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专业发展

2022-07-24 12:20顾小清张乐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数字

顾小清 张乐乐

【摘 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发布,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的落地与实施指明了方向。如何有效落实新课标、新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信息科技教师担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本文在对信息科技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以期为信息科技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学科素养;2022版义教课标;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7-011-03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人类社会步入了数字时代。发展数字教育,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形成正确的数字观念和素养成为青年一代的必备品格[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2]”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的首要任务。近日,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信息科技作为独立设置的新科目,纳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第一次确立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数字时代的素养需求,对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倡导的技术观更是质的超越。

学校作为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我国未来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相对于其他专业,信息科技教师的知识迭代、技能更新速度快,这就对其专业素养、能力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的作用与价值,更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3]。那么,当前信息科技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哪些新的要求?如何才能持续、有效地推动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信息科技教师队伍的质量?这是推进“双新”、促进信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新课程对信息科技教师的要求

信息科技作为独立的学科,正式纳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必将对我国青少年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4]。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过于强调技术导向,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学目标泛化,存在学生不能够理解技术背后的学科本质、核心概念等问题,难以顺应时代对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推动具有我国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的落地与实施指明了方向。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需要我们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将原来信息技术重精英、重大城市,转变成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5]。信息科技带来了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更加注重以育人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课程理念的全面转向,对信息科技教师专业能力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

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信息科技学科知识和素养方面。新课标从“技术”到“科技”的转向,重塑了课程的学科逻辑,不仅要求教师从知识逻辑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信息科技课程,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应地,教师更需要在学科知识和信息素养方面做好专业准备。

首先,在知识的学科主题层面,新课标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为课程结构的逻辑主线,构建了“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安全”“人工智能与智慧生活”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模块内容,倡导教师通过实践探索、情境应用等方式支持学生对信息科技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系统掌握信息科技的学科知识,具备学科“大概念”的知识网络体系,处理和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引导不同阶段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在素养培养角度,新课标紧扣时代特征,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充分关注各学科的融合应用,强调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加强学生计算思维、数字创造力、国家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育。相应地,信息科技教师也需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能够对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还需树立信息伦理、安全意识,做好学生的信息隐私保护,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科学创新精神、自主可控意识等。

此外,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针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新课标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信息科技的“丰富应用情景与实践机会”,通过教学方法提示和跨学科主题教学,倡导教师积极创新教与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其中,教学方法提示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和设计探究任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体验、实践过程中正确了解相关信息,初步具备所需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提示教师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以小组协作、项目式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概念,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6]。同时,新课标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加强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侧重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等;终结性评价是对某一阶段学习目标的总结与反饋,不管是在命题的规划,还是考试的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措施。可见,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重点关注以学生为本的“体验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习者亲身参与的实践和体验,促进跨学科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探索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路径

新课标对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需要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迅速应对,探索从职前到在职一体化的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路径,为有效推进“双新”的落地实施,做好教师专业能力的准备。

1.在职培训

教师培训是新课程实施的标准动作。信息科技新课程从技术到科技的转向,更是需要对教师以培训、学习、研修等形式,使其具备新课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切实将新课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已有研究表明,信息科技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7]。信息科技教师应如何提升其所具备的素养?一方面,通过培训引领新教师重新定位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注重立德树人,增强信息科技教师为国家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研修活动,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设备,选择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资源,采用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同时,在教学研究方面,主要以名师课例展示、专家点评指导、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成果的转化,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职前培养

高校作为信息科技师资培养单位,更是需要迅速应对新课标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上尽快做好调整。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点围绕新课标中的六大主题内容和课程模块,从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等层面系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为未来教师具备全面的信息科技课程知识做好充分准备。课程设计方面,学校应聚焦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贯彻项目式、任務式等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体验,挖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我校为例,针对高中新课标要求,我校迅速调整了培养方案:在信息科技知识体系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化,以“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双学位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体系的掌握;在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以课程、社团、实验室为载体,采用跨学科整合、项目引领的方式,设计系列创新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教学方法,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内容。评价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如纸笔、上机、作品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状态,实现多维的、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

3.建立持续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研究者,其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提升的过程。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如此,由于新课标的正式发布,做好从职前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到职后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委会作为最直接的专业性学术共同体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关注,开展了系列活动助力信息科技教师的培养,为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提供学术环境。一方面,协调高校、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共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善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并从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实现具体、深层次的一体化[8]。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解决信息科技教师培养在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促进其专业成长[9]。另一方面,在新课标的实施背景下,广泛征集课程教学案例资源,以便建立有效支持教师持续成长的机制和服务。此外,中国教育学会主动联合其他分会,做好人工智能教育、计算机教育应用等方面政策文件的解读工作,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前列,为保证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重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为储备技术创新人才提供了机遇。基于此,本研究对照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科素养等内容,从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角度展开剖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等路径选择,为提升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郑彩华. 数字化时代中国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及提升[J]. 青年学报,2021(4): 64-70.

习近平.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2021-10-20(1).

张志虎.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5): 11-12+2.

[5] 熊璋. 从0到1——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R]. 北京: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2022.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 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人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2022(10): 67-73.

盛晨,许慧敏,许新华,梅斌,李晓雪.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培养路径的对比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1): 281-283.

宋强刚,陈国英,陈钰萍,邱兴,唐安奎. 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改革探索与实践[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5): 1-4.

李莉. 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8): 56-5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数字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