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好,李焕英》看小品改编电影的创作

2022-07-24 12:20叶子
参花(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你好,李焕英李焕英小玲

电影作为一种依托视听语言表达叙事和传递情感的艺术,从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用以丰富自身内涵;而小品作为一种与电影具有共通性的艺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下,广泛活跃于荧屏之上,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小品所呈现的极具观赏性的镜头效果,能够为电影创作提供蓝本与素材,使小品与电影跨界联动具有可操作性。《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脱胎于同名小品,上映不久就斩获了54亿票房。该影片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对小品文本的视觉转码,对现代视听语言意旨和感知的交互,对现实生活情感元素的挖掘,以及高水平的镜像技术。特别是刺激和调动观众的审美期待,丰富当代精神文明内核,才使《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成为近年来鲜有的既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上映一年之后的今天,虽然影片本身热度减弱,但我们看到小品改编电影的创作热度依然存在,对这一创作手段而言,发展空间仍然广阔。

一、具有增值意义的跨媒介叙事

随着电影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而这些影视作品都能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彰显大众文化诉求。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改编电影的艺术手法,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将原作品中的艺术元素直接挪用到影视媒介上,而是强调对原IP的解读与重构,实现原文本的再生产与意义增值。正如国际知名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所说:“一个整体要素在多个媒体渠道中系统地分散,能够创造统一和协调的娱乐体验过程。”《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在跨媒介叙事的过程中,有机融合運用穿越、亲情、娱乐等元素,对同名小品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文本符号转码,充实和填补了原作品的细节空白,使叙事内容更加丰满、顺畅。

小品受舞台空间、场景调度、表演时间等要素的影响,其故事情节简单明了,矛盾冲突直截了当。这就使小品呈现出“事件小、人物少”的特点。在《你好,李焕英》中,是由简单的人物背景和关系构建了小玲穿越时空探寻和追忆亲情的故事。而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赋予人物角色更加复杂的情感关系,并对一些人物角色进行了取舍。比如舍弃小品中卖豆腐的小贩,增加“古惑仔”形象的冷特。不仅如此,“李焕英”这一人物形象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变化。在小品中,李焕英只是故事中的关键性角色,用来凸显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在电影中,李焕英则是故事的主人公。相比较之下,电影中的李焕英比小品中的李焕英更具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电影中的李焕英保留了质朴善良、活泼爱笑、平易近人的性格,依托与“小玲”之间的互动交流呈现出了当前中国家庭观念和母女关系。特别是重逢与别离的情感交织,虚幻与现实的交相呼应,用一段段的温情诠释母爱的伟大,唤醒了当代无私奉献的母亲的集体记忆。同时也从儿女的视角,解读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冰冷现实。加之演员依然是小品中的原班人马,没有任何违和感,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从而为整部电影加分。

电影文本与小品文本的交织共融,在时空上形成相互对话的符号网,是跨媒介叙事的成功之处。从《你好,李焕英》小品改编电影的叙事特征来看,电影有小品的叙事骨骼框架,对小品进行了更多层面的叙事和情感表达,且二者相互照应,融合呈现。在电影中,在得知马上回到现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玲发现裤子上的精美补丁后恍然大悟的情节,使小玲明白母亲与自己是一同穿越到过去的,这为后面回忆李焕英的行为做了铺垫,渲染了情绪。这种反转让人措手不及,也正是在这种反转的驱动下,使之前李焕英的语言、动作及行为有了更多的痛点和兴奋点,从而将观众的情绪带向对母爱的深刻思考,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总之,无论是小品还是电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变动,都是小玲穿越到过去,帮助年轻的母亲寻找真爱,想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让母亲“高兴”一次,这与电影开始时的“从小到大没让妈妈高兴过一次”,以及与冷特的感慨交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小玲心底深处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正是母亲对女儿的包容、理解与关爱成了本部影片的动人之处,使小品改编电影的叙事情节产生了鲜明的互文关系,给观影者带来极大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冲击。

二、交互感知意旨的视听融合

小品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场面的调度和镜头的运用成了提高小品艺术效果不可或缺的要素。视听语言作为一种直观的感官符号,就是对影像传播“符号化”的表达过程。影片《你好,李焕英》就是依托镜头、剪辑、台词等元素诉诸情感,发挥影像的功能与价值,才使影片更具情感内涵,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收获更多的情感启发。

在视听艺术中,镜头作为一种情感传递符号,能够在刻画形象、渲染氛围及引导情绪上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小品依赖镜头技术,但也保留着明显的舞台艺术特征。这就使小品在表达叙事的时候,不会过多使用镜头技巧。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依托简单的幕启幕落实现时空间的切换,而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利用一些特殊影像符号,包括黑白电视机、化工厂、工人的服装与面貌等,实现了现在与过去的衔接,从而更加富有穿越的奇幻色彩,并突出了时代的质感和厚度。通过拼接多个镜头,在深化小品文本内涵的同时,对小品文本进行审美性的改编,实现了舞台化向影视化的跨度,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利用多组镜头刻画排球比赛背景氛围,如利用电线杆分割李焕英和王琴位置的镜头来昭示二人的敌对关系,暗示排球比赛的焦灼,从而激发观众对接下来的情境的想象。

剪辑是对多个镜头画面的组织衔接,结合音乐和特效,让叙事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观众情绪的调动主要依托场景的调度和演员的语言与行动,贾玲从第三视角来审视母亲及其曾经的生活,利用幕后的深情对白,加之与之相称的背景音乐,表达了贾玲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镜头剪辑采用的是交错式结构,打破了小品中时空的束缚,让符合相关情感表达意境的场景交互,拉伸了叙事时间和扩充了情感容量。特别是在影片的最后,小玲意识到母亲与自己一同穿越到过去,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将情绪推向最高点,让小玲注视自己与母亲过去的温情时刻。这无疑拓展了情感表达空间,丰富了情感表达内涵,以及延长了观众的心理节奏。

