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的方式讨论自然

2022-07-24 12:14西贝罗怡王琦
ELLE世界时装之苑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作

西贝 罗怡 王琦

十年前,14岁的希林娜依·高看到新加坡举办的环保创作大赛,受其启发,想要尝试把音乐与环保结合,用音乐去呼吁大家关注和参与环保事业,于是创作了她的第一首原创作品“This is our paradise”。“青草蓝天,不会只是一个我们寻觅不到的梦”,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担忧,曾经随时都可以见到的日出日落、青草蓝天,未来是否还能美好如初。这首歌的最后,希林娜依·高写下了她最诚挚的呼唤,“我想住在乐园里,我想看日出日落,我的世界曾经拥有无限生机。”再没有比真情实意更打动人心的创作,“This is our paradise”由此获得环保创作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十年后,以流行乐演唱女团硬糖少女303出道,成为许多年轻人偶像的希林娜依·高依然在坚持做音乐,她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想要传递的环保理念也随着动人的旋律启发了更多的听众。她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青年倡议人的身份,演唱了“2020青年联议会”的主题曲《2030,我想对你说》。不同于“This is our paradise”对于碧草蓝天的憧憬呼吁,这首歌在一开始就直面当下严峻的环境问题,“北极熊在寻找浮冰/炙热里孩童树下学习/世界多少角落满目疮痍/难以置信……”

聊起对这首歌的感受,她说,“这些歌词看起来荒唐,却又非常真实,我们不能否认歌词中所描绘的正是当下发生的场景。此时此刻享受科技便利生活的我们,却在让无辜的小动物们和我们的后代为此买单,这对它/他们而言非常不公平。人类在开采地球资源、接受地球馈赠的同时,也应该对大自然有所回馈。”

十年呼啸而过,在希林娜依·高看来,世界不少地方的环境破坏只增不减,她的环保理念也由此发生了转变。之前她会在观念层面抛出环境问题,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现在则是自己尽可能地从身边小事做出一些改变,例如随手关闭电源、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小细节,让环保慢慢变成习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解决问题。

关注环保的人总会伴随着环境破坏产生不同阶段的心痛,在希林娜依·高的印象中,她看过的最不能接受、最痛心的环境新闻,就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误食垃圾、被困在垃圾中痛苦致死。“真的很心痛,却又无能为力。”气候变化则是她一直在关注的环境问题。她从小就在学校里看相关的书籍和宣传片,当看到很多动植物因为气候变暖而慢慢失去家园和生命,她也会非常难过。对气候和环境的关注,已然潜移默化到了她的内心深处。

对于自己能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青年倡议人,希林娜依·高倍感荣幸。而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去表达她对于环境的看法和想要倡导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身份需要以身作则,让环保从自己做起,并进行到底。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正如当年在“This is our paradise”中所表达的担忧,曾经的希林娜依·高会担心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只能看着地球慢慢受伤。但现在她觉得这个“dream”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诸行动贡献出一份力量,保护环境从每一个人自身做起。

成为有影响的人,继而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希林娜依·高正在做的事。除了呼吁环境保护,她还希望向外界传递衣服的循环使用这个环保概念。“希望大家能够对自己每一件衣服的利用最大化,同一件衣服也可以搭配多种风格,不要穿过一次就丢掉,重复穿同一件衣服并不丢脸。如果有尺寸不合适的,以捐赠代替丢弃,也能帮助减轻环境负担。”

毫无疑问,关注环境问题是希林娜依·高接下来一直会做的事情,以音乐为纽带,连接起每一颗重视环保、热爱环保的心。事实上,在创作完“This is our paradise”的第二年,希林娜依·高又写了一首关于环保议题的歌,内容正是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哪怕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一起带着希望迈向未来吧。”她满怀信心地如此畅想。

白色背心、粉色亮片半裙均为Xiaoli白色耳饰、紫色花卉戒指均为Molism

“对于人类来讲,自然是一种‘自然’,那么对于自然来讲,人类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2022年全球艺术界两年一度的指标性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让全世界的目光被两座彩色的大山所吸引,它们共计长21米,安静地横贯于中国馆的中央,绚烂的光影在山形上流动。

这件作品是人工智能对中国山形三维扫描和中国水墨画进行二维学习,再由艺术家根据学习结果进行组合的艺术创作成果。艺术家刘佳玉从贺兰山脉出发,将华夏古老大地的地理的自然与人文的自然,借当代科技,以自己的艺术表达“压缩”成这两座山。《虚极静笃》以“道心”之名,展示了艺术“野心”——我们如何更自然,或者说更客观地看待自然,看待世界,看待文明?

