职能结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团队和制度建设。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学科贡献;行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2)04-0021-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2.04.003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的新命题

1.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的学科。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内涵发展,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随后教育部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等系列政策,都体现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2021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愿景,并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重要规划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更是关乎优质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乃至综合国力提升。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学科体系的改革创新尤为必要。

2.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变革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更加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及数字中国建设,《“十四五”數字经济发展规划》也强调“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教育系统更是需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a)。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a)。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注入教育发展强大动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b)。教育部更是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包括“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深化教育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等在内的建设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c)。可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体而言,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作为对社会和技术发展作出最快速反应的学科之一,需要重新审视学科定位,调整专业方向,努力为社会转型所需的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时代教育技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与机遇

1.教育技术学专业已从成熟期步入提升发展阶段

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即依次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提升期),我国教育技术学目前已处于从成熟期迈向提升期的阶段。在专业开设方面,截至2022年初,全国共有197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根据2010年至2022年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近10年来我国陆续撤销了一批教育技术学专业,但同样也有院校新增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而且新增专业的院校以师范类院校为主,新增学位类型主要为教育学与理学;撤销专业的院校以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地方类附属院校为主,撤销学位类型主要为理学与工学。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增加,共有6门课程入选2018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课程入选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受到更多关注,占总入选课程的47.6%。

总体来看,开设与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院校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学科和专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的历史选择,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更体现出新时代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质量总体提高的目标与行动。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强调要“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旨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保障专业建设的基本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d)。因此,教育技术学亟需加快提高专业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的步伐,积极回应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与要求,努力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2.教育技术学展现出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贡献

随着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与各领域,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生和研究者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与影响力已逐渐从校园扩展到社会,既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以在线教育为例,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家、学者组成“国家队”,启动了“同心抗疫助教学,教育技术网上行”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6周内共开展了43场直播讲座,征集并发布了两批共123个本专业的共享课程资源等,为疫情防控期间乃至当下的在线教育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社会广泛好评。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有学者组织开发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系列慕课,内容涵盖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职业素养等,此外还向有志于开展慕课的高校教师积极传授了如何利用数据进行设计与优化慕课的实战经验(汪琼,2017),受到国内各层次学校的广泛认可。在服务城乡教育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者与组织机构持续深入开展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双轨制数字学校模式、城乡互助“双师”模式、有组织的MOOC模式、适切性数字资源全覆盖模式等本土化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强交互专递课堂助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开发自适应學习课程赋能乡村学生个性化学习(王继新等,2018),从而不断为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作出教育技术学特有的贡献。这些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与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力回应了国家“三个课堂”的建设要求;同时也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向欠发达地区学校精准供给了优质教学资源,推动了“三环四得”教学改革,促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在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者积极联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各级基础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企业等,构建了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包含“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徐福荫等,2021)。

由此可知,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彰显出的独特社会贡献,也正凸显了教育技术学所独有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胡钦太等,2021)。

3.新高考改革与“双一流”建设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从教育部2019年以来开展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来看,教育技术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院校数量在逐渐增加。目前已有8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被选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14所高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见表1)。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在一流本科专业方面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a)。同年,我国多个省市开始试行新高考政策,取消录取批次,实行“专业+高校”“院校专业组+专业”等志愿填报模式,这为诸多学科特色强的高校提供了超越其他同类院校的机会。2007年至2011年间,教育技术学专业先后有8所院校入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为同类型高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2020年后,受疫情和就业等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师范类专业的招生形势持续向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因社会服务表现良好,受到高考考生的广泛认可。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正面临融合创新与分流转型的重要节点(胡钦太等,2021),在新高考改革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势必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培养方案。

三、新时代教育技术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行动路径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水平与规模实力正走向稳定优化阶段,专业建设正朝着优质、创新、特色的方向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技术学需要把握新机遇,顺应“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等趋势作出积极转变,助力国家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同时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新型学科改革为抓手,开发优质一流资源、优化基层职能结构、区分人才层级类别、做好产教融合育人,以全局谋划长远,以创新驱动发展,带动教育技术学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其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如图1所示:

