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农民画”发展方略与研究

2022-07-24 12:20杨绍君张荣时
参花(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桦甸市农民画创作

杨绍君 张荣时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余脉,松花江上游,幅员6624平方千米,素有“长白山下黄金国”的美誉。有朝、满、回、蒙、汉等19个民族,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全市总人口45万。

桦甸山川俊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厚重。西团山文化、渤海国文化、关内移民文化等,构成了桦甸宝贵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基础,也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东黑土地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桦甸农民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步入了快速发展、规模发展、体系发展的新阶段;以辉煌的业绩,成为桦甸的靓丽名片,走出吉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基本情况

(一)厚重的艺术积淀,斐然的发展成果

“桦甸农民画”源自唐代渤海国女真人独特的萨满宗教文化,宗教法器上的彩绘图案、满族刺绣形成了最初的农民画雏形。清朝光绪年间,关内移民文化与满族本根文化相互融合,民间艺人将简单的图画融入手工刺绣、剪纸、雕刻的创作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桦甸农民画”的产生和形成阶段,一部分农民开始拿起画笔勾画自己的理想和美好蓝图。采人参、看雾凇、打爬犁、放鹿、割高粱、喂鸡、放鸭、儿童村头玩耍嬉戏、田间劳作构成了“桦甸农民画”初期的发展元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今,“桦甸农民画”经历了逐步发展、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桦甸农民画”步入了多元化运作、多样化风格、品牌化打造的发展快车道,农民画艺术不断传承和创新,进入规模发展和繁荣时期,产生了强大的国内及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桦甸市先后设立了公吉乡文化站、市残联、公吉乡中心校、榆木桥子中心校、惠民村镇银行等农民画创作和培训基地。现有农民画爱好者1500余人,骨干作者150余人。其中,康梅花被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称号;卢凤霞被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暨新农民才艺风采大赛组委会和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评选为“全国十佳农民书画家”;陈淑江在第七届中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新农民才艺风采”大赛上,被评选为“新农民才艺风采大赛之十佳农民书画家”。一些作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第十三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比活动、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果展、第六届中国农民歌会系列活动——全国农民书画作品展等国内外各级美展50余项。共有1000余件作品参加了“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联合国总部大展。

其中,2014年有7幅农民画精品在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举办的“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上展出,多国常驻联合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联合国相关机构官员、中外艺术家及媒体记者共400余人观看了画展;2016年,桦甸市作为吉林省唯一一个受邀单位参加了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等部门主办的全国最高规格的农民画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桦甸农民画”受到国际、国内广泛瞩目。相关领导分别以各种形式对“桦甸农民画”给予高度赞誉和好评。中央电视台(国际、戏曲频道)、吉林省电视台、吉林市电视台多次对桦甸农民画进行专题采访、录制和播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社、新华网、国家数字文化网、《吉林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专栏,对“桦甸农民画”进行专题报道。

(二)高度的策略建设,有力的发展举措

以弘扬农民画艺术为向心力,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力,桦甸市整合有用之源、举全市之力统筹农民画发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及扶持政策;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桦甸市农民画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督促检查、狠抓落实。由市文广新局牵头,宣传、广电、人社、财政、教育、商务、旅游等部门协调配合,进行农民画统筹规划、管理和运作;文化馆(站)、农民画协会层层联动,协力抓好农民画业务指导、创作培训、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搭建和使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宣传平台,利用市民(农民)文化节、广场文艺演出、企业文化活动、校园艺术节等演出平台,依托魅力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文化开发、“非遗”传承保护、民风民俗挖掘等展示平台,通过国际(国内)展览(赛事)、创作及理论研讨等交流平台,全方位展示和宣传农民画,实现“桦甸农民画”的跨越发展,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发挥“桦甸农民画”整体效益和功能,投资成立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桦甸市农民画画院,共有农民画创作室1个,农民画展厅2个;投资建设了农民画展览馆,用于农民画创作、培训、交流和展览活动。市政府每年还投入不少于10万元以上,用于人才培训、理论研究、举办和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展览、画乡交流活动。

2017年9月,桦甸市组织开展了“魅力画乡、五彩金城”“农民画家看桦甸”活动。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书画家协会秘书长楼建军,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齐友昌,世界华人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荣宝出版集团总编辑刘少英,来自东丰农民画乡的国家级农民画家等40余人来桦参观、创作、交流,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并录播了专题片《画桦甸》,对打造“桦甸农民画”品牌,提升桦甸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19年5月,由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桦甸市人民政府组织承办了“美丽乡村·白桦相约”全国农民画展、“中国农民画行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让农民画家说画”——中国农民画艺术交流专场等展览及交流活动。共征集21个省份78个画乡的农民画作品1715幅。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化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社等 30 多家新闻媒体全程采访报道了这次全国农民画展的盛况。

(三)规范的运作思路,永恒的发展主题

以变革激发内在活力,以创新破解发展阻力,桦甸市整合有用之策、举全市之力助推农民画发展。

一是组建创作协会带动发展。成立了桦甸市农民画创作协会,负责组织农民画作者进行创作,定期培训创作者队伍,开展各种农民画展览及赛事活动,活跃创作氛围,发现和培养人才。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农民画乡1个(公吉乡),市级农民画乡4个(红石镇、二道甸子镇、八道河子镇、桦郊乡),农民画产业有限公司1个(桦甸市山妹子民间画产业有限公司),农民画专业合作社1个(李哲峰农民画专业合作社),农民画工作室3个(康梅花、卢凤霞、陈淑江农民画工作室)。同时,以文化馆为指导、创作、培训中心,以乡镇、企业、学校、行政村为依托,创建了公吉乡文化站、市残联、特殊教育学校、桦甸惠民村镇银行等一批农民画培训基地,形成了以康梅花、卢凤霞、王咏梅等国家级农民画家为核心、精通农民画创作理论、技法娴熟、热爱绘画事业的师资队伍。

