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

2022-07-24 12:20王延春
参花(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临夏州技艺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在保护与传承中需要创新精神来提升自身活力,在挖掘、整理、提高的基础上,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冲击,濒临消亡,所以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介绍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其现状,进而提出保护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临夏古称枹罕、河州,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8169平方公里的广阔大地上,生活着汉、回、东乡、保安、土、藏等多个民族,210多万人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传承、发展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州非遗保护部门经过普查、收集、整理、申报,现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米拉尕黑、王氏铜铸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1项,省级“非遗”项目有临夏回族宴席曲、和政秧歌、临夏葫芦雕刻等15项,州级“非遗”项目有穆斯林面食技艺、保安族服饰、民间咪咪等140多项,随着《临夏回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启动,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地开展了。

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覆盖非遗十大类,充分展示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多种文化交融下孕育出的优秀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推动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故保护好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等,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关注、参与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传承人日渐减少

目前,临夏州已有数百名国家级及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面对种类繁多的亟待传承和保护的非遗项目,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非遗项目尤为重要。但眼下的状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生产出来的产品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除了极少数的产品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形式产生不了有效的经济价值。另外,很多非遗项目在当今社会中找不到价值和出路,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能維持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许多人不愿意去通过自身传承“非遗”,绝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现代文化以及流行的新事物,而对传统民族文化了解不多。现如今,许多古老的有价值的非遗技艺只在极少数的老人身上保留着,随着老一辈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逐渐老去,许多非遗项目尤其是技艺类的项目没有继承人,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二)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

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因受现代文明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随着国家对群众文化工作和传统民间艺术的逐渐重视,全国兴起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高潮,各地纷纷进行大量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和传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重申报和开发、轻保护和管理的现象。开发者只看到文化遗产背后的经济利益,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了解文化本身的价值及内涵,没有对非遗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大批具有科学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严重的破坏。

(三)抢救、保护资金不足

首先,临夏州是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较为困难,用于保护、抢救非遗项目的经费严重匮乏,多数地方因经费欠缺而难以进行全面普查、建档等相关工作,甚至有的市县还没有专门保护非遗项目的工作人员,保护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工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也无法适应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目前,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非遗项目的相关工作,而现有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有的还体弱多病。非遗项目传统技艺的传承普遍存在难度大、强度高、收入低、耗时多的特点,年轻人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学,有不少民间技艺陷入弟子太少或难招弟子的尴尬局面。最后,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手艺人,一直以来,他们精湛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回报,生活环境艰苦,经济困难。如果相关部门再不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及资金资助,仅靠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来维系创作必定难以长久,只能导致非遗项目的传承渠道中断、非遗项目失传。

三、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不可再生性,其精华和传承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的方式,通过语言、技术进行传授,只有当非遗传承人以多种方式来表演、制作或复述时,人们才能感受到其存在。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我们要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做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已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技艺的抢救性记录与保存工作,对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政策,鼓励一批对民间艺术颇感兴趣的人去学习传统技艺,甚至去研究它,进而达到继续传承的目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举办传承人培训班,聘请非遗专家以及有威望的非遗传承人对他们进行指导性培训,给他们提供技艺方面的指导,明确党的方针政策、非遗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思想意识,鼓励传承人将掌握的技艺传授他人,以使民族民间技艺永远流传下去。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有一批长期从事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及博物馆的优势,并与相关机构通力合作,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的结合, 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另外,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征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在相关高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招收本科生、进修生等,只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素养,才能把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积极借鉴先进经验

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及积累,西方发达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已逐步完善,这些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相关机构的拨款及民间志愿团体或个人捐款。美国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资,而非遗的保护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提供的专项财政资金。早在1840年,法国就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文物保护的法案,还首创了“欧洲文化遗产日” ,它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欧美等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对于那些造诣颇深的民间艺人及工匠,通过严格筛选并确认的艺人,由国家出资予以保护,并发给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培养传承人,改进技艺。对于其他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立足本地实际,拿来借鉴、为我所用。

保护与开发非遗资源,必须遵守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发展”,加强规划,深度挖掘,切实保护与开发好地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临夏文旅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渠道宣传

宣传、融媒体等部门以及相关媒体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培育群众的文化自觉行为,实现自发传承和自觉保护的高度统一。通过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非遗进校园、非遗展演等多种形式的非遗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壮大非遗资源生存的社会环境。另外,要做好非遗整理编辑与出版工作,打造非遗品牌丛书。

(四)充分利用多渠道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逐年按一定比例适度增加已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的州级非遗工作经费,确保非遗工作经费和重点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经费落实到位。地区财政每年应安排必需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深度挖掘,筛选一批能够代表临夏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积极争取经费投入。另外,须发动社会力量,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申报非遗工坊,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明确职能,确保非遗保护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设,鼓励非遗传承企业、团体、个人重视非遗四级名录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申报,通过名录保护体系申报制度,提升非遗保护力度。加强对国家、省、州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补助,实行动态考核,根据其所传承的项目弘扬传承状况、实行表彰奖励。另外,加强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探索对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相关部门通过详细调研、制定比较完善的非遗地方保护办法条例,内容应涉及非遗项目申报评定、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奖励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非遗保护力度。

(六)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政府要建立起一套非遗专业人才评审、引进机制,对非遗紧缺人才在职称、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州、市、县文化馆建设,配齐配好乡镇(街道)和村文化站专、兼职人员,积极引导优秀文化人才向基层流动。非遗保护工作应该向文博保护工作看齐,要建立起非遗人才独立的职称评审标准,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具有较强理论素养的人才能够长期留在非遗保护岗位上,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另外要充分依托高等院校,采取委托培养、联合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等形式,大力开展非遗传播、技艺展示、讲学、创作研究、交流合作、项目申报等活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综合素质过硬的非遗保护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

(七)搞好开发利用,形成文化品牌

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非遗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非遗体验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非遗的开发利用,从民俗表演到工艺品销售到非遗体验项目,多手段、全方位、广角度地注入文化元素,使非遗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开发人文旅游景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切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组织专业人才,通过挖掘、整理、提炼优秀的非遗资源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人文旅游资源的非遗内涵。积极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形成以非遗生态保护区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非遗保护与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正在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新手段,数据库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是非遗保护工作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非遗资源数字化建设、 非遗资源抢救性记录与保护工作的重要一步。通过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非遗文档、视频、影音等资料录入标准,也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查阅与共享,更好地宣传临夏丰富的非遗资源。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及文化意识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前,临夏州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虽已启动,但还不完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58-62.

[2]李技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及策略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10-115.

(作者简介:王延春,女,本科,临夏州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临夏州技艺文化遗产
二次相遇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临夏州走访纪实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