台词是剧中人物情感表达的直接载体,对剧情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很多台词饱含笑点和泪点,能够调动观众的内心情绪,缓冲观众的视觉疲劳。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很多台词都是经过小品艺术化拓展而来的,包括具有谐音特色的人物姓名、温情质朴的对话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拨动观众的心弦,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小玲说的“妈,我好想你”,李焕英说的“妈知道”等,与特定的场景和音乐相配合,迸发出更大的情緒张力,这不仅凸显了小玲痛失母爱的遗憾,也表达了小玲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更让小玲表达的话语成为观者的心声。

三、浪漫与现实相生的情感抒发

酣畅、饱满的情感表达往往能以情动人,给观者更加直接的情绪体验。《你好,李焕英》这部影视作品正是贾玲自身经历的缩影。依托真诚的故事情节,巧妙的场景设计,不仅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也引发了中老年群体的青春追忆。《你好,李焕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虽然融入了“穿越时空”的潮流元素,但它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它作为用于修饰“身体”的外衣,用来更好地表达叙事和传递情感。确切地说,就是为了方便讲述剧情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简单的台词、肢体语言、场景布局等,集中表达了过去与现在的冲突,但受舞台表现形式的限制,能够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冲击极为有限。比如先后出场的是瘸腿的张江、卖豆腐的小哥,以及李焕英。这里观众会想象张江的腿为什么会瘸,卖豆腐的小哥对剧情有怎样的推进作用。虽然观众期待解谜,但基于小品时间过短,使得这些内容只能通过寥寥数语展现出来,而这一点观众是心知肚明的,显然不能以此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不仅有特写镜头,如破裤子、升学宴、宴后母女谈心等,也有更多的悬念设置,如尖锐的刹车声、沉闷的撞击声等,都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使观众情不自禁地想象接下来发生的剧情。后面的剧情中,破裤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俨然成了女儿怀念母亲的情感寄托之物。正是依托有形的“物”来表达无形的“情”,使得贾玲在剧情中的情感迸发更有张力和穿透力。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小玲的穿越是幕启幕落的一个过程,形式简单,手段单一,瞬间完成了时空的穿越。而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她的穿越是由仰拍和俯拍多个镜头拼接而成,给人以一种天外飞仙般的感觉。特别是落地的一瞬间将李焕英砸晕,造就了母女的相遇。这就是电影制造的巧合,使主人公与相关人物快速发生关联。其中,小玲的落地位置颇有深意,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场特别的“意外”。在小玲“从天而降”之后,母女以表姐妹的身份相知相识,体现出了轻喜剧的风格。而后小玲为了让母亲真正地“高兴”一回,所以才积极帮助李焕英买全厂第一台电视机,怂恿李焕英组织排球比赛,以及撮合李焕英和沈光亮,既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又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

四、同感共情的价值观念建构

艺术源于生活,也能回归生活。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种类的改编创作都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绝非简单的视听符号转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观众对银幕影像的感知已超脱了表面的影像内容表达,更会有感知、想象、思考等一系列的内心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脑海中的“影像”进行深加工。《你好,李焕英》将小品的文学特征与影像的艺术手法相融合,构建了更加系统化的自我身份认证镜像,不仅打破了原有艺术形式相分离的格局,更在无形之中拓展了电影的话语体系,与观众形成了新的情感桥梁。

影片《你好,李焕英》是由同名喜剧小品改编而来的,在表达母女关系主题时采用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手法。面对意外离世的母亲,小玲内心充满愧疚和不舍,所以她用幻想的方式勾勒理想世界,敲开幸福的大门。以知晓未来的身份帮助母亲追求幸福,以慰藉悲伤不堪的心灵,让内心深处获得满足。青年人大多努力拼搏着,几乎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常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冰冷残酷的现实正是大多数青年人的焦虑,反映出了社会群体价值。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小玲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帮助母亲寻找幸福,表达了作为女儿对母亲的爱。同时面对物欲的诱惑,即使是在小玲的指引下,李焕英没有迷失本心,依然真诚地选择贫穷的贾文田,这不仅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力量,也展现出了积极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总之,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许多情节都体现了真实生活经历,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仍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不仅脱离了消费主义层面,也上升到心灵关照层面,这也是该影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影片《你好,李焕英》是由同名喜剧小品改编而来的,但它与小品《你好,李焕英》相契合、相呼应,展现出了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呈现出了更多的美学肌理。随着大众文化审美趣味的不断提高,由小品改编成电影的艺术作品必将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小品改编电影的可行性,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吕雪宁,曹丙燕.《你好,李焕英》的建构性品质与文化意义[J].汉字文化,2021(23):137-139.

[2]钟之.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创新及思考[J].戏剧之家,2021(29):140-141.

[3]张旭.《你好,李焕英》:小品改编电影的创作策略研究[J].电影文学,2021(12):100-103.

[4]陈茜.《你好,李焕英》的偶然和必然[J].商学院,2021(Z1):107-109.

(作者简介:叶子,女,硕士研究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文学剧作、纪录片创作)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你好,李焕英李焕英小玲
你好,我的“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 观后感
《你好,李焕英》:如果这就是TA想要的呢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女神
走进《你好,李焕英》襄阳取景地
《你好,李焕英》 定档大年初一讲述贾玲和母亲的故事
神秘的啼哭声
jiāo
可可西里没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