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诉求的“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初探

2022-07-23 10:27赵菊茹景文利刘思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经济法专业课思政

赵菊茹,景文利,刘思飞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2.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

1.1 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在过去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认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纯学术的事情,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导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出现了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虽然有很高的学问,但是没有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精神,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原则,缺乏民族精神和信仰。课程思政通过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解决育人的导向问题。

1.2 发挥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形成协同培养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3 解决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的相互隔绝现象

传统的专业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单独的学科,在专业课程里面结合的并不紧密,甚至相互隔绝,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给枯燥的专业理论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写进教材、走入课堂、进入思想、变成行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爱祖国、爱社会、爱他人,善于团队协作的人格特征。

2 《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基础

2.1 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重要指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2.2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涵盖了人的个体能力(体力、智力、交往能力等)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化以及人的个性(身心和谐、个体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观念等)的全面发展3个方面。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3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课程文化是课程在实践展开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文化集合,包括课程发展中的相关制度、规范和内在精神等多重因素。对于课程发展而言,物质投入是基本提前,而文化和精神等理念性的因素则事实上构成了决定课程发展质量的内在灵魂。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丹尼斯劳顿就提出了课程发展的文化分析概念,力主在课程规划中对文化做出恰当选择,以确保课程发展建立在良性的文化选择基础之上。

课程思政为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路径,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文化体系需要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文化体系需要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2.4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始于20世纪初,是现代教学论的一种表现形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遵循教学规律,着力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就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推进不仅在于充实专业课教学内容,使专业课教学变得更加丰满和厚重,更重要的是,通过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同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来推进前者实现对后者教学规律的内在契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开展同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的内在统一。

3 以核心素养为诉求的《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

3.1 以核心素养为诉求提炼思政元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3.2 设计教学情境及思政主题

3.2.1 设计教学情境

《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打破以前的学科体系,以学生将来的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岗位能力需要设置项目,以知法、守法,用法为目标,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以项目和任务展开教学。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实例展示、案例分析、仿真操作、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经济活动中所需的经济法律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学生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教师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具备常用经济法律的操作能力,把懂法、守法的基本要求变成自觉行动,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具体可以设计为以下情境:

3.2.2 设计思政主题

确定各学习情境思政主题,再细分为思政元素,找到思政元素融入和映射点,巧妙融入教学内容中。比如情境一认识经济法,思政主题可设计为“改革开放、中国巨变”,介绍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到颁布经济立法的国家调节,我国的经济立法多数都是在改革开放后颁布的,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及政治成就。学习情境思政主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本情境的教学内容,做到既包含在设计中要融入的思政元素,又有一定的概括的理论高度,要起到引领学生理想、信念,传达我国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按照各个教学情境思政主题,搜集本教学情境中可以体现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每名教师的职责所在。《经济法》的课程思政改革可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提炼在《经济法》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课程设计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设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经济法专业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