二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发展。坚持全市骨干作者创作培训和基层培训相结合,利用农闲时间每年举办2~3期农民画骨干作者创作培训班,每期10天,免费提供食宿、纸张、颜料费用,作者不花一分钱参加培训创作。近年来,共举办农民画骨干创作培训班30余期,有3万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文化馆还抽出辅导干部定期到各基地及作者家里进行“面对面”辅导,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作品质量的提高;编写了农民画校本教材、残联农民画教材,在部分乡镇中小学、残联开设选修课、培训班,让农民画教学进入课堂,帮扶弱势群体,培养农民画传承者和后备力量。

三是抓好理论研讨引领发展。为不断提高“桦甸农民画”的创作水平,大力加强农民画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近年来,每年都在创作班成果展中举办两次理论研讨会(联谊会),挖掘、收集、整理具有桦甸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发黄金文化、白桦文化、萨满文化及红色文化,使创作者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如“桦甸农民画”在创作实践中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作品采用剪纸、喷印与绘制、融入国画水墨相结合的制作方法,突出了强烈的地方色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开拓产业市场繁荣发展。近年来,桦甸市不断推动农民画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升级,多次召开农民画事业和产业发展工作会(座谈会),邀请域外及兄弟画乡专家学者,征集全市各相关部门、农民画作者在农民画推广运作、平台搭建、产业扶持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出台扶持发展农民画的优惠政策,把“桦甸农民画”做强做大,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农民画的价值转换和良性循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画创作者成立经纪人队伍,开拓农民画销售市场,推动农民画衍生品开发,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手段延伸民间文化艺术触角,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让农民画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渠道。

2013年,第一家以农民画作者为主体的“桦甸市山妹子民间画产业有限公司”成立,农民画家王咏梅立足本乡,放眼市场,广泛吸纳人才,签约团队,培养了30多名残疾人,辅导学生800多人,农民画更远销省内外。2018年,由农民画家李哲峰牵头,建立了众筹合作形式的李哲峰农民画专业合作社,是市里第一家可复制并推广、以农民画为主导的文化创意合作社;企业家张忠全在八道河子镇枫雪部落打造农民画村,成为全市文化与旅游产业携手合作的新亮点。近年来,共有500余幅农民画作品在各级农民画展览展会上售出,全市农民画销售累计创收达50万元,农民画骨干作者平均年销售收入近万元。

二、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制定相关规定。将农民画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规划中,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广泛采取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政府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力量并举的方式,将农民画产业扶持资金纳入地方产业引导资金名录。二是加强创作基地建设。以农民画创作基地、各类学校和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不断扩大创作基地范围和规模。加大对农民画创作基地、教育培训机构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满足农民画发展需要。结合桦甸市全域旅游发展,建立农民画展览馆、农民画博物馆,打造集作品创作与展示于一体的新型农民画作者培育基地。

(二)培养后备人才

一是建立专业师资队伍。成立桦甸市农民画研究会,负责农民画事业发展整体工作。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市、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农民画专业师资队伍。定期对全市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推动桦甸农民画创作实现质的飞跃。采取骨干引路、典型带动等方式,挖掘农民画爱好者资源,重点培养一批以青年农民、农家妇女、在校学生为骨干的农民画创作队伍。二是加大创作力度,积极发挥农民画基地作用,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为“桦甸农民画”创作提供人才保证。三是加强创作理论研究。组织精干力量对“桦甸农民画”的历史源流、艺术风格、表现技法等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从理论高度提炼其艺术价值,引导创作方向。积极沟通协调上级业务部门、单位支持,争取承办全国性农民画展。

(三)打造产业品牌

一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关注和宣传“桦甸农民画”,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桦甸农民画”相关文章。利用桦甸新媒、桦甸发布和政府网站等开设专题、专栏,开辟“文化桦甸”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农民画相关活动信息。本地内资《白桦林》采用农民画作为封面,每期专题介绍一个农民画人物。制作桦甸农民画主题原创歌曲。汇编历年来“桦甸农民画”所获的荣誉及代表性作品,印制《桦甸农民画精品集》。撰写《桦甸农民画》书籍,收集整理桦甸农民画探源、发展概述、艺术特征、重要活動掠影等内容。建立农民画主题宾馆,在全市文化广场、乡村围墙、公交站点等绘制和悬挂农民画。二是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整体设计“桦甸农民画名片”,统一宣传口号、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发布路径,创作一批体现桦甸特色文化的绘画精品,展示农民画文化产业蕴藏的巨大潜能和商机,将“桦甸农民画”做成朝阳产业、富民产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地方政府、文化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传承脉络清晰,思路方法得当,行动落实有力,业绩成果丰硕。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不断挖掘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广泛的题材内容,找准脉搏,合理规划和布局,推动其繁荣发展。

(作者简介:杨绍君,男,大专,桦甸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张荣时,男,本科,桦甸市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桦甸市农民画创作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桦甸市举办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创作随笔
吉林省桦甸市隆兴铁矿床深部地质特征
桦甸市公郎头区丰泰油页岩矿周边老窿积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