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英语教材解读

2022-07-24 12:10王春晖任书雨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课程内容

王春晖 任书雨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主题、语篇、语言知识等课程内容六要素,为恰当有效地解读教材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本文以课程内容六要素为维度,以单元为组织形式,具体呈现一种新型的教材解读范式,反映了依据课程标准科学、规范地开展教材解读的思想和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师对课标精神、课程内容、教材重点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六要素 课程内容 教材解读

一、引言

教材解读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有效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同时,教材解读能力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标志性体现,既是教师专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教学层次的体现。但是,当下英语教材解读存在诸多问题,如孤立地提取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只做表面信息的文本梳理,忽视交际目的和文化内涵,罔顾主题及其意义,不关注语体、文体、逻辑结构等语篇的建构特征等,暴露出教材解读的片面性、随意性和浅层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好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规定,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构成,这六要素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教材解读,即以单元为组织形式,以单元学习后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为指引,整体分析单元主题语境和意义,梳理单元语篇内部结构和组成要素间的关联性,把握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入发掘语篇所传达的意思、情感和价值观,提取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相关学习策略,建构出一个综合、立体的单元体系。这是一种新型的教材解读视角、维度和方法,反映了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地开展教材分析和教学实施的思想和策略。

本文以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为例,呈现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英语教材解读的具体示例,供英语一线教师、教材研究者等同行借鉴。

二、具体解读示例

(一)主题

该单元主要属于“人与社会”主题,涉及“社会服务”和“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具体反映“交通法规,安全意识”“公共秩序”等内容,另有少许内容涉及“人与自然”主题,具体包括“世界主要国家的名称、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等内容,可见其为不同主题内容的综合和交叉(如图1所示)。

整个单元以“交通方式”为主线:从了解普通学生上学方式到选择去较远目的地的交通方式,从了解美国街头骑行者须佩戴头盔的交通规则到中国香港过马路须先右望的交通习惯,以及红灯停、绿灯行等世界共通的交通信号秩序,既呈现美国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中国江西湖泊纵横等特殊自然条件下学生独特的上学方式以及对应的安全事项,又以比较的方式认识中英两国不同方向的行驶规则以及人们不同的交通行为习惯和意识。通过多个语篇对中外交通方式和交通规则的推介和探讨,引领学生学习交通出行方式,关注交通规则,了解世界的独特性,比较中外交通规则差异,以此认识世界交通文化的现象和特点,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提升安全防范意识,感悟和欣赏世界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该单元主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主题的意义推进和建构,以“中国—世界”为视角、以“规则—习惯”为着力点、以“交通—文化”为意向,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履行社会秩序、认识世界交通文化的多样性。

(二)语篇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包括口头和书面语体;语篇有长有短,多数是集文字、图表、符号于一体的多种模态。任意句子和词汇的堆砌绝不是语篇,语篇必有语境,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体现逻辑顺序,表达主旨意义。该单元语篇设置类型丰富,涉及了口头和书面两种语体,包含对话、说明文(介绍类短文)和记叙文(配图故事)三种文体形式,由文字、配图、音频等多种模态组成(见表1),图文并茂,且结构清晰、要义明确,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征。其中,对话语篇侧重交际双方通过语言以及姿态、表情等非语言手段传递和领会意图,并使自己的想法、态度以及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者有所改变。例如,在语篇2中,当Wu Binbin看到教师Mr Jones手机里有关自行车的照片后说:“Wow! So many pictures of bikes!”以此表达自己对照片的好奇和赞叹。作为受话人,Mr Jones理解并感受到了Wu Binbin言辞中的好奇,所以对照片的来源、美国骑自行车时需要戴头盔的交通规则等做出了解释。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方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种类、成因、特征、結构、功能、结果或发展过程进行说明,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客观和准确的科学认识。例如,语篇3对Papa Westray、Scotland等地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和相对应的地理原因进行了说明,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故事语篇具有较强的情节性,蕴含“开始—过程—结局”的发展框架,且富含惊喜和童趣。例如,在语篇4结尾处,主人公Annie惊讶地发现巴士没有门,但其实是她看错了车门开设的方向,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反映出领悟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后的惊喜感。