自然不仅是一个对象、一种题材,同时作为一种媒介,是刘佳玉艺术创作的核心方式与方法。天空、溪流、冰山、风、空气……她选择以声光电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科技——看起来最不自然的媒介,使这种方式更为突出。通过各类数字技术,可视、可听、可感的自然物用数据转化成新的表现形态。这与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Gollege of Art,RCA)的新媒体设计专业学习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个作品《一个真实的帐篷》(A Real Tent)密切相关。这件作品,通过传感器和音响,艺术家将伦敦地铁、街道、公园、广场等各种场景中的声音,放进自己的一个小帐篷中,与观众分享,出入之间,想象和感知的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联系。这件作品引起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策展人的注意和展出的机会,由此她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开启了她的“自然之旅”。在刘佳玉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自然既作为名词也作为形容词。在她的创作中,自然不是花草山石这些元素,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是宇宙的算法让大自然生成,自然是感性的时间和变化,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束光,每一秒都不一样,大自然自己在运行着实时渲染。”“宇宙和大自然是跟理性的程序世界很相像的。我們永远都在无限地接近真实,但那又永远不是真实。”她在这个过程和理解当中去创作。

只是再现自然,无论是视觉色彩,还是技术使用,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刘佳玉不断进行着创新和突破,但这并不能完全承载刘佳玉的创作愿景。随着当下社会和大众对“可持续发展”愈发关注,尽管人在大自然面前如此渺小,艺术家更是很难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但她更加关注通过作品的表达提出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去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疫情以来的这三年,刘佳玉将“自然”在作品中的社会意义进行放大,创作了一系列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作品。

橘色斜扣马甲、长裤、鞋均匀Hermes红褐色抹胸Tory Burch金色戒指均為Gucci

《塑形》是使用几千个废弃的塑料瓶,经过处理之后,堆砌成波涛汹涌的海浪雕塑,同时粒子作为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成部分,艺术家将其渲染并生成动态的海洋图景,投影并映射于雕塑表面。这个作品在北京UCCA的展览中引起人们纷纷打卡驻足。针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环保项目,刘佳玉创作了《竹谷河鸣》——一个以“可持续时尚”为议题的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作品分为母体和子体两个部分,母体呈现于新天地广场,子体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母空间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保护区一步之遥的地方堆满建筑垃圾废料,这给了刘佳玉很大的震撼;于是,在子空间新天地,她将铆钉、牛仔纱线、竹子与清水混凝土相结合,在夜晚融入投影映射的蓝色水波纹,为都市中的人们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的“竹谷空间”。“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垃圾,甚至难看的垃圾,竟然也能产生奇幻的视觉效果,让人陶醉,这种反差正是我希望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也许,我们应该从更多的角度重新思考垃圾了……”“其实艺术创作中会产生很多的垃圾,尽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时间,短暂地展示和绽放之后,就回归到了仓库或者是垃圾场。那这么多人的心血,最后做完的作品,它应该去哪儿呢?”身体力行,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她希望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关注到自己所从事的新媒体艺术的可持续性。她陆续做了很多与可持续相关的作品和项目,作品大量采用非常数据化和低碳的表现形式,展现新媒体艺术装置自身的生命力和可持续理念。

海洋是另外一个让她投入大量研究与精力的领域。“你知道地球上最多的氧气来自哪里吗7海藻。你一定想象不到,对吧?这就是为什么海洋保护尤为重要。可是,海藻是一种很胆小的植物。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游客在海岸边故意捣鼓出很大的动静,希望得见海面上闪闪的蓝光,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蓝藻是在受到惊吓的时候才会发光。人类称之为美的东西,其实是建立在对自然生物的惊吓和打扰之上的。”今年的世界海洋日,刘佳玉也将在三亚创作一件影像作品献给海洋。提到即将到来的在海洋中种植珊瑚的专业培训,刘佳玉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能用自己的实践改变因全球变暖所致的珊瑚白化的现象,哪怕是一点点,也足够令人期待。

事实上,90后的刘佳玉一代,在挑起自己行业大梁的同时,也挑起了地球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梁。这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变化,通讯方式、沟通方式、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人工智能、艺术科技、NFT、元宇宙,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方式都在刺激着生态,刺激着艺术,刺激着我们每一个人。刘佳玉们正“不自然”地更“自然着”,并把这一切以更可持续的方式,献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黑色纱质连衣裙、白色连衣裙均为Evening

“我要去坐火车,却把行李丢在了机场。回去没有路,只有一座高悬的铁锁桥。那也得去拿啊,行李里面可是我这一季最新的Sample!还没开秀,可不能丢了!于是我就扒着那个铁链,脚底下一直悬空着,拼命地走过去了。我想,这个梦是来告诉我:不要想那些不确定的,把眼前确定的事情做好,抓住每一件确定的事情。”