1.紧跟时代前沿,发掘新时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伴随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神经科学、学习分析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逐步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恰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所致的贺信中所言,“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光明网,2019)。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应紧跟技术发展方向,探索信息化赋能教育变革的前沿,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融入智能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新的生长点,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因素对教育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技术探索创新方面,要把握技术发展前沿,积极挖掘新技术在教育技术学科中应用的生长点,促进新一代智能技术与课程建设、学生学习、教师教研、教学管理、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流程重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教育治理模式升级、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优化等方面的创新应用。第二,在教育形态创变方面,要加快推进打造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满足教师高效教学与集成管理、满足学校智慧治理与科学发展决策的智慧平台、智慧课室、智慧校园,推动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第三,在学科发展规划方面,要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及时抓住领域发展前沿,结合院校定位、地缘格局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突出学科发展重点与人才培养特色。

2.服务社会发展,助力国家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2021年12月17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指出,高校需“在主动应变中持续改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b)。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不仅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前沿、参与信息化进程、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还需要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优势和学术贡献落到实处。

教育技术学需要承担起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研究的责任,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作出贡献。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顺应国家政策要求,以教育技术创新助推教育信息化发展。具体包括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与环境资源,探索技术赋能的高效教与学模式,开发优质共享的数字化教与学资源,促进师生数字能力发展,带动信息化产业发展,构建智慧治理与绩效评估体系等,切实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治理等的现代化进程。二是合理设计专业架构,主动对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可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行业、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的优势,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三是改进理论应用范式,打破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的壁垒。应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机制;同时应提升教育技术学科成果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深度,着力解决学科理论知识普及不足、实践服务落地困难等问题(郁建兴,2021)。

3.建设一流本科,持续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整体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使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回归高校育人本质也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当把握提升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的契机,主动适应新发展理念,参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凸显一流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一是在宏观架构方面,将系统改革与引领示范同步推进,在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师资队伍、专业资源、质量保障等各方面全面推进,同时引领带动同类型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全方位提升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整体水平。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积极回应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赋能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在基础设施创设方面,提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支撑条件,包括网络学习空间、优质共享资源、智慧治理平台等,从而为开展智能化、沉浸式、强交互、高效能、个性化的教与学提供支撑。五是在办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方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并重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包括全方位数据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测、评估、反馈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能够体现学校人才培养效能与学生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发展性增值评价体系。

4.指向新型学科,积极探索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我国于2019年4月底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就要求各高校深刻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主动回应新变局、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现实挑战,真正落实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郁建兴,2021)。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对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亟需以创新思路和跨界模式着力建设学科交叉融合、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拓展学科知识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创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科互涉的协同效应与学科融合的有机反应不断实现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二是创新学术研究方法,紧跟时代前沿,积极引进新理念、新取向、新技术、新工具,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场景、新环境、新生态,打破传统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局限性。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实现学科外部交叉延展和学科内部融合。既要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与合作,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将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传播学、艺术学、人工智能科学等有效融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当中(马小芳,2020),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与跨学科能力,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多学科素养的教育技术学人才。

5.区分层级类别,形成科学的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但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分工的细化與专业化,也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多样性与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需要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个性化培养路径缺失等问题,以学生为本、分类制定各类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一方面要确定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其所隶属的院校背景与发展环境,不仅要考虑所处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所处院所的特征与特色,还需兼顾院校所处地区的发展定位与地缘优势,精准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素质结构,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另外,专业培养模式既要体现不同院校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特色,更要在整体上体现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特色。另一方面要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不同的培养体系与训练体系。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去向大致可分为技术类、教学科研类、教学辅助类、其他类(胡钦太等,2021),院校应根据各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与发展目标,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如面向学术型人才提供学术研究与科研项目,面向教学型人才提供教学设计培训体系与学科竞赛,面向工程型人才提供实训基地与实践项目等。

6.做好产教融合,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新模式

产教融合一直贯穿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历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信息化产业发展、培育信息化发展新动能,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