(三)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该单元的语言知识较多(见表2),其中语音知识主要涉及学习按拼读规则正确朗读subway、ferry、traffic等表示交通方式和规则的词汇及句子,学习重音、音调、语速、节奏等语音特征的表意功能,如“Don’t go at the red light.”中饱含严厉禁止的情感态度。词汇和语法是篇章形成的重要支撑,它们的要义不是表面的符号识别和生硬地套用规则,而在于“语境中的表意功能”,如在马路上屡屡看错方向或找错位置以后,最终发现中英两国的交通规则存在差异,由衷感叹:“In the UK, you drive on the left side. In China,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此时,运用drive、side、left、right等词汇和并列结构来表达、感叹中外文化差异,从形式到意义都是恰当和自然的。语用知识指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判断交际意图、做出礼貌回应、得体表明态度和观点等是其核心。如Wow、 so等词反映出对中国美食的新奇和赞叹,“Oh, right! Thanks. I must...”等体现出诚恳接受批评建议的认识和态度。语用知识不仅维持了交际的顺畅性,更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内容。语篇知识,指将有关语言组织为意义连贯的篇章的知识,涉及语篇结构、衔接与连贯、图文关系等诸多内容。该单元语篇知识翔实(见表3),如语篇4是一则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配图故事,其语篇结构十分鲜明:以在中国生活的Amy在机场迎接从英国而来的Annie一家人为起始;途中Amy带他们品尝中国美食,发现中国使用筷子的饮食习惯,还发现中英交通方面的异同,包括中国靠右行驶(英国靠左)、穿越马路须先左望再右看(英国先右后左)、中英都有双层巴士;最后Annie误以为中国的公交车没有车门(原来中国公交车的车门开在右侧,英国在左侧),虚惊一场,幽默点题,让人意犹未尽。全文以英国人在中国游玩的情境、以中英交通规则和习惯为线索,引导学生对中外交通文化进行感知、比较和探索,情节完整,结构清晰。以上可见,语境下审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表意功能,深入分析语篇结构、篇章组成关联和图文关系,厘定交际目的,得体地表达态度与观点,是教材语言知识维度解读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知识

文化包罗万象,衣食住行、名胜古迹、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社会规约、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知识的范畴。该单元的文化知识以交通方式和规则为主(见表4),涉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通认知。文化知识的罗列和识别相对简单,而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是教材解读的重点所在。例如:语篇1,感知和了解现代社会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能根据远近距离合理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同时赞同既能达到交通出行目的又能兼顾健康锻炼的步行等方式的价值;语篇2,意在告诉学生在遵守本国交通法规的同时,当我们去往其他国家时,也有必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交通法规;语篇3,认识和了解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的自然和社会风貌,由此引出坐雪橇、乘飞机等独特的上学方式,并知晓相应的安全事项,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语篇4,中英两国交通行驶方向的不同,引发一系列交通规则和习惯的差异比较,反思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同的行为习惯、饮食风俗、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礼仪等,培养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更加坚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文化知识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要求对文化知识的解读切莫只停留在知识表面。

(五)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分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看等方面的技能和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理解性技能主要涉及听、读、看等输入性技能,表达性技能主要包括说、写等输出性技能。该单元理解性技能主要在于听懂对话中的上学(班)方式,理解对话中美国骑行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红绿灯信号的指示意义以及对行人的规范和约束,读懂中国江西、美国阿拉斯加等地独特的上学方式,梳理起始—发展—结尾的故事情节,理解中英行驶不同向等交通规则和习惯差异(见表5)。除此之外,“看”是针对多模态语篇的重要技能,尤其图文并茂的儿童英语教材,更需强化学生“看”的技能运用。例如,让学生根据多种图片推测、理解helmet的要义,解读故事语篇中Annie面对中国美食时的面部表情,推测她惊喜和赞叹的内心感受。表达性技能着重于能相互询问和应答日常出行方式,能归纳世界上共性交通规则(遵守交通信号灯、乘地铁安全须知等),能列举世界某些地方独特的出行方式,能以主干句式配画的方式介绍某地独特的交通文化现象。总体而言,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并能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是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方案、采用方法、展开行动的过程。该单元涉及明確的学习策略(见表6)。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和监控,例如,对未知或陌生事物(如Alaska、Papa Westray等地)事先查阅物联网、地图等获取背景知识,对于多音节词汇通过查阅字典进行学习;认知策略,主要侧重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门别类地系统储存,例如,指导学生将本单元以及以前所学过的众多交通方式,从海陆空、距离远近等维度进行分类;交际策略,旨在增强交际效果或为弥补语法、词汇知识的缺陷而采取的一些办法,例如,学习借用点头、握拳等非语言手段表达自己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情感管理策略,即调控情感因素,做个积极的学习者,例如,乐于与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表达外国人Annie在中国的惊奇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任务或获得的能力,需要从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开始长期接受指导和训练。

三、结语

教材解读不应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创造性活动。新课标的颁布,为恰当有效的教材解读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教材解读,反映教材解读须明确单元主题及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明晰语篇类型、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开展各种语言输入和产出活动提供依托;厘清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悟和判断文化内涵与价值;提炼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成长为独立学习者。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六要素视角下的教材解读,不是将教材内容分割成六个简单相加的部分,而是以单元为基础,以主题、语篇等六要素为思考框架和维度,关联、整体、深度地解构教材的内容与内涵。为此,教师需要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深谙课程内容要义,发掘教材编写的理念、结构和意图,全面提高教材解读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付费买课 还要细思量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讲话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