午后北京的798从未如此安静得超乎想象,由不锈钢刀叉勺等组合的、螺旋式上升的新装置下(“可口YUM”),一瓶芍药开得娇艳。于惋宁向我们描述着她最近的一次梦境。作为一位创业多年的独立品牌设计师,疫情压力之下,乐观的于惋宁总是积极地寻求更多生活美好的一面,并以她一贯的锋利,展示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与创作之中。衣架靠墙排开,架上是2022春夏季的印花,韭菜葱花、火锅肥牛,密密匝匝印满一身简洁的衣裤,尤其是在厨具组合成的“可口YUM”环状装置下,飒爽中透出一股冷幽默。在如今的时局下,这一身显示着一种强大的迫切感与生命力,口腹之欲,实实在在,真是没有更“确定的”了。这或是于惋宁在疫情初被迫掌勺厨房时得到这个灵感时没有想到的。

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梦,于惋宁也会不时地思考梦境的启示。“我觉得世界变了,原来的我更多的是一直跟世界说,我在想什么,我想说什么,我想要什么。但是现在,这个世界更多的关注不应是每个个体。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把十几年的艺术表达、社会沉淀、市场积累,消化成一种能力,去思考这个世界想要什么。”作为一个一直毋需过多考虑市场反响,更多时间是通过挖掘自己进行创作表达的小众设计师,此时,于惋宁开始将“这个世界到底需要我什么”代入到自己的设计意识与成衣世界中。

事实上,这个意识其来有自,也许从童年时期就埋下了“绿色”的种子。“我们东北天气冷,因此,冬天都会穿毛衣毛裤。小孩一下就长大了,毛衣裤也还能拆了重新织更大的。毛线真的很神奇,一直可以重复使用,你可以织了拆,拆了织,小了可以拆掉再加大,缩水之后也可以处理再撑大。在我童年的印象里,针织材料就是我对环保材料最初的认知。”可以说,童年的经历影响了于惋寧的人生。之所以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却执着地选择了服装设计,很大程度上来自艺术家庭的影响,尤其是从小穿母亲亲手设计裁衣的影响。于惋宁的设计第一次被誉为“可穿的艺术”,也与毛线相关。那是2012年,她根据艺术家李尤松的作品《工厂迷宫》,用回收的毛线按照作品的比例和配色,剪成线头,重新去创作和组合成的一幅新的作品,上了香港的嘉德拍卖。十几年来,于惋宁一直积极地将环保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她在设计中,尽量更多地使用环保的材料,天然纤维回收合成的真丝材料、可降解环保皮和环保皮草等,这些环保材料的替代品完全可以完美地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和舒适度。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件事吗?”于惋宁问。

或得益于艺术之家中成长的开放氛围,或是源自中央美院的批判性思维的基因,让于惋宁的设计与思考在时尚业内如此与众不同,别人想到“1”,她已经在进行“2”甚至“3”的探索,或者追溯“0,—1”的“正当性”。早在2010年建立个人工作室并创立同名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时候,于惋宁的作品《我是环保产品》就曾在VOGUE推动的环保时尚展览中展出,这件作品用塑料、金属、化纤植物这样的不环保材料设计成了一件有很多小喇叭(寓意宣扬环保)的衣服,来讽刺那些言不由衷的伪环保主义者。

的确,当我们反对皮草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在穿皮鞋?人类是否就是地球最大的病毒?在世界飞速发展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进程中,人类该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于惋宁的问话让我们陷入思考,我们也尝试在她的作品中寻找答案。

“一次性家”是她与艺术家王恩来在2020上海时装周上合作的装置艺术品。这个想法来自于Evening 2021SS系列的主题——DISPOSABLE家。疫情期间,于惋宁开始重新思考“家”的定义,她认为疫情带来的一切都可抛弃,于是使用一次性的物品气泡膜重新构建她想象中的家的轮廓。现场充盈着家的未完成感,主空间堆积如山的气泡膜上放置着装有展示品的巨型充气球体,还有入口处在风中摇曳的遮蔽物和角落里闪烁的灯泡。

疫情这几年来,从积极的反思时尚业、研究面料,到从居家下厨中获取秀场灵感,再到思想与心态经历的几次变化起伏,于惋宁的创作也跟着发生变化。作为时装设计界年轻一代中最“艺术化”的设计师(与诸多的艺术家如赵半狄、陈轴、宋琨、叶甫娜等进行合作),当她的观念从“世界需要我”转而关注“我能为世界做些什么”,正代表了一个新的、以可持续时尚为中心的时代再次到来。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木雕创作随想