我国教育技术学“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成型,但仍需从如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其一,在实践育人平台与实训机制建设方面,鼓励校企合作搭建产教融合的教学平台和实践基地,以产业经营项目为主要依托,创新优化实践教学,基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实习实训项目等,构建“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创新实践”的层层递进实训体系。其二,在专业育人机制改革方面,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信息化产业需求融于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举措实现教与需相结合。同时应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促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其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组建面向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产教融合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信息化人才需求为导向,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同时鼓励校内专任教师进入行业和企业进行锻炼。其四,在产教融合生态构建方面,应全面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圈。同时促进校企沟通与信息流动,打造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学科及专业体系;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将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构建教育信息化产教融合的育人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产教融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并将产教育人水平融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7.开发优质资源,助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也强调要以新理念和新方法建设高质量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b)。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尽管2019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多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但由于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和资源建设路径等方面的差异,许多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存在专业课程设置滞后、规模化与前沿性的统编教材建设缺位、线上资源的合作共建与后期管理不足等问题,这与新时代的学科发展需求严重不符。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方面应做到如下三点:第一,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新理念、新内容、新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课程资源,推进在线慕课、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及平台建设,尤其要关注教育技术学的课程思政和技术伦理等相关问题,积极发挥优质课程、一流课程对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第二,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校际互联,加强团队教研协作,构建课程教学共同体,强化教育技术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横向合作,共建精品统编教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创校际协同机制,同时要建立学科开放课程与资源集成的智慧管理和评审平台,重视基于大数据的资源管理与优化。第三,关注课程资源的应用与推广。对于示范型资源与优质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参考和进行多元应用,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多形式学习,提高教育技术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断增强教育技术学科的公共服务水平。

8.优化职能结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c)。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可以通过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来推进。

第一,形成科学的基层教学组织团队。在团队组织模式方面,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根据不同教师的身份角色与教学任务,形成教学团队、學科教研室、实训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梯队,严把进人关、注重“传帮带”,选聘高水平技术人员或教授担任负责人,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学产教融合与“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在组织运行方式方面,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功能,创新教研模式,落实育人目标,切实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鼓励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或节点开展项目合作与教学交流活动,以及组建教学或教研合作共同体。第二,建立基层教学组织的长效发展与质量保障机制。在管理模式方面,弱化行政职能,强化教学教研职能,健全教师担任实践导师、班主任等配套制度,积极发挥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培训机制方面,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创新教师教学和学术成长的形式与载体,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专业发展自主化,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全周期分阶段规划培养制度和校内外教学“双导师”制度。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一方面要围绕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开展评价考核,提高教学在评价考核中的比重,合理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及依据教学内容凝炼出新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的团队组织、人才流动、绩效评价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助推教育技术学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发挥。

四、结语

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自1983年正式创设以来,已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社交网络、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与发展,教育技术学在未来将拥有更值得期待的创新机遇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0年12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李萍等,2022)。站在新的起点,教育技术学科必须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引领等方面进行开拓创新和深耕细作,才能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光明网(2019).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EB/OL].[2021-12-02].https://m.gmw.cn/baijia/2019-05/17/32840112.html.

[2]胡钦太,陈娬,王妍莉(2021).我国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现状与未来趋势——面向“十四五”的调研分析及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1):66-72.

[3]李萍,杨桂青(2022).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专家学者为“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N].中国教育报,2022-02-17(01).

[4]马小芳(2020).“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37(4):78-82.

[5]汪琼(2017).如何根据数据改进慕课质量[EB/OL].[2022-03-01].https://www.sohu.com/a/www.sohu.com/a/131756837_507588.

[6]王继新,张伟平(2018).信息化助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1-7.

[7]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等(2021).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5):138-142.

[8]郁建兴(2021).新文科建设的场域与路径[J].新文科教育研究,1(1):38-47,142.

[9]中国教育报(2021).铺就乡村教育振兴“信息高速路”[EB/OL].[2022-03-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269204182304009&wfr=spider&for=pc.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EB/OL].[2022-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2/201101/t20110109_115832.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2-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a).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b).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c).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a).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b).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EB/OL].[2022-01-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2/t20211217_588017.html.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a).教育部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EB/OL].[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2/t20220221_600942.htm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b).加快教育高质量發展——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1/t20220117_594937.html.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c).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d).做好本科专业设置工作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答记者问[EB/OL].[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202/t20220224_602162.htm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21-12-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2-01-17].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EB/OL].[2022-01-27].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2/content_5667840.htm.

Opportunities and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in the New Era

HU Qintai, WANG Shuli

Abstract:At present, under the policy guidance of vigorously advoc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faces the opportunity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fter nearly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the professional promotion period from the maturity period. Its uniqu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and social contributio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i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resources, serving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ti-epidemic student assistance service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in our country, the following eight action paths can be taken: the first is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explore new “growth poin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the second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serving the society, so a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hird is to strive to build a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majo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cipline; the fourth is to expand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in-depth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he fifth is to follow the regularity of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 to form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sixth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o build and innovate a new model of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seventh i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to provide continuous momentu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and first-class courses; the eighth is to optimize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and systems.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Major Constru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 Action Path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